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转化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困生的体会
【作者】 农元凤
【机构】 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第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数量更为庞大,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当前,由于儿童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出现了留守儿童监管缺失的现象,致使他们在学习方面出现了问题。笔者根据所在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困生进行调查,对如何转化他们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心得。
【关键词】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转化;、体会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数量更为庞大。当前,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由父母一方监管或他人代管或无人监管的情况,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管,加之学校教育失当、社会教育不足和自我教育不严,致使他们在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这个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家庭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人文素质和社会教育的发展进程,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就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谈谈一些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分析
学者们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看法,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1];有的则认为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2]。在调查走访中,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那里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总体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基本在中等偏下水平,有些留守儿童到了中学存在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教育方面作片的发挥。
首先,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务工,不能直接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孩子木身年龄偏小,自律性差,致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平。而对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的调查统计显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35%,小学的占30%,初中的25%,高中的占10%,大学及以上为0。
其次,就学校而言,通过走访了解到,很多学校和教师迫于当前的教学和升学压力,单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一般对成绩平平和成绩差的孩子不会花过多精力和时间去教导,
在教育学习上更多的是关心成绩好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成绩平平和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主观上想要进步,想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愿望。在教师及管理者被问及最关心留守儿童的哪个方面时,选择学习的占52.7%,选择生活的占18.2%,选择安全的占29.1%,其余的主要是关心道德和行为等。据调查,目前学校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经费或补助,只是部分学校会给了优秀的留守儿童一定的困难补助和奖学金等。
二、留守儿童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
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家长监管不到位、有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有家庭经济困难因素,有学生思想上的松散等等。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以便着手进行帮扶。与优生比,我们老师要更加尊重学困生的人格,理解他们的苦衷,体谅他们的难处,要用爱去温暖、关怀他们。多激励、少指责批评,更不能以朽木不可雕之类的言词挖苦他们,以免加重对立情绪。积极情绪和情感可以助长动机性行为,也能促动个人产生新的行为。
三、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的心几点实际做法
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呢,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的。
(一)降低门槛,激发兴趣。
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作为教师,我注意做到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比较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基础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每次布置作业时,我会让学困生做常规作业(如预习新课,做口算等),让学困生能轻松地完成作业,培养学习兴趣。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团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x”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后进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充分发挥了群体效应的力量,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二)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点燃成功火苗。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开展很多的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如:每单元1次知识竞赛,每个单元1次口算挑战赛等等。对于学困生,背口诀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任务,因此在这些竞赛中学困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还及时给予奖励。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一导火线,帮助他们点燃“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学习欲单,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是既喜欢物质奖励,又喜欢精神奖励,因比我双学生的奖励可分为四种:(1)发小红花(2)发奖品(3)作业减量(4)测验加分。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受奖励的人数如能在总人数的50%以上,那么是最能鼓动全体学生的士气的。
(三)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展示自我。
学困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做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某某学生什么都做不来,他的命运就这么注定了。”一点点成功“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会经常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布置浅显的作业让他们做,甚至是一些难题,连学习好的学生也难以完成的题也让他们进行尝试。有可能学习好的同学做不到的题,回答不了的问题,学困生通过激发思维,激发灵感,也有可能完成和回答。一旦他们的答案接近正确的答案的时候,马上予以肯定,并引导他们向前迈进,直达正确的彼岸。这样,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学习。他们在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没有遗忘他们,并且非常重视他们,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形成。
(四)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也是正确观念形成促使进步的动力。它能吸引人沿正确方向的前进。同时还要给予纪律教育。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美妙,集体的活动,集体姿态和集体的信念,没有纪律的人,是有害社会的人。破坏纪律就是破坏集体利益。所以要教育这些学困生懂得守纪律的重要性,变违纪为守纪,到自觉护纪律。为此,我根据不同对象,分析其原庆和内在的实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班级中个别学生学习,纪律等各方面都相当差,现在不仅自己成绩提高了,还经常帮助老师干一些班级工作,而且还能以自身的体会帮助别人。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多,但是见到收获时,心中的乐趣也是任何物质财富都不可出的,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时就必须转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做到这点,要(1)动以真情,真正从内心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确实感到爱的温暖,与你心心相印。(2)解除,忘掉不良情绪的情景,用有意义的事情填补心理空旷。(3)用语言暗示,消释消极盛怨情绪。(4)激励法,使其振作精神,相信自己,理智的克服不难。
总之,笔者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师爱的温暖,让他们不断进步。
【关键词】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学困生;教育转化;、体会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数量更为庞大。当前,由于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出现了农村留守儿童由父母一方监管或他人代管或无人监管的情况,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缺少家庭教育和监管,加之学校教育失当、社会教育不足和自我教育不严,致使他们在学习、道德、心理等方面出现诸多问题。这个庞大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家庭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整个民族人文素质和社会教育的发展进程,更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笔者就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的转化谈谈一些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分析
学者们对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看法,有的认为父母在外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1];有的则认为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影响[2]。在调查走访中,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任课教师和学校管理者那里了解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农村留守儿童相比,总体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基本在中等偏下水平,有些留守儿童到了中学存在厌学、逃学甚至退学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在农村留守儿童文化教育方面作片的发挥。
首先,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务工,不能直接辅导孩子的学习,加之孩子木身年龄偏小,自律性差,致使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平。而对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的调查统计显示,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35%,小学的占30%,初中的25%,高中的占10%,大学及以上为0。
其次,就学校而言,通过走访了解到,很多学校和教师迫于当前的教学和升学压力,单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一般对成绩平平和成绩差的孩子不会花过多精力和时间去教导,
在教育学习上更多的是关心成绩好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成绩平平和成绩差的留守儿童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主观上想要进步,想提高自身文化素质的愿望。在教师及管理者被问及最关心留守儿童的哪个方面时,选择学习的占52.7%,选择生活的占18.2%,选择安全的占29.1%,其余的主要是关心道德和行为等。据调查,目前学校还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经费或补助,只是部分学校会给了优秀的留守儿童一定的困难补助和奖学金等。
二、留守儿童学困生形成原因情况分析
留守儿童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的,有家长监管不到位、有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有家庭经济困难因素,有学生思想上的松散等等。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是学生的好朋友,帮助学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以便着手进行帮扶。与优生比,我们老师要更加尊重学困生的人格,理解他们的苦衷,体谅他们的难处,要用爱去温暖、关怀他们。多激励、少指责批评,更不能以朽木不可雕之类的言词挖苦他们,以免加重对立情绪。积极情绪和情感可以助长动机性行为,也能促动个人产生新的行为。
三、对留守儿童学困生转化的心几点实际做法
如何转化留守儿童学困生呢,笔者是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的。
(一)降低门槛,激发兴趣。
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接受知识慢,对学习很容易失望。作为教师,我注意做到降低门槛,放宽对他们的要求,让学困生能比较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轻松地掌握符合他们现实状况的基础知识。这样,就容易把学困生引入学习的殿堂,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每次布置作业时,我会让学困生做常规作业(如预习新课,做口算等),让学困生能轻松地完成作业,培养学习兴趣。批改作业时,要想到学团生,后进生的作业要优先批改,要当面批改,要精批细改,不能简单地打“√”或“x”了事,不但要在错误处打上记号,还要帮助后进生找出原因,加以改正。充分发挥了群体效应的力量,开展“一帮一、一对一”的活动,帮助学困生尽快赶上来。
(二)开展学习竞赛活动,点燃成功火苗。
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功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开展很多的学习竞赛、评比活动,如:每单元1次知识竞赛,每个单元1次口算挑战赛等等。对于学困生,背口诀是最基本也是最简单任务,因此在这些竞赛中学困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还及时给予奖励。使他们在点滴进步中,通过“奖励”这一导火线,帮助他们点燃“渴望进步、渴望成功”的强烈学习欲单,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是既喜欢物质奖励,又喜欢精神奖励,因比我双学生的奖励可分为四种:(1)发小红花(2)发奖品(3)作业减量(4)测验加分。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受奖励的人数如能在总人数的50%以上,那么是最能鼓动全体学生的士气的。
(三)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展示自我。
学困生往往会被老师和同学们遗忘。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时刻把学困生放在心上,要给他们多创造机会,让他们能展示自我。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做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某某学生什么都做不来,他的命运就这么注定了。”一点点成功“会给他带来无可比拟的欢乐、自豪感和自信心”。我会经常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布置浅显的作业让他们做,甚至是一些难题,连学习好的学生也难以完成的题也让他们进行尝试。有可能学习好的同学做不到的题,回答不了的问题,学困生通过激发思维,激发灵感,也有可能完成和回答。一旦他们的答案接近正确的答案的时候,马上予以肯定,并引导他们向前迈进,直达正确的彼岸。这样,创造机会,让学困生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久而久之,他们就会爱学习。他们在感受到老师和同学们没有遗忘他们,并且非常重视他们,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自觉形成。
(四)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理想是奋斗的目标,也是正确观念形成促使进步的动力。它能吸引人沿正确方向的前进。同时还要给予纪律教育。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美妙,集体的活动,集体姿态和集体的信念,没有纪律的人,是有害社会的人。破坏纪律就是破坏集体利益。所以要教育这些学困生懂得守纪律的重要性,变违纪为守纪,到自觉护纪律。为此,我根据不同对象,分析其原庆和内在的实质,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践证明是有效的。班级中个别学生学习,纪律等各方面都相当差,现在不仅自己成绩提高了,还经常帮助老师干一些班级工作,而且还能以自身的体会帮助别人。虽然教师付出了很多,但是见到收获时,心中的乐趣也是任何物质财富都不可出的,所以我们对学生进行理想和纪律教育时就必须转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做到这点,要(1)动以真情,真正从内心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确实感到爱的温暖,与你心心相印。(2)解除,忘掉不良情绪的情景,用有意义的事情填补心理空旷。(3)用语言暗示,消释消极盛怨情绪。(4)激励法,使其振作精神,相信自己,理智的克服不难。
总之,笔者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会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师爱的温暖,让他们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