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写好抒情性结尾,学会点题显意——浅谈初中语文作文立意升格教学方法

【作者】 杨曦林

【机构】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贤義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文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对语言文字综合运用和实践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勤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想象,写作能力,巧借课本里的知识,延伸到写作当中,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
  【关键词】 中考作文;写作能力;抒情式结尾

  初中作文写作在中考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比例,而能否写好一篇作文很大程度也决定中考成绩。而在我们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却经常发现学生的作文能力低下,无论从取材,结构,语言,立意都不尽人意。而基于学生的写作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写作潦草结尾,没有进行立意升华。所以作为老师必须肩负起这个重任,把学生的写作技能进行提升。
  一、提升学生作文写作立意的意义
  立意,即确定文章的所确定的文意。而文意就是作者要说明的问题,发表的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的同时,通过文章内容能够表达出某一观点或思想。
  而学生要先确定立意再来下笔写作而非写作之后再来确定立意,这是初中生写作中常犯的错误。而确定文意之后才进行素材筛选,结构安排和文字表达。而我们经常教学生要在文章结尾处进行立意升华,以使这篇文章能给人以教育,启发,引发深思或者抒发某种感情的作用。而学生文章的立意就显得更重要,而有一个好的有深度的立意对写作文章就意义非凡了。
  二、学生写作立意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积累匮乏
  丰富的阅读决定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对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作用尤为明显。新课标背景下,语文老师越要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就多年在一线教学中发现很大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初中作文教学工作开展整体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学生缺乏阅读的积累,反馈于写作中显得苍白无力,而立意也变得比较浅显,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影响文章的写作立意。
  (二)学生写作热情不够高涨
  写作活动很多时候是人们表达观点或者抒发感情的一种途径,需要要有丰富的生活阅读学生才能有更多素材可以进行书写。而现在的学生除了课业学习,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网络世界里,所以他们切身的生活体验非常匮乏,以至于他们没有生活素材可以书写,也影响了他们的写作热情,在写作中体会不到幸福感和满足感,从而遏制了他们的写作热情。所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成为我们教学工作中的重头戏。
  三、巧借课本内容,明确文章结尾的情感抒发
  文章结尾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议论性结尾,记叙式结尾,说明式结尾也可以是抒情性结尾。而我们中学生多部分会通过抒发感情的形式来结尾。抒情式结尾是结尾的一种方式,又称“叹结”是在文章结尾处以直接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方式收束全文,通过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迸发,结束文意,感动读者。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所选取的文章朱自清《背影》的结尾:“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抒情式结尾,表达作者对父亲思念之情。
  而我们的学生明确概念之后如何写好抒情性结尾来点题立意。抒情性结尾可以有多种形式,这里列举常见的三种。
  (一)单项式抒情
  单向抒情顾名思义,只是单方抒发感情,例如“我对谁,谁对我”。例如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朱德《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这就是单向抒情的示例,里面提及就是朱德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二)双向回馈
  双向感情回馈是指文章出现的人物情感上有互动,即“我对谁和谁对我”进行一个双向回馈。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的结尾处“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就是典型的双向情感反馈,前文一直在写母亲如何爱儿子,想通过拉他去北海看菊花抑或是走到生命的尽头依然惦记着孩子,而文章结尾处写出了作者在母亲离世之后终于悟出母爱的真谛,而他也进行情感的反馈就是“要好好儿活”,这就是情感的双向回馈,既有“我对谁”也有“谁对我”之间的情感连结。
  (三)多向情感延伸
  多向情感延伸是指从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可以延伸到社会上某一类相似群体,他是一个缩影一个代表,象征着千千万万个这样的群体。例如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李森祥《台阶》一文中,“我就陪父亲在门槛上休息一会儿,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又失去生机。好久之后,父亲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而李森祥在写给友人尤志心的心中是这么提及的“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这么多,或早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这个时候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白父亲的形象就是一代父亲形象的缩影,教他们去品析这个父亲的形象然后去体悟作者对他的感情,让学生从这个父亲延伸到中国千千万万个父亲,这就是多向情感的延伸。
  四、利用写作技巧,教会学生写好抒情式结尾
  我们常用的四个技巧;  
  1.引用名言古语
  2.展现具体情境
  3.灵活运用修辞
  4.直接抒发感情
  示例一:例如学生写的《年味》作文中的结尾“从前奶奶总是站在这,一站就是一天,回忆着重重往事。这就是记忆中的年味,奶奶的爱。”这个结尾略显简单,立意比较浅显,有待提升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单向情感抒发的方式,就是简单的“奶奶对我的爱”,利用写作技巧进行提升。如修改后的结尾可以这么写“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又是一年除夕夜,家人端出一盘在外面买的饺子,那一刻我明白了浓烈的年味是家门口桂花树开,是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是奶奶曾无数次包好饺子在路口等待,翘首盼望,更是奶奶那份不曾言语而又厚重无比的爱!”
  示例二:同样的利用以上技巧也可以教会学生写好双向情感反馈的结尾,就是“奶奶对我的爱和我对这份爱的反馈”。我们可以这样来写,例如“曾经奶奶包的饺子不止满足了我的味蕾,还温暖了我疲惫的心灵。巴金曾说“人躺下来,取下他们白天戴的面具,结算这一天的总账。他们打开了自己的内心,打开了自己灵魂的一隅”。爆竹声响,年至了,我知道浓郁的年味是奶奶那盘饺子,让我明白爱是一场双向奔赴,努力学习,用心生活就是对奶奶最好的回馈!”这里就教会学生利用技巧把我与奶奶之间的双向情感联结起来,进行情感反馈。
  示例三:我们可以从李森祥的《台阶》一文中父亲的形象延伸到那一代父亲的形象,而学生文章中提及的奶奶也是所有家庭妇女的一个缩影,学生可以进行想象和情感延伸。同样以学生作品《年味》为例来写,“自古巾帼不让须眉,妇女能抵半边天。我的奶奶瘦小而单薄的身躯,走过黑暗的岁月,经历人间的沧桑却却撑起屋檐之下的一方烟火。她也是全天下奶奶的一个缩影,用最无私的爱为我们守住后方,让我们作为年青一代更有志向融入到家国使命中沿着无数前辈奋斗的足迹,去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我想,这就是奶奶用她特有的方式诠释什么是年味!”从作者的奶奶延伸到全天下所有的奶奶这样的群体,他们的善良勤劳和对晚辈真挚的爱是相通的。
  抒情式结尾是很多初中生写作中常见的方式,也符合我们新课标中提倡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作文就是一种加工的艺术,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身边美丽的风景。而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作为一名多年在执教一线的教师,要转变观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教会学生积累素材,展开想象,保持写作的热情,在每次作文中,去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写出有质量有品位的文章。
  参考文献:
  [1]牟琼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读与写,2020(6)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3]任恩刚.陈水明.孔彩虹主编.最新中考大作文.小作文满分范本,2022.11
  作者简介:杨曦林,女,广东深圳人,中学一级教师,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贤义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