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边境地区班主任如何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作者】 吴美娇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坡荷乡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现代义务教育的应有之义,是培育新时代高端人才的必经之途,边境地区班主任应理性认识到新时代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必要性,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引导面临的挑战,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切实做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
  【关键词】 边境地区;班主任;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策略

  一、边境地区班主任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的必要性
  1、维护国家统一安全稳定的要求
  中华民族是各个民族的统一整体,国家的统一关系到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各民族都是一脉相承、和衷共济的命运共同体。进入新时代西方反华势力叫嚣从未停止并通过勾结“台独”“港独”等分裂势力企图破坏中国、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安全和稳定。开展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和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的现实需要。
  2、传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
  我国辽阔的疆域、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对内兼收并蓄,对外求同存异,“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备的民族性格和特征,“百花齐放”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繁荣景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根和干、枝和叶的关系,只有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传承民族历史文化,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差异,把认同本民族文化与认同中华民族文化相结合,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立场对待民族文化,只有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才能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3、教育教学针对性的现实需要
  一是少数民族学生同汉族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在传统文化、历史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生活在一起往往会出现各种不适应的问题,学生对于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不够了解也造成各族学生间的沟通存在隔阂。二是信息化时代的影响。新时代互联网信息参差不齐,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在网上发表的不正当言论很容易误导学生,加之西方多元意识形态的存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影响,对此,班主任应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二、边境地区班主任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开展策略
  1、建设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在班级范围内形成的对教育对象产生一定影响的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班级文化具体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其中班级环境、班级宣传栏等为物质层面的班级文化,班徽、班歌、班训等则为精神层面的班级文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班级文化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应利用新科技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融入班级文化。同时,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班级文化也是加强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增强各民族学生凝聚力的重要形式之一。班主任要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班级文化内容,创新班级文化传播形式,促进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
  2、丰富教育内容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致力于实现中华各民族共筑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培养各族学生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思维正确看待民族团结事业,全面了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现实状况,增强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学会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整合性与建设性作用,创建民族团结网站、微信小程序与公众号等渠道,实时发布民族文化与习俗、民族语言与服装等讯息,拍摄、推广民族团结相关的专题影片、短视频,加大团结教育的宣传力度,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积极主动获取资源,加深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同。另一方面,要推进网络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教育道路畅通。校内通过多种形式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理论知识加大宣传,也可以在校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红色基地等,使学生实地考察,从不同视角理解并掌握带有不同民族烙印的民族文化,促使其树立民族平等理念,为民族大家庭融合夯实基础。需要注意的是,以校园实践活动为载体的过程中,要科学认识到学生在民族团结教育中居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3、加强学科渗透
  班主任可以联合各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爱国教育,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在强化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为学生爱国意识与家国情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一,增强使命感教育。历史课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神话传说加深学生对壮族历史起源的了解,引导学生对壮族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思考,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理想信念融入国家民族发展进程之中,心系民族未来的发展,增强自身的使命感。第二,弘扬边疆爱国精神。历史上,边境凭祥留下现许多爱国志士的英雄故事,如冯子材、苏元春、孙中山等的故事。在历史和政治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生动讲述边疆爱国英雄的事迹,开展课外瞻仰爱国英雄战斗遗址等活动,让学生铭记边疆爱国英雄事迹,继承边疆爱国英雄遗志,增强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责任意识。第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语文、政治和英语等课上,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凭祥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多彩的饮食文化,让学生追根溯源,探寻制作方法等,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延伸其他民族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增强与各民族之间不可分割的感情。第四,传承弘扬壮族音乐体育文化。凭祥壮族人民自古就有能歌善舞的习俗,壮族天琴是边境特色的乐器。在音乐课上,可以通过唱山歌、弹天琴的形式,传承和弘扬山歌天琴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此外,该市壮族的民族传统运动多有特色和趣味,如板鞋竞技、抛绣球、高脚球、抢花炮、抢糍粑等特色体育项目。体育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传承此类灿烂的壮族文化。地方民俗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使学生通过对家乡独特民族文化的了解,树立起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4、组织多样实践
  学生是乐于接受新事物、喜欢探索和尝试的群体,单纯的理论教育、学科教学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感,将学生民族团结培育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思想熏陶、价值引领,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具有良好的效果。
  例如,班主任可以依托本地的红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史料馆等红色文化基地,精心挑选活动内容,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就在身边,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才实现了民族解放与国家富强。又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引导不同民族的学生开展友好交流,互相学习与合作,增加不同民族学生间的互相理解。再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具有民族特色的有奖竞猜、民族服饰展、海报设计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民族的精彩文化,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总体来说,通过趣味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进一步夯实教育效果。
  三、结语
  民族团结教育是班主任教育教学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活动,它的开展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流动也在不断发生,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让学生体验到民族文化的多元,学会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相互包容,使民族团结意识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彭剑勇.新时代民族团结教育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91-93. 
  [2]张大强.浅议加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20(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