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育的力量在于点亮人生——以“润物细无声”之势引导学生
【作者】 侯小叶
【机构】 湖北十堰高级职业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笔者通过对师德师风的学习,心中不由得产生一种对教育事业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更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教书育人上,更应该潜心研究自己的课堂,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品格的养成。常听到人们对孩子的议论,现在的孩子怎么了?怎么变得越来越冷漠,没有同情心,没有怜悯之心,对周遭、对他人、对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或许与大的社会环境影响,比如一些人表现出冷漠、自私、势利、见利忘义、缺乏同情心等,不无关系。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与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存在的“冰冷”,缺乏应有的“温度”,是不是有更多的联系。教育不是狂风暴雨,不是严冬寒霜,不是控制把持,不是残酷无情。教育是温暖人的事业,是用善良唤醒善良,用美好启迪美好,用心灵感应心灵,用情感传递情感,用生命慰帖生命的艺术。教育不是教材、不是课堂,而是人点亮人。点亮不是灌输,而是让人发现自我,鼓励和激发他们的灵魂和心智。对于老师来说,我们担负着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人的灵魂的塑造的重任,就需要我们在付出辛劳和智慧的同时,更应该突出教育教学实践,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位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管理上加入一些“艺术”。
一、教师的“无为”成就学生的“有为”——正确看待课堂上“热闹氛围”的问题
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少管理。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多参与,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去发挥他们的特长,表现他们的个性。当然,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的拢”,做到收放自如,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使课堂管理走入另一个极端。真正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给予”式的“教”,而应该是师与生之间共同生命的投入,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形成一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良性的师生双向运动,使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性潜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这就是中华几千年以来总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但是,少管不代表不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切实履行好职责。需要教师“解惑”的,也就是需要精讲的地方、强调的内容,就应当做到位,不能因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简单地忽略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由此看来,课堂教学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不能无视学科的自身特点,不能不顾教师自身所擅长的教学风格,而去追求那种看似气氛活跃,但缺乏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组织活动。
二、加大课堂管理制度的建设
课堂制度的建设时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前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契约式”的课堂规矩,即使是探究性的学习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朝着平稳有序的方向向前进行。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点亮的意义即在于打开封闭的视野,看到更远的世界,也在于触动内心的潜能,释放出自我无穷的力量,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四年前,收到国防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魏凯伦,当时他还在工地搬砖补贴家用,在离开那一刻,他高喊:“山,山,我走出去了!”四年后,面对毕业分配,魏凯伦主动写下赴疆申请书,选择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山还是那座山,但在我眼中不再是束缚,而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教育的第一次点亮在于帮助魏凯伦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那是限制人生视野、阻拦人生发展的障碍。第二次点亮则在于军校生活锤炼,点亮了魏凯伦的家国情怀,点燃了他的理想与责任,让他明白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进而选择回到大西北、回到大山,去承担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笔者认为这是师德师风最高境界,老师不仅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能用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努力上进,用自己的智慧去点亮学生的人生。
一、教师的“无为”成就学生的“有为”——正确看待课堂上“热闹氛围”的问题
最好的管理方法就是少管理。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多参与,营造自由的学习空间,去发挥他们的特长,表现他们的个性。当然,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的拢”,做到收放自如,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使课堂管理走入另一个极端。真正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给予”式的“教”,而应该是师与生之间共同生命的投入,通过师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启发、相互发现与相互撞击,形成一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良性的师生双向运动,使学生与教师的创造性潜力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激活与发挥,这就是中华几千年以来总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但是,少管不代表不管,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当切实履行好职责。需要教师“解惑”的,也就是需要精讲的地方、强调的内容,就应当做到位,不能因为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简单地忽略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由此看来,课堂教学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不能无视学科的自身特点,不能不顾教师自身所擅长的教学风格,而去追求那种看似气氛活跃,但缺乏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组织活动。
二、加大课堂管理制度的建设
课堂制度的建设时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的前提。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契约式”的课堂规矩,即使是探究性的学习也不能忽略对学生的约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朝着平稳有序的方向向前进行。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点亮的意义即在于打开封闭的视野,看到更远的世界,也在于触动内心的潜能,释放出自我无穷的力量,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四年前,收到国防科技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魏凯伦,当时他还在工地搬砖补贴家用,在离开那一刻,他高喊:“山,山,我走出去了!”四年后,面对毕业分配,魏凯伦主动写下赴疆申请书,选择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山还是那座山,但在我眼中不再是束缚,而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教育的第一次点亮在于帮助魏凯伦走出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山,那是限制人生视野、阻拦人生发展的障碍。第二次点亮则在于军校生活锤炼,点亮了魏凯伦的家国情怀,点燃了他的理想与责任,让他明白了个人和国家的关系,进而选择回到大西北、回到大山,去承担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的崇高使命。笔者认为这是师德师风最高境界,老师不仅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能用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努力上进,用自己的智慧去点亮学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