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民族团结教育
【作者】 黄世勇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民族团结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小学;开展活动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能帮助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还能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教导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继承优良传统,增强法治观念,从小“学先锋”,长大才能接过建设祖国的接力棒“做先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焕发光彩、贡献智慧和力量。那么,如何在小学校园内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的教育呢?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为了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学校努力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为契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宣传的主阵地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红领巾广播,每周一中午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校园宣传栏的作用,以“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为主题板报,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等活动形式,形成立体宣传效应,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要想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学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一方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系列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的精神,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教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各年级教研组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民族团结教育契机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之中。
三、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涵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培养“四有”新人目标融为一体,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认真落实民族教育课程,组织好每两周1次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和每学期1次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分层次、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对1-3年级低段学生重点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对4-6年级高段学生重点开展民族知识常识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2.充分发挥德育主体——少先队活动的作用。教育的最终归宿应该是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紧密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作用,定期开展“我的梦中国梦”“学会感恩”“我爱家乡”“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认真上好“民族团结和谐共荣”的开学第一课,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努力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3.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在各学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学校主要采取学科知识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方法实施教育。语文教研组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测试、开展主题征文、组织手抄报评比、组织中华优秀诗歌朗诵比赛等;综合教研组在综合实践课上,开展“爱我中华”中国地图拼图大赛等,深入挖掘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重点是将民族团结相关知识融入德育教学过程中。
四、丰富文体活动形式,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成效
广泛开展“民族歌舞进校园”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与体育、艺术相结合: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融入了民族歌舞和唱诵《弟子规》;开展“歌唱祖国”为主题的歌咏比赛。通过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画民族画、看民族电影、听民族故事、学民族手工艺,将民族艺术传承人请入学校教学,将促进民族团结、尊重民族习俗、传承民族文化意识扎根于学生们的心中。
五、倡导主题实践活动,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1.通过举办“节庆”主题实践活动,增进交流与互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利用本地苗族、壮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重点节日“跳坡节”“火把节”“三月三”等,开展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的交流,展示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和谐互助的情感。
2.合理规划德育课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是上好家国情怀课,争当“新时代好少年”,通过“向国旗敬礼”致敬祖国,感知国家的伟大力量,涵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忠诚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二是上好感恩教育课,铭记每一份微光,鼓励大家通过制作手抄报、宣传画、书法作品传递正能量,向一线的“最美逆行者”表达祝福,表达对国泰民安的祈盼、对逆行英雄们的感激之情;三是缅怀先烈祭忠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利用“清明节”这一教育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激励广大青少年接过英烈手中的接力棒,继承英烈的遗志,沿着英烈们的足迹,勤奋学习,奋勇拼搏,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四是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读经典、诵经典”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绽放新的希望,承载新的梦想。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教育,是关系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小学校园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民族团结教育;小学;开展活动
民族团结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教育不仅能帮助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团结意识,还能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教导学生维护国家统一,继承优良传统,增强法治观念,从小“学先锋”,长大才能接过建设祖国的接力棒“做先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焕发光彩、贡献智慧和力量。那么,如何在小学校园内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的教育呢?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
为了加大教育和宣传的力度,丰富校园文化底蕴,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学校努力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让学校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为契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宣传的主阵地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红领巾广播,每周一中午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教育,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充分发挥校园宣传栏的作用,以“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为主题板报,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队会等活动形式,形成立体宣传效应,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每一位师生的心中。
二、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素质
要想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工作是关键。学校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系列。一方面,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系列民族教育相关文件的精神,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教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各年级教研组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进一步细化各学科、各年级民族团结教育契机点,适时融入、补充和延伸,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之中。
三、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涵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民族团结方面的教学,是深化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培养“四有”新人目标融为一体,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1.认真落实民族教育课程,组织好每两周1次的民族团结教育课和每学期1次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分层次、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对1-3年级低段学生重点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对4-6年级高段学生重点开展民族知识常识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2.充分发挥德育主体——少先队活动的作用。教育的最终归宿应该是促进学生德育的发展。紧密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充分发挥少先队活动的作用,定期开展“我的梦中国梦”“学会感恩”“我爱家乡”“民族团结一家亲”等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认真上好“民族团结和谐共荣”的开学第一课,运用多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电影”,努力实现民族团结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
3.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在各学科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学校主要采取学科知识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的方法实施教育。语文教研组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知识测试、开展主题征文、组织手抄报评比、组织中华优秀诗歌朗诵比赛等;综合教研组在综合实践课上,开展“爱我中华”中国地图拼图大赛等,深入挖掘民族团结教育渗透点,重点是将民族团结相关知识融入德育教学过程中。
四、丰富文体活动形式,提升民族团结教育成效
广泛开展“民族歌舞进校园”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与体育、艺术相结合: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融入了民族歌舞和唱诵《弟子规》;开展“歌唱祖国”为主题的歌咏比赛。通过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画民族画、看民族电影、听民族故事、学民族手工艺,将民族艺术传承人请入学校教学,将促进民族团结、尊重民族习俗、传承民族文化意识扎根于学生们的心中。
五、倡导主题实践活动,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1.通过举办“节庆”主题实践活动,增进交流与互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利用本地苗族、壮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重点节日“跳坡节”“火把节”“三月三”等,开展民族文化、民族习俗的交流,展示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促进各民族同学之间和谐互助的情感。
2.合理规划德育课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是上好家国情怀课,争当“新时代好少年”,通过“向国旗敬礼”致敬祖国,感知国家的伟大力量,涵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忠诚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二是上好感恩教育课,铭记每一份微光,鼓励大家通过制作手抄报、宣传画、书法作品传递正能量,向一线的“最美逆行者”表达祝福,表达对国泰民安的祈盼、对逆行英雄们的感激之情;三是缅怀先烈祭忠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利用“清明节”这一教育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激励广大青少年接过英烈手中的接力棒,继承英烈的遗志,沿着英烈们的足迹,勤奋学习,奋勇拼搏,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历史重担;四是诵读中华经典,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读经典、诵经典”活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绽放新的希望,承载新的梦想。
总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团结教育,是关系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小学校园内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