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作者】 薄敬国

【机构】 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堤村乡薄庄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当前,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对学生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但乡村小学生阅读现状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重作业、轻阅读。文章主要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和能读书等方面,阐述了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 课外阅读;好读;乐读;悦读

  “读书是教育最本质的活动,读书是学校最根本的任务,读书是发展学生最基本的途径。”这是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重要性的经典论述。在小学阶段学习中培养起来的课外阅读能力,将为学生一生中不断地涉猎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乡村小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讲“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的阅读境界呢?那就必须在“过程与方法”上狠功夫。现结合自己亲身从教的经历,谈谈如何培养乡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多读书
  余文森教授指出:有效课堂教学的三条铁律的前提是学生具备或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来确立“先学后教”还是“先教后学”。以教导学则要教师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先学是让学生先自己阅读和思考,立足解决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最近发展区问题。这充分说明,学生阅读的重要性。课堂教学好比一桌美味佳肴,教师如果只是滔滔不绝地讲它的好处,却不让学生自己去吃,那养料终究是不能很好地吸收。学生只有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在读的过程中感触语言、心领神会、反复品味,通过与作者思想的碰撞、沟通、融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课内外阅读中不断积累知识,积渐成学,厚积薄发。因而,我们教师必须提高对阅读教学必要性的认识,改变“重讲授,轻阅读”的现状,积极开展课内外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本领,以求受用终身。
  教师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家长转变思想意识。乡村学生家长大多为初中学历,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多数家长把课外阅读等同于看闲书、等同于和学习无关。同时,受经济条件制约,家庭阅读环境非常差:家庭藏书量少之又少,几乎无书报可读;有书的,也多是为孩子购买的课辅资料;多数家长只是关心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家长从不督促孩子阅读。乡村学生家庭阅读环境严峻,究其原因无外乎家长的思想认识,改变现状挑战性非常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利用家访、家长会、微信等方式,同家长沟通,让其明白孩子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促使家长改善学生家庭阅读环境,鼓励家长与小学生进行“亲子共读”,共享课外阅读的快乐。
  二、让学生有课外书可读:读好书
  认识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就必须准备充足的阅读材料,不能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成为“无米之炊”。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一)用好课本。我们的课本是高度精细化、浓缩精华的典型文本材料。我们要做到:课虽尽,而韵未绝,绕梁三日。即要让我们的学生课外反复阅读课本,去体验、去品味、去归纳,读一次有一次收获,点滴知识积成江河。
  (二)开放图书室,完美班级图书角。开辟、拓展乡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书源,学校应是第一责任人。因而,学校要结合实际,美化学校阅读环境,开放图书阅览室,完善、美化班级图书角,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随时随意都能接触到自己所喜爱的书。教师要向学生发放课外图书阅读目录,做好推介,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便于学生吸取正能量。
  (三)促进学生间推荐借阅,增加家庭藏书量。“书非借不能读也”。小学生都对同学推荐的书非常感兴趣,也希望自己有书推荐给大家。教师可以大大利用推荐来带动大家读好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欲望。比如,每两个星期可以举办一个“好书推荐”的活动,让学生把自己读到的好书、好故事介绍给全班同学。这样,一篇好文章、一本好书便可以“以一带十”地传阅下去了,大大激发了他们寻找好书、阅读好书、推荐好书,实现图书资源共享,拓展书源。倡导家长依据孩子喜好,为孩子交替购买课外读物,增加孩子的阅读量。
  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好”读书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有了课外阅读兴趣也就有了阅读动力,学生就会“悦”读,挤时间来读,因而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关键还在于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一)教师范读的示范效应,为学生开启学会课外阅读的大门。小学生特别是一、二年级学生对教师非常崇敬,对教师言听计从,且其模仿能力很强。教师依据对文本的理解,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范读给学生,唤起学生朗读期待,激起学生朗读热情。在教师范读的映衬下,学生在仿读过程中,读准字音、读得通顺、读得流畅;在朗读中体会成功、体会快乐,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好读、悦读。
  (二)课堂阅读活动引兴激趣,为学生保持持续课外阅读激情。小学生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表演,是其持续乐读激情的基础。我在低年级教学童话一类性质的课文时,让学生扮演成经典名篇童话中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在中高年级可以让学生或朗读接力,或分段朗读,或同段异读,或排演课本剧等方式来温读名篇经典,让学生在读、演活动过程中加深对本文的感悟;既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又丰富拓宽学生的视野;既能使学生有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又进而达到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使学生在“阅中乐、乐中阅,阅中获”。
  (三)课外活动促进学生阅读展示,保持课外阅读的永动性。小学生的表现欲非常强,爱活动又是其天性。因而,开展和举行多种班级或学校大型文学活动,更能促使学生产生自我主动课外阅读意识。如:我们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诗词接龙”“摘录笔记评比”“读书三句感言”“课本剧编演”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参与性,促使学生平时主动阅读,这正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
  (四)积极评价,让学生课外阅读从成功走向成功。教师、家长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因而,当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时,教师、家长的“微笑、点头、一个赞、一杯水、小小的物质奖励”都能让学生轻松、愉悦,都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动力。学生心情愉悦了,思考积极了,“悦读”才能事半功倍。从而,我在阅读教学或课外阅读活动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通过诚心的鼓励、中肯的评析以及小小的物质奖励,都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切忌出现因课外阅读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小学生的逆反心理强,会使其课外阅读兴趣受到影响。
  四、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会读书
  古人云:“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学生已激发的课外阅读兴趣要保持稳定、持久,就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教师精讲多读,教会学生不同的阅读的方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让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来读: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以及表演等。随着阅读教学的进度,我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原则,把课外阅读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既丰富了语文材料,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从表面上看,阅读就是眼睛看;实际上,阅读是一个处理信息的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有效地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用眼睛看,而且用心“看”,用嘴“看”、用手“看”。即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借助于阅读工具自主解决字词的读音与意思;用笔画出重点词句,圈点批注,读思结合,理清文章顺序、理解主要内容;把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反复诵读,积渐成学;对于感受很深文章或段落,可让学生仿写、缩写、续写或写几句感想、启发、见解。阅读过程就是知识的积累过程,经过一段时间地阅读,“难阅读、阅读难”就会离我们而去。
  (三)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课外阅读习惯。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课内教学一篇课文,我就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中思考,要思考中读书,读、悟相济。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我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也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来引导、启发。学生一经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浓了。久而久之,学生学会了质疑,进入一种积极阅读的状态,真正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
  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外阅读时空:能读书
  “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会读书”的前提是“能读书”。学生课程安排得满,中午、晚上都有作业;小学生自控能力低,贪玩心大,加之手机电视等的影响,哪有“闲情逸致”去课外阅读呢?这可以说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失败的主要原因。“能读书”成为乡村小学生亟待解决首要问题。
  (一)课内教学精讲多读,变长阅读时间。“世异时移,变法宜矣”。教育形势、教学手段的变化,我们应大胆调整教学结构,重新分配教学时间:每节课或每周调整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这样既解放了自己,又解放了学生,而且真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何乐而不为呢?
  (二)落实“双减”,“延长”课外阅读时间。严控学生课外作业量,克服作业的盲目性、重复性,精简练习,严禁搞“题海”战术;克服功利主义思想,禁止大量模拟训练,切实为学生减负。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有精力进行课外阅读,让多读、多积累真正成为学生素养的“底肥”。
  (三)形成制度,确保课外读书时间。小学生自控能力低,贪玩心大,加之手机电视等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监督指导。因而,要把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纳入日常教学管理之中,明确要求学生上下午课前十分钟进行朗诵,每天坚持读书至少20分钟,做好读书笔记。让家长切实做好督促工作,并每隔三周进行课外阅读交流、评比活动。时间长了,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就成了自然;有了时间的保障,学生的读书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总而言之,乡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教师、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完成。可喜于当今社会对课外阅读的重视,教师更应在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上下足功夫,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做足文章,持之以恒,让乡村小学生好读,乐读,悦读。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教学的三条铁律[J].中国教育学刊,2008,(11):30-34.
  [2]胡涛.拿什么调动学生:名师生态课堂的情绪管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3-80.
  [3]张仁贤.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6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