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情感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探讨
【作者】 韦艳西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第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历史教学中,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理,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本文就“情感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做了探讨。
【关键词】 寓理于情;以情促和;知情合一;运美育乐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成功的教学往往建立在师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交流、深化的基础之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没有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单一的课堂讲授,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简单的、机械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参与认知时的情感心理,造成了教师的苦教、困教,强行教与学生的苦学、困学、厌学甚至拒学之间的恶性教学循环,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对落后的教学理念做了改革。
一、寓理于情——思想教育的催化效应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学并不是“为史而史”,无论时代多么久远,无论历史进程多么曲折,无论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多么复杂。历史教学始终是指向现实,指向青年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世界的。只有饱含丰富的历史情感。“寓理于情”,与历史同悲欢、共进程,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才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了解人物的活动和高尚的品德,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而形成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伦理道德等理论性上的认识,收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效果。如果缺少了这种情感的熏陶和催化,思想教育岂不是干瘪瘪的空洞言辞?然而,中学(特别是初中)历史教材简约性、综合性强,情感性较差,内容包罗古今中外,涉及政治、经济、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知识,其年代久远,朝代更替,国别相殊,人事纷繁。要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这些较繁杂的客观历史知识,有效地完成知识传授、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的历史教学三大任务,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既要保证经过加工处理的知识的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又要保证这些知识教授的艺术性、情感性。以刺激学生的情感心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经常保持一种“乐而好学”的心理倾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思想教育,完善人格。
二、以情促和——培养智能的强化效应
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是历史知识的突出难点,这是历史性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也是历史课难教好也难学好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掌握基本史实,就得加强感知和记忆;要形成历史表象,就得展开生动的、具体的、丰富的想象;要探讨历史知识的“取鉴”功能等,就需要展开积极的思维。然而,学生学习的这一系列心理活动无不受到情感的制约。实践证明:教师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情感源泉,释放出教学情感的全部能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愉快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会促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像丰富,理解深刻,思想活跃。相反,毫无情感的历史教学,必定是死气沉沉的,难以促知启智的。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受外界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种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如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需要不需要、愉悦不愉悦等。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强化等功能,消极的情感则起着减力、改变的作用。因此当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历史知识的信息时,心理上都存在着一种选择甚至是否定的情感倾向,即这些知识是否适合学习的需要,能否满足接受时的快感,如果能,则化为学习的巨大动力,故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无道理。
三、知情合一——完善个性的优化效应
“人是知情合一的高级动物”,学生并非是被迫受教育,历史教育呼唤着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的个性充分的发展,而完整的个性心理是知、情、意、性等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历史教学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可以说,“知”与“情”的教育既构成了历史教学的目的也构成了其内容,二者是统一的也是同等重要的:“知情合一”的教学原则是优化学生的个性,促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首先,他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摆在“人”的主体地位上,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充分发挥其学习的情感心理潜能,如好奇、兴趣、需要、动机、态度等,激起学习的愉悦体验。然后,把这种体验引导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消化、应用的轨道上来。最后,把知识的价值升华为内在的高层次的情感需要上来,既培养高尚的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和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从而形成指导言行的性格的个性特征。可见,“知行合一”既能增加启智又能修身养性。
坚持“知行合一”的历史教学,必须杜绝两种极端。其一是“重知轻情”,即重知识的单一传授而忽略情感的熏陶培养,其结果是压抑扼杀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其二是“重情轻知”,即过分制造的情感虚张声势而失去理性的驾驭,其结果是有损于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唯有做到“知情并举,合二为一”的教学,方能真正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促进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英法百年战争”时,是这样满腔热情地讴歌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农家姑娘贞德,看到法兰西处在危急中,人民在流血、在受难,再也忍受不了了,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挺身而出,历尽艰辛向执政皇太子恳求,终于带领一支军队,披甲上阵,抗击英军,收复失地。最后由于内奸的出卖,贞德为保卫祖国不受外辱,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一个贞德倒下了,千万个贞德站起来了,伟大的爱国精神鼓舞了千千万万法兰西军民拿起武器,团结起来,抗击外敌,终于把英军赶出了法兰西……”。这样的情感渲染,使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活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教育。
四、运美育乐——加强审美的刺激效应
历史知识蕴藏着丰富的美。无论是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的自然美,还是精韵洋溢的敦煌飞天、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的艺术美,抑或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自在人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爱国壮举的社会美,无不饱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审美是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活动,它“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因此,充分发挥历史课的美育功能,把握美的内涵、价值的思想性、提高审美能力,陶情冶性,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刺激。根据审美心理活动发展的有序性、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美的源泉,通过美的形象去感知美;通过美的愉悦性、享受性去体验美、表现美;通过美的艺术性、思想性、社会性去升华美、创造美。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心灵纯洁,情感丰富、真挚,从小就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英雄的情感陶熏,爱憎、善恶、美丑分明,特别是爱国主义者的事迹对其心灵会产生强烈的震动。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但它又不同于情节性很强的故事,要使学生从情感的熏陶、激励中掌握爱国主义素材,理解其内涵、价值,形成爱国主义人生观,就得提高和渲染其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度”。
五、结束语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就要从历史教学的目标出发,针对历史课的特点,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激发学生“乐而好学,学而有获”的情感体验。首先,历史教师要培养情感教学的意识,把情感教学法同传统的认知教学视作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师生的积极情感始终参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其次,历史教师应善于分析和洞察学生的情感心理特征。一般而言,初中生情感丰富、炽热、外向,具有易感性。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有的放矢,打开其心扉,激发情感。再次,历史教师应优化自身情感心理。教师只有从历史教材中发出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寓理于情;以情促和;知情合一;运美育乐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育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成功的教学往往建立在师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交流、深化的基础之上。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长期以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没有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如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单一的课堂讲授,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简单的、机械的容器,忽视了学生参与认知时的情感心理,造成了教师的苦教、困教,强行教与学生的苦学、困学、厌学甚至拒学之间的恶性教学循环,特别是新课改的实施,对落后的教学理念做了改革。
一、寓理于情——思想教育的催化效应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是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历史教学并不是“为史而史”,无论时代多么久远,无论历史进程多么曲折,无论历史人物的社会活动多么复杂。历史教学始终是指向现实,指向青年学生的心灵和思想世界的。只有饱含丰富的历史情感。“寓理于情”,与历史同悲欢、共进程,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才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了解人物的活动和高尚的品德,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而形成爱国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伦理道德等理论性上的认识,收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教育效果。如果缺少了这种情感的熏陶和催化,思想教育岂不是干瘪瘪的空洞言辞?然而,中学(特别是初中)历史教材简约性、综合性强,情感性较差,内容包罗古今中外,涉及政治、经济、民族、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知识,其年代久远,朝代更替,国别相殊,人事纷繁。要使学生能够乐于接受这些较繁杂的客观历史知识,有效地完成知识传授、智能培养、思想教育的历史教学三大任务,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既要保证经过加工处理的知识的思想性、科学性、规范性,又要保证这些知识教授的艺术性、情感性。以刺激学生的情感心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之经常保持一种“乐而好学”的心理倾向,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强化思想教育,完善人格。
二、以情促和——培养智能的强化效应
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是历史知识的突出难点,这是历史性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地方,也是历史课难教好也难学好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掌握基本史实,就得加强感知和记忆;要形成历史表象,就得展开生动的、具体的、丰富的想象;要探讨历史知识的“取鉴”功能等,就需要展开积极的思维。然而,学生学习的这一系列心理活动无不受到情感的制约。实践证明:教师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情感源泉,释放出教学情感的全部能量,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引起愉快的体验和情感上的共鸣,会促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牢固,想像丰富,理解深刻,思想活跃。相反,毫无情感的历史教学,必定是死气沉沉的,难以促知启智的。从心理学上讲,情感是受外界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种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如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需要不需要、愉悦不愉悦等。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强化等功能,消极的情感则起着减力、改变的作用。因此当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历史知识的信息时,心理上都存在着一种选择甚至是否定的情感倾向,即这些知识是否适合学习的需要,能否满足接受时的快感,如果能,则化为学习的巨大动力,故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不无道理。
三、知情合一——完善个性的优化效应
“人是知情合一的高级动物”,学生并非是被迫受教育,历史教育呼唤着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促使人的个性充分的发展,而完整的个性心理是知、情、意、性等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发展历史教学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和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可以说,“知”与“情”的教育既构成了历史教学的目的也构成了其内容,二者是统一的也是同等重要的:“知情合一”的教学原则是优化学生的个性,促使个性健康和谐发展的最佳途径。首先,他要求教师把学生真正摆在“人”的主体地位上,尊重其人格,提高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充分发挥其学习的情感心理潜能,如好奇、兴趣、需要、动机、态度等,激起学习的愉悦体验。然后,把这种体验引导到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消化、应用的轨道上来。最后,把知识的价值升华为内在的高层次的情感需要上来,既培养高尚的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和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从而形成指导言行的性格的个性特征。可见,“知行合一”既能增加启智又能修身养性。
坚持“知行合一”的历史教学,必须杜绝两种极端。其一是“重知轻情”,即重知识的单一传授而忽略情感的熏陶培养,其结果是压抑扼杀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其二是“重情轻知”,即过分制造的情感虚张声势而失去理性的驾驭,其结果是有损于学生健康的个性发展。唯有做到“知情并举,合二为一”的教学,方能真正优化学生的个性心理,促进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英法百年战争”时,是这样满腔热情地讴歌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农家姑娘贞德,看到法兰西处在危急中,人民在流血、在受难,再也忍受不了了,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毅然挺身而出,历尽艰辛向执政皇太子恳求,终于带领一支军队,披甲上阵,抗击英军,收复失地。最后由于内奸的出卖,贞德为保卫祖国不受外辱,被烧死在火刑柱上。一个贞德倒下了,千万个贞德站起来了,伟大的爱国精神鼓舞了千千万万法兰西军民拿起武器,团结起来,抗击外敌,终于把英军赶出了法兰西……”。这样的情感渲染,使一个民族英雄的形象活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教育。
四、运美育乐——加强审美的刺激效应
历史知识蕴藏着丰富的美。无论是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的自然美,还是精韵洋溢的敦煌飞天、面带微笑的蒙娜丽莎的艺术美,抑或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自在人间”、“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爱国壮举的社会美,无不饱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审美是一种愉悦的、积极的情感活动,它“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因此,充分发挥历史课的美育功能,把握美的内涵、价值的思想性、提高审美能力,陶情冶性,就必须加强对学生审美心理的刺激。根据审美心理活动发展的有序性、历史教学要充分挖掘历史知识中美的源泉,通过美的形象去感知美;通过美的愉悦性、享受性去体验美、表现美;通过美的艺术性、思想性、社会性去升华美、创造美。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心灵纯洁,情感丰富、真挚,从小就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英雄的情感陶熏,爱憎、善恶、美丑分明,特别是爱国主义者的事迹对其心灵会产生强烈的震动。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材料,但它又不同于情节性很强的故事,要使学生从情感的熏陶、激励中掌握爱国主义素材,理解其内涵、价值,形成爱国主义人生观,就得提高和渲染其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度”。
五、结束语
加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效应”,就要从历史教学的目标出发,针对历史课的特点,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激发学生“乐而好学,学而有获”的情感体验。首先,历史教师要培养情感教学的意识,把情感教学法同传统的认知教学视作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师生的积极情感始终参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其次,历史教师应善于分析和洞察学生的情感心理特征。一般而言,初中生情感丰富、炽热、外向,具有易感性。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应有的放矢,打开其心扉,激发情感。再次,历史教师应优化自身情感心理。教师只有从历史教材中发出真实、强烈、深刻、稳定的情感,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