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高中写作教学是否该回避“爱情”主题

【作者】 曲丽芬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针对初高中写作教学和阅卷中常常会回避“爱情”这一主题的现象,探究“爱情”主题作文有效地引导方式并在写作中教会学生正视爱情主题作文并把握爱情主题作文写作的尺度。
  【关键词】 写作教学;“爱情”主题;正确引导;写作尺度

  初高中写作教学和阅卷中常常会回避“爱情”这一主题,甚至会将其视为禁区,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内心真实情感封存起来,看似能在德育方面起到杜绝早恋的作用,但事实上更会让学生产生碰触爱情的激情,让他们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并埋下渴望爱情的种子,因此,我认为只要正确引导,不仅不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冰封学生情感,而且还会激发他们大胆创新的动力,从而创作出高考佳作,既然初高中课本中渗透了有关爱情题材的经典文本,就不应该控制学生谈爱情。下面我以高中为例,谈谈应如何巧妙借助“爱情”传达深刻主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效地引导:
  一、应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审视爱情,不要狭隘的理解爱情
  “爱情”是美好人性的体现,它可以滋养很多优秀的品质。一个人内心充满对爱情的渴望,就会树立崇高的理想,有美好的憧憬,有追求的动力;一个人内心充满对爱情的渴望,就会有怜悯之心,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可以成为爱和善的源泉,一个人内心充满对爱情的渴望,就会心存道德的底线,不断地完善自我的道德修养,重塑自我。
  二、要渗透“尝试”和“好奇”酿造的恶果的反省意识
  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有些学生因为过早品尝爱情的苦果,深陷爱情不可自拔而中途辍学甚至堕落。其实这也只是个例,也属于思想方面的误区,就算被懵懂的爱情所俘虏,也要悬崖勒马,学会自我反省,可谓吃一堑长一智,应当把其当做人生的历练,也不无价值。如果学生能着眼于爱情纯洁的特质,把握住与异性同学相处的尺度,我想这份纯洁的情感一定会转化成学习的动力,一定会成为他们人生最为美好的回忆。
  三、要正确面对现实扭曲的爱情观
  现实中的爱情往往都会带着些许的冲动和世俗沾染的庸俗,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爱,伪道德的爱,就像雨果《巴黎圣母院》中克洛德主教对吉普赛女郎的爱。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因爱生恨,将自己的人生毁于一旦,让如此美好的爱情背负沉重的罪恶。就像网恋中欺骗的爱,张爱玲与胡兰成破碎的爱,顾城对妻子变态的爱,这些畸形的爱与朱邦月、韩惠民坚守道义的爱相比,可谓龌龊至极。这种不良风气会影响到高中生还未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渗透正确的爱情观——平等、纯洁、真挚,更要将其上升到道德层面,用其约束自己的行为。要让真正理解爱的真谛。纯真的人性,永恒的包容和无怨无悔的长相厮守。课本中《静女》中所显示的古代女子的爱情,李觉民《与妻书》中爱情忠于国家,《边城》中爱情忠于手足情,《杜十娘》风尘女子世俗的爱忠于纯洁的爱,这才是亘古不变爱的真谛。
  因此,我们要在写作教学中大胆的提倡学生抒发真情实感,并对“爱情”主题作文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认识的经历过懵懂的情感,也是人生阅历中的一部分,我们应予以理解和尊重,更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那么如何在写作中教会学生正视爱情主题作文并把握爱情主题作文写作的尺度呢?
  一、就历年高考的“爱情”主题作文的立意构思进行分析指导
  1、2008年福建高考文章《给父亲的情书》,初看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大胆的标题了,但仔细一读,“情书”中包含的却是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在“谢谢您,让我选择做了我自己”这根主线的贯穿下,由幼年写到高中,并在母亲与父亲对自己的态度对比中有力的突出了父爱,的确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学生应学会从广义上理解爱情中的爱,可以巧妙地将对父亲、母亲的爱,对理想的渴求渗透到你所向往的爱情中,从而完成作文的创新性的构思。
  2、2009年高考,山西一考生就化用林觉民《与妻书》的题目和写法,写了一篇令人肝肠寸断的现代版《与妻书》;身为教师的妻子为保护学生英勇牺牲了,身为军人的丈夫此时正奋战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这篇文章将深挚的情感直接投射于诸多生活细节之中,让缠绵的夫妻之爱与人民之爱相辉相映,从而释放出了强烈、隽永的情感光芒。这种构思,将自己内在对爱情的体验通过角色的转变,顺势融到自己的作品中,可以取得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可见,高考可以涉及爱情主题作文,借机挖掘爱情的深刻内涵,完成主题的转换,既可以进行立意的创新又可以取得高分。
  二、通过拓展课内外的素材进行分析指导
  1、收集整理课本中的素材,灵活运用。
  高中课本中很多经典的篇目都有对美好爱情的讴歌,从诗歌的源头《诗经》中可以看到执着于甜美爱情的青年男女,这里的爱情是纯正的、自由的、专一的,正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说的就是纯正,因为纯正,才铸就了《诗经》的爱情核心:自由和专一。 
  所谓自由,诗经中的自由之爱甚至胜过现代人,诗经中的爱情往往是简单的、真挚的、纯粹的爱,没有杂质,也没有功利,爱就是爱,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所谓专一,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诗经中的男女,不管如何恋爱,最终只有一个目的——结婚。如果两个人分开了,就想念着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就祈祷着永不要分开。他们可以一见钟情,马上就结合,比如《野有蔓草》(郑风)中的男子,行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迎面碰到一位素不相识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美迷住了,心想:“这姑娘正合我的心愿!”于是,他大胆地向姑娘求爱,并同她结为伴侣。由此可见,诗经为爱情提供了一个范本,等到明代戏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更突显出了爱情的自由与专一,洋溢着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感人至深。正如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读读古典文学中的爱情主题的作品,体味着爱情的那份超凡脱俗的单纯与朴素,完成灵魂的洗涤。 
  2、延伸拓展时事素材,灵活运用。
  例如:在拓展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时,可以选取罗映珍的事例,一位普通的妻子守候在丈夫的病床前700个日夜,最终唤醒了沉睡爱人。正如颁奖词所说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对罗映珍这样评价:谁说久病床前无贤妻?罗映珍用行动告诉我们: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感动中国推选委员王晓晖,在推荐罗映珍的时候这样写:苦难磨励爱情的坚强,爱情总因苦难而显光芒。她不仅唤醒了丈夫,也唤醒了许多人在这纷杂时代中对内心情感最深处的拷问。这是对爱情的另一种诠释,从中足以让我们感受到爱的伟大与神圣,道德的高尚与圣洁。除此之外,还有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李桂林、陆建芬这对悬崖小学的支教夫妻,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陪伴在伟人身边的卓琳老人,2010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王茂华和谭长华,这一段段的爱情佳话,这份爱包含着不离不弃、默默支持、传播知识、舍己救人等等美好的品质,实在让人佩服。
  三、通过练笔大胆尝试爱情主题作文的写作,并将主题进行转换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大连高三年级“三模”考试语文作文题中给出了一段材料,“池莉说过,人应该爱透一次,恨透一次,苦透一次……于是乎,人生就不那么平庸了”,要求结合材料选角度构思作文。由于题目开放,高三的孙同学选择了“爱透”,写自己一次失恋的经历,结果得了全班最低分,还被老师说成“内容不健康,思想低俗”,并且告诉他,这样的作文高考不会得高分,叫他以后别再作文里写爱情。
  如果评论说这个老师“思想不健康”,似乎有些不尊师重道,但也真的想不到其他更客观更恰当的评语了,很难想象一个高三学生,在考试作文中会把一段失恋的经历写的多么不健康,多么低俗。我想应该不会,也就是说,学生只写了爱情,至于延伸的内容是教师自己想的,如果在网络上,那位老师的行为一定会被指斥,更何况,描写爱情就一定不健康,一定低俗么?
  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回避性,其实也一直在回避爱情,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基本处在一个重症肌无力的状态,力不从心。教师也许也会欣赏爱情美文,可是他们却不习惯给好的东西高的分数,因为他们会担心被扣上助长早恋的帽子。因为有早恋,而否定了爱情教育,因噎废食的行为说明了我们的教育不够自信,而这种不自信则来源于教育与考试本质的冲突。我们说教育是要培养人才,现在时髦一点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教育的本质,而考试的本质则是公平,因为需要符合教育的宗旨,所以考试才有开放性,才出现了开放性的试题,可是终究不能违背公平的本质。
  既然在初高中的课本中存在表现爱情主题的经典作文,既然承认爱情是美好人性中的一部分,既然爱情能激发人们许多美好的情感,既然爱情可以完善人们的道德和心理,既然爱情是不可回避的主题,那么,我们就应该正视它。想想现代社会的一些反常现象,越是禁锢越是不可遏制,要想寻求健康有效地方式从根本上予以解决,就必须正确对待,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人教版2002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和新课标语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2]《高考调研2010高考总复习——作文锦囊》
  [3]《中国古代文学史》(《诗经》、明代戏剧部分)
  [4]参考07——09年高考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