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打造开放而富有活力语文课堂的捷径

【作者】 梁冬娜

【机构】 广西那坡县实验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突出问题,主要变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沉闷,学生兴趣不浓;二是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过于抽象,学生探究不足;三是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很难理解,思维深度不足。针对这三个突出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深刻思考如何转变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学生在学习上收获的大小,由其采用的学习方式有效大小决定,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重要性,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代学生在学习上要有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精神。抛弃旧的、确立新的学习方式,意味着一个人改变了他与世界的关系,也意味着改变了他的生存方式。旧的学习方式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引下,教师过去的主体地位被置换为今日的主导地位,责任之一引导学生执迷于学习,保证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致力打造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转变学习方式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那么,如何构建活力课堂呢?笔者觉得以下几种策略不妨一试。   
  首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顾颉刚在《怀疑与学问》中鼓励大家要有质疑态度,因为这是一切做学问的开始,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四问五指导”。四问就是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乐问”,五指导就是“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性指导;问题偏离时,给予纠正性指导;问题出错时,给予正确性指导;问题混乱时,给予梳理性指导;问题深入时,给予探究式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行解疑,解疑过程中“行为”“情感”两参与。行为参与体现在:观察——有目的观察、带着问题观察、有方法的观察;思考——思考是什么、为什么,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倾听——带着问题听,一边听一边思考答案,在听的过程中进行笔记,把听的内容转化为清晰的记忆,对听到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甚至能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表达——会表达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表达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表达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操作——明确操作的目的、操作的步骤,一边做一边思考,在操作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合作——熟悉合作的目标任务,每个成员承担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小组任务。情感参与体现在:感受语文魅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克服困难的意志,吸收到语文的营养。
  开展探究式学习,必须把“问题”作为探究的核心,也就是说围绕“问题”来开展学习活动。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使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是开展探究学习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是创设情境,引发提问的兴趣。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尽可能利用最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最理想的课堂氛围,以及和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误以为自己置身现场,全身心投入学习。?  
  二是将兴趣转化为乐于提问的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分组探究时,优秀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搭配,成绩好的担任学习小组组长,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随后评选最佳提问标兵,这样就能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提问的精神,享受提问带来的乐趣和挑战。?  
  三是尊重学生情感。班上总有一些学困生,想提出问题又害怕遭到同学嘲笑。这种情况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课堂氛围,同时多用表扬鼓励慎用批评指责。根据我的经验,不要把课堂搞得过于严肃和紧张,要有一种谁都可以随意发言,甚至谁都可以暂时离开座位的轻松感,是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的最好方式。轻松的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胆子小的学生敢问乐问。   
  四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学生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是因为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创设矛盾。改变的办法,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读书过程中凡是不理解的地方都用笔墨记录下来,看完全文之后好好整理,把关键的问题列出清单,然后在课堂上向同学或教师提问。要遵循问题从课本中来,在课堂上解决的原则,培养学生为学习而提问,为学习而答疑解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知道该问什么和该如何提问。 
  其次,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全身心参与具体表现为五个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自主参与、高效参与、深度参与。全员参与:教师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安全的环境,促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小有小成,大有大成,各得其所。全程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教师都要关注全体学生,当学生分心的时候,给学生适当的提示,不让一个学生游离于学习之外。自主参与:把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出来,自觉的加入到学习过程中,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主动提出问题,愿意和同伴交流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认识。高效参与: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目标指引下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课前准备挑战性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探究(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10页)新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深度参与:不仅行为上参与,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层次和坡度,对学生思考、探究、互动的时间留有余地,要求学生把思维过程表达清楚,有理有据,善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分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再次,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彼此间要互相信任。学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交流、互动,发展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积极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以下策略,帮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积极互动。
  一是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教师必须给学生设定一个清晰的共同目标,并要求每个成员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合作学习的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仅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小组内的所有成员负责。成员之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
  二是鼓励竞争,让小组之间积极互动。学习小组可以有二人组、四人组、六人组等等,教师一定要鼓励小组之间展开竞争。学生们都年轻好胜,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评出获胜者予以表扬,就可以最高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只要学生有了竞争的激情,就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   
  第四,教师适时适量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   
  为了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要发挥好“促进者”的作用,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为他们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对个别学生给予引导。课堂上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仔细观察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情况,适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确保学习活动能顺利进行而不偏离轨道,也不陷于形式主义的大坑。 
  二是要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个性张扬,思想火花反复碰撞的过程,经常会蹦出新鲜的见解和富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在倾听中感受,并组织全班讨论交流。   
  三是开阔思维,引导深化。刚开始采用合作学习方式的时候,小组学习只不过是邯郸学步,交流和讨论浮于表面。教师要力戒形式主义,通过问题的逐步加深把学习一步步引向深入,使学生开阔思维,不断有新的发现。?  
  四是应及时表扬学生。及时、适当地表扬,可让学习小组成员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对他们顺利合作的一种肯定。
  总之,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向导。只有让学生爱上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学习,勤于钻研,自己去获取技能,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富有活力,教学才会发挥它的时效性。打造活力语文课堂,这是一个时代对新型语文教师的召唤,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让我们为打造活力课堂而不懈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