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数学核心素养在中职教学中的体现
【作者】 朱孔仕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科技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国最新颁布的《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它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从学习评价的角度看,数学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交流与反思的综合应用能力上。即知识是过程,而非产品。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化活动,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一、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开展讨论式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真正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展示。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针对“三点求圆方程”这一数学学习重难点,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圆的标准方程来求解这个问题,学生在使用这种解题方法时会发现不仅求解麻烦,而且十分复杂,进而便会思考有没有其它便捷的方法。这时教师引导讨论最终让学生以最简单的方法将难题解决,通过讨论,学生多样的解题思路充分汇集交换、碰撞、共享,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提升自学能力。
二、开展趣味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应紧抓课堂教学,开展趣味化教学。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一课时,教师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细胞分裂、分苹果、剪绳子、把一张纸对折30次其厚度可达珠峰的高度等,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全体学生的好奇,教师让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因为一张纸,每对折一次,纸的厚度就乘以2,所以纸的厚度h=0.05×228(单位mm)=13421.77(单位m),而珠峰才8844.43m,而对折43次后的厚度h=0.05×243(单位mm)=439804.65(单位km),而地月距离才384401,即一张纸对折43次其厚度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折张纸可登上月球。毫无疑问,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课堂常常出其不意。“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是创新的最初动力,这些例子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能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指数函数”一课教学中用软件对y=a中的a赋值,自动生成指数函数的图象,直观、形象,在有助于学生理解函数性质的同时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开展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能力
不同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及理解、记忆等各项能力存在差异,分组教学的模式有助于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化作一个整体,使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且有助于班级内部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指数函数”一课中,学完指数函数定义后练习:回答下列函数哪些是指数函数。①y=2·3x。②y=x2③y=3-x④y=24x⑤y=2-4x⑤y=6x+1普遍认为③④⑤不是指数函数,机会来了,让各小组都来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上的错误就是资源,是资源就得开发利用,淋漓尽致的利用。老师急于纠错、急于按照预设的流程走下去,就失去了这个闪闪发光的资源,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纠错点拨要拨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点拨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带来一种思维冲击,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了平面向量数量积之后,我出了个练习: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
夹角为钝角。结果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回答错了,这五个结论都是错误的,而大多数回答说五个结论都对的,我就让学生分组讨论,个个争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后来许多学生主动请教师来评判,这时教学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结论探究、规律归纳,有意识地让学生不甘示弱地争论,教师还适时的扇一下风,点一把火,引领学习直指问题的本质。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多种解答方式,数学之美,在于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四、开展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开展探究性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和善于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有句名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暂时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例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我引入一个问题情境。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l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你知道为什么吗?
问题l:你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1+2+22+23+……+263。
问题2:1+2+22+23+……+263究竟等于多少呢?
问题3:分析一下这个和式有什么特征?
问题4:如果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顼,那么若在此等式两边同乘以2,得到另一式:2+22+23+……+263+264,比较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5:将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什么呢?学生发现S64=264-1。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经过繁难的计算之后,突然发现了上述解法。既达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也实现了难点的化解与突破。提升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探究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以根深蒂固。
五、结语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结合,对学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中职又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及素养的重要时期,如何以培养核心素养为重点的开展教学成为教学重要任务,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方式,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提升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质量,为中职数学教学创新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郝玉红,万桃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5).
[2]杨继武.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
[3]史宁中.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关键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1):8-10.
一、开展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开展讨论式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真正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尽情展示。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讨论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对讨论中的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不断深入,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同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提供多角度思路,使讨论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针对“三点求圆方程”这一数学学习重难点,教师先让学生利用圆的标准方程来求解这个问题,学生在使用这种解题方法时会发现不仅求解麻烦,而且十分复杂,进而便会思考有没有其它便捷的方法。这时教师引导讨论最终让学生以最简单的方法将难题解决,通过讨论,学生多样的解题思路充分汇集交换、碰撞、共享,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提升自学能力。
二、开展趣味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及能力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应紧抓课堂教学,开展趣味化教学。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一课时,教师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如细胞分裂、分苹果、剪绳子、把一张纸对折30次其厚度可达珠峰的高度等,这样的问题必然会引起全体学生的好奇,教师让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因为一张纸,每对折一次,纸的厚度就乘以2,所以纸的厚度h=0.05×228(单位mm)=13421.77(单位m),而珠峰才8844.43m,而对折43次后的厚度h=0.05×243(单位mm)=439804.65(单位km),而地月距离才384401,即一张纸对折43次其厚度超过了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折张纸可登上月球。毫无疑问,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迫不及待地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课堂常常出其不意。“好奇”是“兴趣”的先导,是创新的最初动力,这些例子在加深学生理解的同时能使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指数函数”一课教学中用软件对y=a中的a赋值,自动生成指数函数的图象,直观、形象,在有助于学生理解函数性质的同时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开展分组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及能力
不同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及理解、记忆等各项能力存在差异,分组教学的模式有助于将不同程度的学生化作一个整体,使小组内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且有助于班级内部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指数函数”一课中,学完指数函数定义后练习:回答下列函数哪些是指数函数。①y=2·3x。②y=x2③y=3-x④y=24x⑤y=2-4x⑤y=6x+1普遍认为③④⑤不是指数函数,机会来了,让各小组都来讨论这个问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上的错误就是资源,是资源就得开发利用,淋漓尽致的利用。老师急于纠错、急于按照预设的流程走下去,就失去了这个闪闪发光的资源,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激情。纠错点拨要拨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之后,点拨让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带来一种思维冲击,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了平面向量数量积之后,我出了个练习: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
夹角为钝角。结果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回答错了,这五个结论都是错误的,而大多数回答说五个结论都对的,我就让学生分组讨论,个个争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后来许多学生主动请教师来评判,这时教学就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结论探究、规律归纳,有意识地让学生不甘示弱地争论,教师还适时的扇一下风,点一把火,引领学习直指问题的本质。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多种解答方式,数学之美,在于条条大路通罗马。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
四、开展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开展探究性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勇于提问和善于探究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有句名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暂时会记住,让我参与我就会理解”例如,在讲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我引入一个问题情境。在古印度,有个名叫西萨的人,发明了国际象棋,当时的印度国王大为赞赏,对他说:我可以满足你的任何要求。西萨说:请给我棋盘的64个方格上,第一格放l粒小麦,第二格放2粒,第三格放4粒,往后每一格都是前一格的两倍,直至64格。国王令宫廷数学家计算,结果出来后,国王大吃一惊。你知道为什么吗?
问题l:你知道西萨要的是多少粒小麦吗?引导学生写出麦粒总数1+2+22+23+……+263。
问题2:1+2+22+23+……+263究竟等于多少呢?
问题3:分析一下这个和式有什么特征?
问题4:如果把每一项都乘以2,就变成了它的后一顼,那么若在此等式两边同乘以2,得到另一式:2+22+23+……+263+264,比较两式,你有什么发现?
问题5:将两式相减,相同的项就消去了,得到什么呢?学生发现S64=264-1。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层层深入,经过繁难的计算之后,突然发现了上述解法。既达到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也实现了难点的化解与突破。提升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探究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得以根深蒂固。
五、结语
核心素养是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结合,对学生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中职又是培养学生各项能力及素养的重要时期,如何以培养核心素养为重点的开展教学成为教学重要任务,教师应不断完善自身教学方式,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提升中职数学整体教学质量,为中职数学教学创新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郝玉红,万桃先.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8(5).
[2]杨继武.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中职数学教学策略[J].数学
[3]史宁中.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关键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8,27(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