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幼儿园科普活动实践探索
【作者】 农海兰
【机构】 广西那坡县百省乡中心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科学人才培养应当从娃娃抓起。幼儿园科普活动越来越得到幼教同行的关注和重视,但在早期科普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幼儿科普内容异化、科普材料投放异化、教师引导不当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结合疫情实践经验提出几点实施策略:一是幼儿园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办园理念,重视科普内容的规范;二是创设适宜的科学探索环境;三是投放丰富适宜的科学探索材料,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科学习惯;四是联合多方资源,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普能力。
【关键词】 幼儿园;科普活动;实践策略
一、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科普活动指的是在幼儿园中,由幼儿教师引导,在适宜的科学探究环境支持下,选择投放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科普材料,采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引导幼儿展开早期科学探索的活动1。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黄金时段,幼儿园应抓住这个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切实做好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这一重大工程,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升社会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一)早期科普活动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幼儿的科普作品形象生动,尤其是以幼儿绘本形式的科普读物,人物形象活泼可爱,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优秀的幼儿科普素材能够牢牢抓住幼儿的心。使得幼儿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能够全神贯注地听、看,还喜欢复述内容,幼儿的听、说、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另外,幼儿在科普活动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了基本的观察方法,为幼儿理解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科普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学龄前儿童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知识和经验需要不断地刺激才能够建构起来。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实验环节一定涉及到幼儿之间的探索结果呈现。科学活动成为了语言发展最有效的刺激形式,通过大量呈现科学探究结果,幼儿对于逻辑性语言的学习将从中获益。我们不难发现,幼儿通过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愉悦感,提高了幼儿语言交往的欲望和能力。特别是在观察幼儿科学活动交谈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能够十分形象地描述探究的过程,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学学习到的专有词句。因此,通过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丰富专业词汇量,同时学习如何将口语化过渡到标准化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科普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开拓视野。
学龄前的幼儿,始终保持着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他们对新鲜事物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十分强烈。在幼儿科普作品中,有形象可爱的人物,有逻辑严密的故事情节,更蕴含了大量的自然、人文、历史等知识。同时,在科学普及中的生物、化学、物理现象,可以引导幼儿对丰富多彩现实生活产生浓厚兴趣,能够增长幼儿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二、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科普内容异化
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幼儿园科普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指导目标不够明确。《纲要》指出,要利用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合作技能2。但是,在开展早期科普活动中,许多教师将科普活动与常规教学划为等号,并将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作为科普活动的指导目标。其次,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准备不足,选用的内容并没有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出现常识性错误。第三,常规科普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学方式单一,且对自由探究缺乏相应的指导。而在自由探究时教师也往往没有掌握有效的指导策略,无法做孩子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者”。此外,幼儿教师对幼儿探索效果的评价存在偏颇。表现在,大多数幼儿教师评价幼儿科学探索效果最看重的是幼儿是否记住了名词,是否学到了知识,或大班的孩子是否认识了一些字等;而忽略了幼儿的科学兴趣和科学习惯的培养。
(二)幼儿园科普材料投放异化,材料投放与管理不够。
第一,科学探究材料的投放数量及主题筛选能力不足。许多班级中,幼儿阅读的科普书籍数量常常不足人均1本。此外,书籍挑选多从家长和教师角度出发,作品内容并不都能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趣味性不足,无法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第二,探究材料+自然角管理不到位。破旧不堪的材料无人处理,摆放凌乱无序,不方便幼儿取阅以及养成整理的良好习惯。第三,科普环境不佳。有的自然实验光线不足,且区域创设动静设置不合理,常常使得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被打扰。
三、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实践策略
(一)幼儿园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办园理念,重视科普内容的规范
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是幼儿教育的指导方针,引领着教师的思想及教学行为以及园所风气。因此,幼儿园必须要规范办园,用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与此同时,要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利用早期科学普及活动对幼儿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
具体做法是:在早期科普方面的投入加大或倾斜,为开展幼儿早期科普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为教师提供相关科普指导培训的机会;引导教师树立科学兴趣、准确的科学内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
一个舒适、丰富的阅读环境会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的愉悦感。教师在设立阅读角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实用性,结合本班活动室的布局特点,选取光线充足的地方作为阅读角,如果自然光线不足,可以利用灯光。并且阅读角应尽量与嘈杂的区域相隔离,为幼儿提供相对安静的阅读环境,减少干扰。在阅读角中,教师可以设置进区规则,督促幼儿遵守规则,创造有序的阅读环境。此外,教师应重视阅读墙的布置,把本班幼儿感兴趣的、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放到阅读墙中。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墙中的内容要适时地更换。
(三)创设适宜探索环境,注重培养幼儿科学探索习惯
适宜的科普探索材料,是指其符合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的材料。首先,要选择内容规范的优秀科普作品,如果无法把握和判断,则可以有意识地挑选国际或国内获奖的名家优秀作品,以及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书目。其次,要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投放。第三,要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投放适宜他们理解水平的难易程度适中的读物。挑选好适宜的科普材料后,还应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保护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做好分类和整理的日常工作,当发现材料破损时要及时与幼儿一同修补,培养幼儿爱护材料的意识。按照科学规范进行探索。
(四)联合多方资源,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普能力
1.以家长资源为依托
教师或园方应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不同职业家长,特别是从事科普工作相关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科普活动中来。一方面家长可以从不同学科、多视角鼓励幼儿从事不同方向的科学探究,丰富幼儿园探究的主题,确保科普内容的准确。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家长将家中合适的探索材料放到幼儿园,让幼儿一起交流,这样材料更丰富。
2.师幼因地制宜共同确定科普主题
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特色,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自己制作科普主题和探索材料。也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活动,师幼共同制作科普主题和材料。例如水的三个物理形态变化、南方春天的落叶和北方秋天落叶的地区差异和原因,从而了解地理上维度的差异,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林带有粗浅的概念,从而认识到中国的地大物博。
3.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是影响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幼儿教师应该想办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而不是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知识,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开展科普教育的目的、意义要了然于心,不断的创新和丰富科普的形式,让科普活动真正落实到幼儿的生活课程当中。
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科学教育活动。例如,小班的科普目标主要体现在是否有探究的兴趣,能够初步掌握生活中的观察方法,能简单地描述观察的问题;大班幼儿则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尝试探索故事等。此外,可以请专家学者到园开展培训活动,提升教师自身的科学兴趣和素养,也应多提供幼儿教师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到优秀的园所、科普基地进行观摩和学习,保证科普内容的准确。
参考文献:
[1]李顺果.幼儿园早期科普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张丽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注释:
[1]李顺果.幼儿园早期科普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2]张丽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 幼儿园;科普活动;实践策略
一、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的重要意义
幼儿园科普活动指的是在幼儿园中,由幼儿教师引导,在适宜的科学探究环境支持下,选择投放符合幼儿发展水平的科普材料,采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引导幼儿展开早期科学探索的活动1。幼儿时期,是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黄金时段,幼儿园应抓住这个幼儿发展的关键期和敏感期,切实做好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这一重大工程,为幼儿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提升社会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一)早期科普活动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幼儿的科普作品形象生动,尤其是以幼儿绘本形式的科普读物,人物形象活泼可爱,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优秀的幼儿科普素材能够牢牢抓住幼儿的心。使得幼儿在欣赏作品时,不仅能够全神贯注地听、看,还喜欢复述内容,幼儿的听、说、读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另外,幼儿在科普活动中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了基本的观察方法,为幼儿理解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科普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
学龄前儿童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他们的知识和经验需要不断地刺激才能够建构起来。科学探索活动中的实验环节一定涉及到幼儿之间的探索结果呈现。科学活动成为了语言发展最有效的刺激形式,通过大量呈现科学探究结果,幼儿对于逻辑性语言的学习将从中获益。我们不难发现,幼儿通过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获得极大的满足和愉悦感,提高了幼儿语言交往的欲望和能力。特别是在观察幼儿科学活动交谈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能够十分形象地描述探究的过程,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科学学习到的专有词句。因此,通过开展丰富的科普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丰富专业词汇量,同时学习如何将口语化过渡到标准化的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三)科普活动有利于帮助幼儿开拓视野。
学龄前的幼儿,始终保持着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他们对新鲜事物和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十分强烈。在幼儿科普作品中,有形象可爱的人物,有逻辑严密的故事情节,更蕴含了大量的自然、人文、历史等知识。同时,在科学普及中的生物、化学、物理现象,可以引导幼儿对丰富多彩现实生活产生浓厚兴趣,能够增长幼儿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二、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开展幼儿科普内容异化
首先,表现在教师对幼儿园科普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指导目标不够明确。《纲要》指出,要利用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合作技能2。但是,在开展早期科普活动中,许多教师将科普活动与常规教学划为等号,并将学习知识和发展智力作为科普活动的指导目标。其次,在开展科普活动过程中准备不足,选用的内容并没有和幼儿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出现常识性错误。第三,常规科普教学以集体教学为主,教学方式单一,且对自由探究缺乏相应的指导。而在自由探究时教师也往往没有掌握有效的指导策略,无法做孩子科学探究活动的“支持者”。此外,幼儿教师对幼儿探索效果的评价存在偏颇。表现在,大多数幼儿教师评价幼儿科学探索效果最看重的是幼儿是否记住了名词,是否学到了知识,或大班的孩子是否认识了一些字等;而忽略了幼儿的科学兴趣和科学习惯的培养。
(二)幼儿园科普材料投放异化,材料投放与管理不够。
第一,科学探究材料的投放数量及主题筛选能力不足。许多班级中,幼儿阅读的科普书籍数量常常不足人均1本。此外,书籍挑选多从家长和教师角度出发,作品内容并不都能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趣味性不足,无法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第二,探究材料+自然角管理不到位。破旧不堪的材料无人处理,摆放凌乱无序,不方便幼儿取阅以及养成整理的良好习惯。第三,科普环境不佳。有的自然实验光线不足,且区域创设动静设置不合理,常常使得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被打扰。
三、幼儿园开展科普活动的有效实践策略
(一)幼儿园管理者要树立科学的办园理念,重视科普内容的规范
幼儿园的办园理念是幼儿教育的指导方针,引领着教师的思想及教学行为以及园所风气。因此,幼儿园必须要规范办园,用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与此同时,要从幼儿发展的高度出发,充分利用早期科学普及活动对幼儿终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
具体做法是:在早期科普方面的投入加大或倾斜,为开展幼儿早期科普教育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为教师提供相关科普指导培训的机会;引导教师树立科学兴趣、准确的科学内容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
一个舒适、丰富的阅读环境会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的愉悦感。教师在设立阅读角时,应该充分考虑其实用性,结合本班活动室的布局特点,选取光线充足的地方作为阅读角,如果自然光线不足,可以利用灯光。并且阅读角应尽量与嘈杂的区域相隔离,为幼儿提供相对安静的阅读环境,减少干扰。在阅读角中,教师可以设置进区规则,督促幼儿遵守规则,创造有序的阅读环境。此外,教师应重视阅读墙的布置,把本班幼儿感兴趣的、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放到阅读墙中。需要注意的是,阅读墙中的内容要适时地更换。
(三)创设适宜探索环境,注重培养幼儿科学探索习惯
适宜的科普探索材料,是指其符合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的材料。首先,要选择内容规范的优秀科普作品,如果无法把握和判断,则可以有意识地挑选国际或国内获奖的名家优秀作品,以及专业出版社出版的书目。其次,要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爱好,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投放。第三,要了解幼儿的认知水平,投放适宜他们理解水平的难易程度适中的读物。挑选好适宜的科普材料后,还应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保护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做好分类和整理的日常工作,当发现材料破损时要及时与幼儿一同修补,培养幼儿爱护材料的意识。按照科学规范进行探索。
(四)联合多方资源,提高师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普能力
1.以家长资源为依托
教师或园方应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鼓励不同职业家长,特别是从事科普工作相关的家长参与幼儿园科普活动中来。一方面家长可以从不同学科、多视角鼓励幼儿从事不同方向的科学探究,丰富幼儿园探究的主题,确保科普内容的准确。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家长将家中合适的探索材料放到幼儿园,让幼儿一起交流,这样材料更丰富。
2.师幼因地制宜共同确定科普主题
教师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的特色,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自己制作科普主题和探索材料。也可以结合其他教学活动,师幼共同制作科普主题和材料。例如水的三个物理形态变化、南方春天的落叶和北方秋天落叶的地区差异和原因,从而了解地理上维度的差异,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和温带落叶林带有粗浅的概念,从而认识到中国的地大物博。
3.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是影响幼儿园科学探究活动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幼儿教师应该想办法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而不是原地踏步,止步不前。
教师应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知识,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开展科普教育的目的、意义要了然于心,不断的创新和丰富科普的形式,让科普活动真正落实到幼儿的生活课程当中。
在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特点的前提下,合理设计科学教育活动。例如,小班的科普目标主要体现在是否有探究的兴趣,能够初步掌握生活中的观察方法,能简单地描述观察的问题;大班幼儿则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尝试探索故事等。此外,可以请专家学者到园开展培训活动,提升教师自身的科学兴趣和素养,也应多提供幼儿教师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到优秀的园所、科普基地进行观摩和学习,保证科普内容的准确。
参考文献:
[1]李顺果.幼儿园早期科普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张丽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注释:
[1]李顺果.幼儿园早期科普活动现状与对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3.
[2]张丽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