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精心设计一堂好课,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农业》教学反思
【作者】 龙莹莹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对国家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业》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由于中学生认知能力水平有限,又很少参与农业生产,这一课也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理解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了解农业的发展现状,掌握农业的基本布局和大致差异。《农业》这一课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是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用的地理知识。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学好这一课呢?教学中,为了尽量避免知识的堆砌,我精心设计课堂流程,以房县因地制宜发展了多种多样的农业为切入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紧扣考试重点,理论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总结,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下学习到有趣的,有用的地理知识。
一、以情定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身边的农业现象,参考资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前后联系、横向对比,找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避免空泛的知识堆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他们参与意识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生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导入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部诗,一壶酒,一个迷”这是县委书记纪道清在接受湖北日报专访时,向公众推介的三张房县名片,其中的一壶酒就是指房县的黄酒,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这样是课堂导入,能够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导入,学生能初步感知农业和生活的联系。
三、活动丰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个活动是抢答题,我让学生举例说明农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可以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思考,学生的答案有:我们用的铅笔课桌,吃的粮食肉类,穿的棉服皮袄……针对农业与生产劳动的密切联系,在我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归纳出以下答案: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比如把面粉制成饼干),农业为工业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工业生产的播种机、收割机及化肥等产品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些例子鲜活常见不空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第二个活动是“舌尖上的房县”,通过展示大家耳熟能详的房县黄酒,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九道洋芋、八里旺樱桃、门古跑地鸡以及姚坪的翘嘴白鱼这些有代表性的地方特产,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的分类。自然环境对地方饮食的影响很大。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农业生产发展特色。他们能真切的领悟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勤劳的房县人利用房县的优越地理位置,打造地方特色,让房县特产销往全国,让房县这张名片享誉全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为了突破“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做个热身:分小组讨论房县的农业种类都有哪些,大致在哪些位置,布局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答案有:房陵大道和一级路沿岸农田较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野人谷镇多山,树木较多。窑淮镇栽种了许多茶树……我发现他们对种植业和林业比较熟悉。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等图,学生分组讨论农、林、牧、副、渔的分布,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中国地形图轮廓,让学生在图上指出各类农业的分布地区,并说明原因,最后给他们几个地方选择,决定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选择的地方包括横断山区、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可选择的农业生产种类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学生在选择时没有大的问题,但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分布的原因。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种类,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从而引出下面的学习。
“农业的地区分布”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第二个重点和难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西部与东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其中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是在东部种植业为主的地区,这就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上课时讲得比较细。首先让学生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小组讨论: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以面为主食,主要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此适当提示——水稻喜热喜湿,小麦耐旱。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农业的南北差异。然后让学生读《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区》,思考以下问题: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里?这条界限东西哪种自然因素差异最明显?学生自学,组内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学生展示答案,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部分的学习,要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和课本图片、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共同完成。我适当的给予提示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让课堂生动活泼,使结论有理有据,最后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
五、情感深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
通过阅读课本材料,和学生一起提取“中国用约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文字信息。通过让学生读93页图4.8和图4.9,让他们认识到我国农业的重要性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这些成果都源于祖国的日益强大。另一方面通过介绍袁隆平院士用尽一生心血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事迹,让他们明白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牢记袁隆平院士为农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缅怀杂交水稻之父,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
“走科技强农之路”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观察课本图片,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然后结合课本活动,我帮助学生举例了解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让学生展示未来农业发展猜想,引导学生立志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实践证明,精心准备一节课是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智慧和活力。
一、以情定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知识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读图、识图能力,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地理表象探究规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身边的农业现象,参考资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前后联系、横向对比,找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的主导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避免空泛的知识堆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他们参与意识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生理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二、导入新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部诗,一壶酒,一个迷”这是县委书记纪道清在接受湖北日报专访时,向公众推介的三张房县名片,其中的一壶酒就是指房县的黄酒,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这样是课堂导入,能够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个导入,学生能初步感知农业和生活的联系。
三、活动丰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个活动是抢答题,我让学生举例说明农业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可以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思考,学生的答案有:我们用的铅笔课桌,吃的粮食肉类,穿的棉服皮袄……针对农业与生产劳动的密切联系,在我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归纳出以下答案:农业为工业提供原材料(比如把面粉制成饼干),农业为工业提供广阔的消费市场——工业生产的播种机、收割机及化肥等产品用于农业生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些例子鲜活常见不空洞,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第二个活动是“舌尖上的房县”,通过展示大家耳熟能详的房县黄酒,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九道洋芋、八里旺樱桃、门古跑地鸡以及姚坪的翘嘴白鱼这些有代表性的地方特产,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的分类。自然环境对地方饮食的影响很大。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家乡的农业生产发展特色。他们能真切的领悟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勤劳的房县人利用房县的优越地理位置,打造地方特色,让房县特产销往全国,让房县这张名片享誉全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为了突破“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做个热身:分小组讨论房县的农业种类都有哪些,大致在哪些位置,布局原因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的答案有:房陵大道和一级路沿岸农田较多,地形平坦,水源充足。野人谷镇多山,树木较多。窑淮镇栽种了许多茶树……我发现他们对种植业和林业比较熟悉。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形图》、《中国温度带的划分》、《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等图,学生分组讨论农、林、牧、副、渔的分布,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中国地形图轮廓,让学生在图上指出各类农业的分布地区,并说明原因,最后给他们几个地方选择,决定适合开展哪种类型的农业生产活动。可选择的地方包括横断山区、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可选择的农业生产种类包括林业、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学生在选择时没有大的问题,但重要的是让学生说出这样分布的原因。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是真正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在学生说明之后,可以简单归纳,看看学生在安排农业部门生产时都考虑了哪些因素。同时启发学生思考:“上面的选择只是从自然条件方面考虑应该发展哪个大的农业种类,当我们进行具体的生产时,又会考虑到哪些因素呢?”从而引出下面的学习。
“农业的地区分布”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第二个重点和难点,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主要表现为西部与东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其中南方与北方的差异是在东部种植业为主的地区,这就给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上课时讲得比较细。首先让学生结合已学的地理知识小组讨论: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北方人以面为主食,主要受哪些自然因素的影响。在此适当提示——水稻喜热喜湿,小麦耐旱。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农业的南北差异。然后让学生读《中国主要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区》,思考以下问题:我国农业差异最明显的地区是哪两部分?它们的界线在哪里?这条界限东西哪种自然因素差异最明显?学生自学,组内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展示学生展示答案,教师适时点拨。
这一部分的学习,要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和课本图片、小组活动等多种方式共同完成。我适当的给予提示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让课堂生动活泼,使结论有理有据,最后分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
五、情感深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
通过阅读课本材料,和学生一起提取“中国用约占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20%的人口”文字信息。通过让学生读93页图4.8和图4.9,让他们认识到我国农业的重要性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这些成果都源于祖国的日益强大。另一方面通过介绍袁隆平院士用尽一生心血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的事迹,让他们明白我国农业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牢记袁隆平院士为农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缅怀杂交水稻之父,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
“走科技强农之路”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观察课本图片,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然后结合课本活动,我帮助学生举例了解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让学生展示未来农业发展猜想,引导学生立志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实践证明,精心准备一节课是课堂教学有序开展的前提,更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课堂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地理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究合适的教学方法,使课堂充满智慧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