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谈幼儿行为的有效观察

【作者】 黄 莹

【机构】 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有效观察幼儿行为是了解和促进幼儿发展的基本前提,因而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几年的幼儿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五步走”模式,用于教师进行幼儿行为观察提供新视角。
  【关键词】 实施教学;有效;观察;五步走

  幼儿观察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或幼儿自发的观察过程。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是有意识、有目的、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有效观察幼儿行为有利于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助于父母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儿女,有助于幼儿园教师更好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对幼儿的发展水平的了解和关注,从而实现对幼儿的个性化培养。幼儿行为的有效观察方法有哪些?笔者在几年的幼儿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五步走”模式分享如下。
  一、明确观察目的,聚焦观察点
  一个有效的观察,必定是一个科学的观察。而一个科学的观察,必定要建立在目的性之上。带有目的性的观察,包括观察相同或不同年龄层幼儿的行为,以及观察特殊环境下某一个或某几个幼儿的行为表现等。而通过对这些观察结果进行分析诊断,就能帮教师优化引导方向或引导方式,使幼儿获得有效发展。所以,有效观察应从明确观察目的开始。否则,观察只是“东碰西撞”式的无效记录。
  案例一:
  黄老师想要了解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探究、合作等行为,所以每当幼儿进行建构游戏时,她便会认真进行全程观察,将幼儿的一言一行全部记录在册,可尽管如此,幼儿出现的建构行为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
  显而易见,案例中黄老师的观察点太过宽泛,没有聚焦于一个观察点,也就导致了观察目的不明确、不清晰。一个行为问题,往往需要经过连续观察之后才能发现其根源所在。所以,黄老师应在每一次观察中确定一个观察点,明确一个观察目的,方能解决幼儿在游戏中的某个行为问题。
  二、根据观察计划确定记录方式
  如果说观察目的明确化是保证观察准确有效、科学合理的前提,那么确立观察计划就是实现目的的必经之路。所谓观察计划,是指对具体观察的对象及其行为的界定,对观察情境及次数的设置,以及对观察记录方式的选择等预先进行研究规划。然而,此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被忽视,导致观察结果出现偏差,影响教师判断,观察也成了“一时兴起”下的无效产物。
  三、观察中兼顾严格度和灵活度
  观察目的与观察计划这两个环节准备好后,就可以正式进入行为观察了。教师最先要关注的便是观察计划的履行度,即在观察中需要兼顾计划履行的严格度和灵活度。严格度是指在实施观察中,需要严格履行观察计划,而不是将计划当成摆设,为了计划而计划。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一板一眼地执行观察计划。教师也需根据观察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完善观察计划,以此推进观察进程,获得最佳观察实效。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确保记录的客观性。换言之,观察者在操作中应避免夹杂个人主观情感,不能将个人主观臆断与客观事实混为一谈,由此才能为后续分析提供真实依据。
  四、灵活选用方法进行幼儿行为分析
  幼儿行为观察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幼儿,促进幼儿发展,而实现这一目的途径便是幼儿行为分析。
  最原始的幼儿行为资料,不但数量繁多,而且还会出现顺序颠倒、反复赘述及重点遗漏等情况。面对这些问题,观察者常常会毫无头绪、无处下手,更不用说理解幼儿行为背后的意义了。而幼儿行为分析,意在了解幼儿行为的客观事实,帮助教师透过现象解读其行为本质。幼儿行为分析方法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定性分析,是指观察者在记录资料中确定与观察目的相联系的关键行为,同时以简明扼要的关键词句进行摘录,并基于此分析阐述幼儿的行为。例如,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观察就可采用定性分析法。
  在分析中,不管是定性还是定量的方法,观察者都需要及时、适时地梳理分析资料,以便随时掌握幼儿的行为状况,作出相应的方案调整。行为分析并不存在万能公式,观察者需灵活机动地进行分析方法的选择。
  五、观察结果评价需科学客观
  在对观察结果进行评价时,既要融合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也要综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要避免教师单向评价的倾向,尽量引导幼儿参与其中,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也就是说,观察结果的评价必须遵循科学、客观这两个基本原则。
  案例:
  在对某幼儿拼合“鲁班锁”进行观察记录之后,面对该幼儿多次拼合“鲁班锁”失败的现象,陈老师认为其动手能力不佳,就限制了该幼儿进行此类游戏的机会。久而久之,该幼儿每到游戏时间便坐在座位上,不愿参与游戏。
  很显然,陈老师对观察结果的评价存在以下误区:过度关注终结性评价,忽视形成性评价,忽视了幼儿在游戏中面对失败仍坚持尝试的品质,由此削弱了幼儿游戏的动机。所以,在进行观察评价时,教师必须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在一起。
  总之,在课程游戏化实施过程中,有效观察幼儿行为,可以让我们了解和促进幼儿发展,
  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有效地刺激感觉器官,发展观察力,促进智力发展,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社会的主要方法,可以激励幼儿的求知欲和对周围事物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把幼儿行为的有效观察做的更到位、更完善而努力吧!加油!
  参考文献:
  [1]杨媛 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有效的观察指导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93
  [2]江梅玲 试论幼儿创新教育[J];池州师专学报;2001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