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谦让的孩子》案例分析
【作者】 莫 蕊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军店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案例背景
“看谁是谦让的好孩子”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点——谦让,谦让对于幼儿来说,不仅仅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一种形式,也是幼儿在与同伴和谐相处的一种重要方法。谦让,从古至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将谦让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发现问题
这天我看到祥祥正在和他的朋友一起玩耍,他们一起分享了一些小玩具和零食。但是,当祥祥看到自己最喜欢的小玩具在别人手里时,他突然变得非常生气,并开始和别人争夺这个小玩具。我注意到祥祥的行为,并立即过去劝告他。我告诉他:“这个玩具比较有趣,大家都喜欢玩,你们是好朋友,分享给大家,大家一起玩玩具好吗?”
可是祥祥依旧抱着这个玩具不肯撒手,于是我提议到:“大家轮流玩玩具,这样大家都能玩到这个玩具,由祥祥来计时这样好吗?”。祥祥听了我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自己的行为。他决定等到自己玩玩具时再玩,这次经历让他明白了谦让。但过了一会,我再次看到祥祥和他的朋友一起玩,这一次,他们在争夺座位,祥祥开始争夺最舒适的座位,并试图将别人挤出去。我马上过去,提醒他在选择座位时如果大家都选择舒服的座位是不行的,并鼓励他把舒服的座位让给他的朋友们,一人坐一会,这样大家都能享受到舒适的座位。
片段二:进行教导
为了让祥祥和其他幼儿更深刻认识到谦让的意义,我举办了关于谦让友爱、互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和祥祥以及其他幼儿进行交谈,让他们明白谦让的行为和重要性,我告诉幼儿,每个人都需要帮助,自己帮助了别人,别人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帮助自己。我告诉他们自己在玩玩具时,其他幼儿也想玩,可以把玩具给他们,等他们玩完之后,会还给自己,等下一次自己想玩别人的玩具时,他也会给你。我鼓励幼儿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主动伸出援手,并让幼儿意识到了这是一种令人感到高兴和有意义的行为。
讲完之后,我举办了一个情景游戏,在游戏中让祥祥当被谦让的那个角色,让祥祥亲身体验了谦让带来的好处。同时及时表扬和肯定了幼儿的优秀行为,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更加自信和自豪,也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更多的人。
我也向家长传达了信息,让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并在家庭中积极营造离开和谐、友爱、互相帮助的氛围,共同培养幼儿的优秀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
片段三:效果展示
通过这件事,祥祥逐渐明白了谦让和同理心的重要性。他开始学会关注别人的需求,分享和等待自己玩游戏、玩玩具,以及主动帮助他人。这些行为不仅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孩子,也帮助他与他人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不止祥祥,其他幼儿的谦让、互相帮助的意识和行为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更加和谐、友爱、互相帮助,成了更加优秀的好孩子。
三、案例分析
第一环节是一名幼儿在玩耍时遇到的问题,并展示了教师如何引导孩子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这种行为引导和提醒,有助于幼儿理解与他人分享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第二环节是教师组织了一项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对他人表现出同情、尊重和同理心的重要性。在活动教师强调了善待他人的重要性,以及这如何对他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在活动中,玩的游戏也帮助幼儿体验到了对他人表现出善意的好处。教师与父母共同教育幼儿,共同帮助幼儿发展道德价值观和行为。
第三环节是展示环节,从祥祥的行为表现中看出,教育对于幼儿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教师通过观察祥祥在午饭时间的行为表现,发现他已经能够理解和表现出谦让和同理心的品质,他能够关注别人的需求,分享玩具和帮助他人,其他幼儿也发生了转变。
通过本次一系列教学,幼儿明白了谦让的意义,明白了通过帮助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通过互相理解和关注别人的需求,能够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这些品质和行为不仅使幼儿成为更好的人,也能让幼儿融入到社会中。
四、案例反思
这一教学通过交流和情景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深刻认识到谦让和互助的意义和重要性。整个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方法多样,且教学成效较好。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1、在教学设计方面,可以增加一些更具针对性的情景和场景,让幼儿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谦让和互助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方式,其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并且结合不同幼儿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效。
2、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谦让、友爱、互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但是,教师需要更加具体和量化的目标来指导教学实践,例如,可以明确希望幼儿在某段时间内能够表现出具体的谦让行为,如排队等候、等待分享玩具等。同时,也需要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3、家长教育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幼儿的品德教育和成长。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积极向家长传达信息,营造家庭和谐、友爱、互相帮助的氛围。然而,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需求,与家长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学,教师认识到对于幼儿来说,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因此,在以后的教育中决定在日常教育中更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加谦让、善良、懂得互相关爱的好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看谁是谦让的好孩子”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点——谦让,谦让对于幼儿来说,不仅仅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一种形式,也是幼儿在与同伴和谐相处的一种重要方法。谦让,从古至今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将谦让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来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二、案例描述
片段一:发现问题
这天我看到祥祥正在和他的朋友一起玩耍,他们一起分享了一些小玩具和零食。但是,当祥祥看到自己最喜欢的小玩具在别人手里时,他突然变得非常生气,并开始和别人争夺这个小玩具。我注意到祥祥的行为,并立即过去劝告他。我告诉他:“这个玩具比较有趣,大家都喜欢玩,你们是好朋友,分享给大家,大家一起玩玩具好吗?”
可是祥祥依旧抱着这个玩具不肯撒手,于是我提议到:“大家轮流玩玩具,这样大家都能玩到这个玩具,由祥祥来计时这样好吗?”。祥祥听了我的话,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了自己的行为。他决定等到自己玩玩具时再玩,这次经历让他明白了谦让。但过了一会,我再次看到祥祥和他的朋友一起玩,这一次,他们在争夺座位,祥祥开始争夺最舒适的座位,并试图将别人挤出去。我马上过去,提醒他在选择座位时如果大家都选择舒服的座位是不行的,并鼓励他把舒服的座位让给他的朋友们,一人坐一会,这样大家都能享受到舒适的座位。
片段二:进行教导
为了让祥祥和其他幼儿更深刻认识到谦让的意义,我举办了关于谦让友爱、互助的活动。在活动中,我和祥祥以及其他幼儿进行交谈,让他们明白谦让的行为和重要性,我告诉幼儿,每个人都需要帮助,自己帮助了别人,别人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帮助自己。我告诉他们自己在玩玩具时,其他幼儿也想玩,可以把玩具给他们,等他们玩完之后,会还给自己,等下一次自己想玩别人的玩具时,他也会给你。我鼓励幼儿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主动伸出援手,并让幼儿意识到了这是一种令人感到高兴和有意义的行为。
讲完之后,我举办了一个情景游戏,在游戏中让祥祥当被谦让的那个角色,让祥祥亲身体验了谦让带来的好处。同时及时表扬和肯定了幼儿的优秀行为,让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更加自信和自豪,也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更多的人。
我也向家长传达了信息,让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的品德教育,并在家庭中积极营造离开和谐、友爱、互相帮助的氛围,共同培养幼儿的优秀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
片段三:效果展示
通过这件事,祥祥逐渐明白了谦让和同理心的重要性。他开始学会关注别人的需求,分享和等待自己玩游戏、玩玩具,以及主动帮助他人。这些行为不仅让他成为一个更好的孩子,也帮助他与他人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不止祥祥,其他幼儿的谦让、互相帮助的意识和行为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更加和谐、友爱、互相帮助,成了更加优秀的好孩子。
三、案例分析
第一环节是一名幼儿在玩耍时遇到的问题,并展示了教师如何引导孩子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这种行为引导和提醒,有助于幼儿理解与他人分享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第二环节是教师组织了一项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对他人表现出同情、尊重和同理心的重要性。在活动教师强调了善待他人的重要性,以及这如何对他人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在活动中,玩的游戏也帮助幼儿体验到了对他人表现出善意的好处。教师与父母共同教育幼儿,共同帮助幼儿发展道德价值观和行为。
第三环节是展示环节,从祥祥的行为表现中看出,教育对于幼儿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显著的影响。教师通过观察祥祥在午饭时间的行为表现,发现他已经能够理解和表现出谦让和同理心的品质,他能够关注别人的需求,分享玩具和帮助他人,其他幼儿也发生了转变。
通过本次一系列教学,幼儿明白了谦让的意义,明白了通过帮助别人也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通过互相理解和关注别人的需求,能够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这些品质和行为不仅使幼儿成为更好的人,也能让幼儿融入到社会中。
四、案例反思
这一教学通过交流和情景游戏等多种方式,让幼儿深刻认识到谦让和互助的意义和重要性。整个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方法多样,且教学成效较好。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1、在教学设计方面,可以增加一些更具针对性的情景和场景,让幼儿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谦让和互助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方式,其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等特点,并且结合不同幼儿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让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有效。
2、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谦让、友爱、互助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但是,教师需要更加具体和量化的目标来指导教学实践,例如,可以明确希望幼儿在某段时间内能够表现出具体的谦让行为,如排队等候、等待分享玩具等。同时,也需要评估教学效果,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教师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3、家长教育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促进幼儿的品德教育和成长。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积极向家长传达信息,营造家庭和谐、友爱、互相帮助的氛围。然而,教师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和需求,与家长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教学,教师认识到对于幼儿来说,教育的重点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因此,在以后的教育中决定在日常教育中更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帮助他们成长为更加谦让、善良、懂得互相关爱的好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幼儿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