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学海无涯方为师
【作者】 朱凤丽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凉风习习、秋色尽染的季节,我来到古朴、静谧的陕西师范大学,参加为期二十天的——湖北省卓越工程初中语文教师高级研修培训活动。期间聆听了大学教授、专家及陕西初中语文教学能手的讲座、示范课,让人受益匪浅。记得于漪说过:“我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不停地读书、学习,才能提升自我,才能做一名合格的老师。
一、思想受到洗礼,理论得到提升
培训课程中安排了几位教授讲授了理论课。刘启迪教授系统的介绍了从古到今的教育思想,特别介绍了孔子的修身齐家、文理双修。就是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课本,那么老师就应该做到既要阅读专业书,了解学科知识,也要阅读其他各类书,全面了解综合知识,才能做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他还讲到叶圣陶先生的终身教育观、大语文观,语文人的责任担当等,无不让人感受到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学习之路漫漫。
史老师说:无论怎么改革,对于语文来说,还是离不开读书。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培养读书兴趣,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立德树人”不是贴标签,落实它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担当。听了老师一席话,深感肩上担子之沉重,万不敢掉以轻心。
二、教学困惑在案例中得到指点
作为语文教师,我最怕上作文课和名著阅读课,此次培训中有几位一线老师的讲座和示范课如及时雨般给我指点了迷津。
王老师精心策划作文系列教学,上好一节节作文课。她教学生作文有一个特点:从七年级开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计划周密,形成序列训练。不像我们那样随意性强,或者说是杂乱无章,想-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没有技法指导,结果是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训练再多也是无效的。她不仅写前精心策划,课中写法指导具体,而且课后详细批改,从改字词,到句子、段落的调整删减,无一不看出老师用心到极致。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总结出作文训练的精髓是:从传统中汲取智慧,明学情关注成长,研教材引得活水,观群文选取角度,重修改提升水平。这些具体实用的作文教法值得我深入学习、借鉴,一定要结合学情灵活运用,上出高效的作文指导课。
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即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学校每周只有六节语文课,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学生每周学习七八门课程,课外时间也有限,怎么落实“三位一体”阅读呢?我有很多困惑:学生哪里有时间阅读整本书;老师怎么检查学生是否读完;学生没有读完,老师怎么.....?.
我在听了罗老师和寇老师的《朝花夕拾》同课异构后,有了方向。罗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书中表格填写,从而整理好每篇章的内容;再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从“儿童视角的纯真世界,抚慰心灵的温暖情味,关照世界的反讽谐趣,生命成长的复杂意味”四个方面自选一个,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写出读书体会,在班内交流。这样,不仅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互相帮助、互相鞭策读完整本书,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某些内容。寇老师则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为突破点,设计了由易到难、由粗到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阅读整本书。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少年鲁迅有哪些课外读物与课余生活?他读的书好读吗?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鲁迅为什么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江南水师学堂有哪些乌烟瘴气?鲁迅为什么要学医?为什么放弃学医?鲁迅的文章难读吗?引导学生细致深入阅读,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觉得大作家鲁迅的文章阅读起来也不是那么困难,也就消除了阅读经典的隔膜。
我从中明白:作为老师,不用担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而应该像他们一样,自己先了解作者及背景,读懂整本书,找到突破口,精心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愿意读整本书。只要学生愿意读,他就一定有时间,也一定有收获!
三、专业发展得到专家引领
参加这次培训更让我感到恐慌,我觉得自己一直是在坐井观天,而且是坐在最小的井里看那一小片天空,浅薄无知而不自知。那是因为每位授课老师都给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课堂中脱口而出的经典,信手拈来的精彩案例,数不胜数的头衔封号,让我诚惶诚恐。此时此刻,我也清晰记得每一位老师不约而同提出的那个相同的建议——读书。其实这个建议我也给我的学生提过,可是我没有坚持。警醒自己从现在开始阅读各类书籍,包括专业书、文学书,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日积月累提升专业水平,只愿这个想法与做法还不晚。
要想个人能力水平得到提升,专家建议;还要善于思考,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悟、收获、反思。读书时写下读后感;走廊_上、机场候机时记下灵感....?.作为教师,我还可以在上完一节课后写下自己的收获与反思。相信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便能指日可待。
另外,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语——核心素养,而且要全面提升核心素养。面对统编教材,怎样才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之前,我是百思不得其解,贾玲专家在她的讲座上给了一剂良药: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研究教材编写框架、体例结构。教材中的每个板块都体现了语文素养,抓住“预习”“旁批”“习题”细心研究,认真落实,才能达到提升素养的目的。这就给困惑中的我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二十天的培训时间是短暂的,但学习到的知识是丰富的;专家教授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但传递的内容是精彩的;我的总结是粗浅的,但我的收获是实在的。学习所获还需要时间消化吸收,在今后实践中运用、改进、提升!愿不虚此行!
一、思想受到洗礼,理论得到提升
培训课程中安排了几位教授讲授了理论课。刘启迪教授系统的介绍了从古到今的教育思想,特别介绍了孔子的修身齐家、文理双修。就是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课本,那么老师就应该做到既要阅读专业书,了解学科知识,也要阅读其他各类书,全面了解综合知识,才能做到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他还讲到叶圣陶先生的终身教育观、大语文观,语文人的责任担当等,无不让人感受到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学习之路漫漫。
史老师说:无论怎么改革,对于语文来说,还是离不开读书。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培养读书兴趣,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立德树人”不是贴标签,落实它也是语文老师的责任担当。听了老师一席话,深感肩上担子之沉重,万不敢掉以轻心。
二、教学困惑在案例中得到指点
作为语文教师,我最怕上作文课和名著阅读课,此次培训中有几位一线老师的讲座和示范课如及时雨般给我指点了迷津。
王老师精心策划作文系列教学,上好一节节作文课。她教学生作文有一个特点:从七年级开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计划周密,形成序列训练。不像我们那样随意性强,或者说是杂乱无章,想-个题目就让学生写,没有技法指导,结果是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训练再多也是无效的。她不仅写前精心策划,课中写法指导具体,而且课后详细批改,从改字词,到句子、段落的调整删减,无一不看出老师用心到极致。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总结出作文训练的精髓是:从传统中汲取智慧,明学情关注成长,研教材引得活水,观群文选取角度,重修改提升水平。这些具体实用的作文教法值得我深入学习、借鉴,一定要结合学情灵活运用,上出高效的作文指导课。
现在使用的统编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即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强调单篇阅读与整本书阅读的结合。学校每周只有六节语文课,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学生每周学习七八门课程,课外时间也有限,怎么落实“三位一体”阅读呢?我有很多困惑:学生哪里有时间阅读整本书;老师怎么检查学生是否读完;学生没有读完,老师怎么.....?.
我在听了罗老师和寇老师的《朝花夕拾》同课异构后,有了方向。罗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书中表格填写,从而整理好每篇章的内容;再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从“儿童视角的纯真世界,抚慰心灵的温暖情味,关照世界的反讽谐趣,生命成长的复杂意味”四个方面自选一个,以小组为单位品读,写出读书体会,在班内交流。这样,不仅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互相帮助、互相鞭策读完整本书,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某些内容。寇老师则以“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为突破点,设计了由易到难、由粗到细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细致的阅读整本书。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少年鲁迅有哪些课外读物与课余生活?他读的书好读吗?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调动学生阅读兴趣。还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鲁迅为什么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江南水师学堂有哪些乌烟瘴气?鲁迅为什么要学医?为什么放弃学医?鲁迅的文章难读吗?引导学生细致深入阅读,学生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觉得大作家鲁迅的文章阅读起来也不是那么困难,也就消除了阅读经典的隔膜。
我从中明白:作为老师,不用担心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而应该像他们一样,自己先了解作者及背景,读懂整本书,找到突破口,精心设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愿意读整本书。只要学生愿意读,他就一定有时间,也一定有收获!
三、专业发展得到专家引领
参加这次培训更让我感到恐慌,我觉得自己一直是在坐井观天,而且是坐在最小的井里看那一小片天空,浅薄无知而不自知。那是因为每位授课老师都给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觉,课堂中脱口而出的经典,信手拈来的精彩案例,数不胜数的头衔封号,让我诚惶诚恐。此时此刻,我也清晰记得每一位老师不约而同提出的那个相同的建议——读书。其实这个建议我也给我的学生提过,可是我没有坚持。警醒自己从现在开始阅读各类书籍,包括专业书、文学书,养成记笔记的习惯,日积月累提升专业水平,只愿这个想法与做法还不晚。
要想个人能力水平得到提升,专家建议;还要善于思考,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感悟、收获、反思。读书时写下读后感;走廊_上、机场候机时记下灵感....?.作为教师,我还可以在上完一节课后写下自己的收获与反思。相信专业素养得到提升便能指日可待。
另外,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语——核心素养,而且要全面提升核心素养。面对统编教材,怎样才能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之前,我是百思不得其解,贾玲专家在她的讲座上给了一剂良药:遵循课标要求,坚持课改方向,守正创新;研究教材编写框架、体例结构。教材中的每个板块都体现了语文素养,抓住“预习”“旁批”“习题”细心研究,认真落实,才能达到提升素养的目的。这就给困惑中的我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二十天的培训时间是短暂的,但学习到的知识是丰富的;专家教授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但传递的内容是精彩的;我的总结是粗浅的,但我的收获是实在的。学习所获还需要时间消化吸收,在今后实践中运用、改进、提升!愿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