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质疑能力 激发创新思维

【作者】 徐 伟

【机构】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化学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牵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同时又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薄弱环节。在高中化学新课改教学中,要依据新课标要求,并结合化学学科特点,注重质疑能力培养,努力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创新思维,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得到持续发展。
  【关键词】 质疑;问题情境;探究;创新

  质疑即提出疑难问题;激发学生质疑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可以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可以反馈评价,调控教师的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扩大思维广度,提高思维层次,但更重要的在于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没有疑问就不会有新的见解,没有新的见解一切都以书本为经典,以老师的讲解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新。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思维和维持学生的好奇心,也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提出问题,教师更要认真地解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中学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究竟应当怎样去培养和激发学生质疑的技能呢?下面就我的教学实际从三方面谈谈心得体会。
  一、举例引路,增强学生质疑的信心
  要质疑,必须有足够的信心。还没有登山腿就软了,永远不会到达高耸的山顶,因此在学习的道路上要敢于质疑。例如:在学习“铝与氧气反应”时,学生已经知道,钠和镁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这时可提出“铝能否在空气中燃烧”这一问题,既是对有的学生不能肯定钠的金属性比铝活泼的呼应,又可以促使学生去回忆初中已有的知识:铝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等知识,从而使得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铝可能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当实验探究完时,发现铝箔不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学生产生质疑,激发他们迫切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通过探究讨论,既加深了学生对铝表面氧化膜的认识,又激发学生去思考:初中学过铝箔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铁丝也可以在氧气中燃烧,于是对实验加以改进,发现铝粉可以比较容易在氧气中燃烧。激发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不容易,需要的实验条件越来越高,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新的含义。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要迷信课本,掌握知识需要动脑、动手,实践出真知。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就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质疑的信心,体验解决质疑后的成功喜悦。这对培养学生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使之逐步成为创新人才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
  问题是产生探究动力的源泉。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兴趣盎然,在质疑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前进,有所创新。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善于提出问题,而有的就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应创设有关的教学情境,以引发学生好奇、期待,积极思考、探究质疑的欲望,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例如:在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创设四个问题情境诱导学生逐步探究二者的性质,这四个问题情境分别是:
  (1)碳酸钠、碳酸氢钠固体均可溶于水,但溶解度大小是否有区别呢?请你设计实验比较。
  (2)碳酸钠明明属于盐,但为什么俗称纯碱?难道其水溶液呈碱性?请你设计实验检验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水溶液是否呈碱性?
  (3)某化学课外小组欲在实验室里自制简易灭火器,你认为应选用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为什么?
  (4)面包师把揉好的小面团放到烤箱里烘烤后,为什么会变成松软可口的大面包?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首先,应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欲望。教师应仔细分析所提问题与学生所熟悉的什么事物有关,力求使问题情境能紧密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社会中的化学问题、学生熟悉的科学史话或高新科技等,从而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关于碳酸氢钠与酸反应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的学习设计,就是结合碳酸氢钠的应用和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以实验室里自制简易灭火器这一课外活动作为情境和小面团为什么经烘烤和会蓬松变大的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其次,问题情境还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尽可能照顾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不能让课堂活动只是成为少数学生的表演,也只有这样,我们创设问题的情境才容易产生效应。在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的异同时,根据所要探究内容的特点及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设置的四个问题情境难度具有一定的阶梯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而关注了不同认知的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探索中来。
  最后,问题情境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和鼓励学生。设计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的问题情境是在学生已熟知的一些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知识的基础上创设,如结合学生已知道碳酸钠的俗名及物质的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2),在学生已熟知的知识上提出新问题,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知识是发展的,是螺旋上升的;另一方面就是让学生清楚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并不是遥不可及,关键在于是否勤于思考和敢于质疑。通过质疑,学生可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准确的掌握了所学内容,提高课堂实效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不依赖课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指导方法,教会学生如何质疑(下转第132页)
(上接第133页)
  学生之所以缺乏质疑能力,究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掌握正确的质疑方法。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质疑方法,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并知道如何提出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从下方面来指导学生:
  (1)模仿法:对于质疑能力差的学生,先指导他们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如模仿教师给出的预习提纲模式和课堂上的提问清单,学会模仿后,再指导他们自主提出问题。
  (2)比较法:对于容易混淆的化学名词、概念、规律、反应方程式,把他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找出他们的区别和联系,以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把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等几个概念放在一起,比较他们得失电子的情况,就会发现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3)反向法:对于教师和教材所讲的内容,可引导学生从相反的方向去提问,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4)联想法:对于密切联系知识点,将它们连在一起思考,以便发现问题,揭示规律。总之,对不同的内容我们应用不同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和科技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以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就必先让其拥有问题,要使我们的教学具有创新的意义,那就必须由过去“为问题而教”转变为今天的“教而生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究。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应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并为他们创造广阔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吴星等.化学新课程中的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陆建法.《提高学生质疑能力谈》.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2第12期
  [3]李南萍.《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