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当代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作者】 魏小英 庞臣刚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的增多,高中生由于心理问题而造成诸多悲剧,人们对高中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当代高中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着他们身心的发展,而且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培养,新世纪呼唤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二十一世纪对心理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对我国现行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当代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一)过分强调自我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独生子女也增多,造成整个家庭中心就围绕着“小皇帝”“小公主”转,父母为小孩包办一 切。 最后造成学生自我优越感、自我为中心,它的突出表现就是自私。 这样的心态势必走向畸形。 孩子们养尊处优,很少人 批评他们,心理极其脆弱,在挫折面前容易走极端。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就是明证。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 大多性格孤僻、 冷漠 ,遇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或者只考虑自己,相互之间缺乏友好的互助精神。 而且虚荣心强,同学之间在吃、穿等方 面的攀比,自我优越感极强,缺乏与人交流和缺乏合作意识。因此,在人际交往的关系中,总是不受同学欢迎,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厌学心理严重
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但现在的学生有些从小就被宠惯了,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不了苦,没有吃苦耐劳的精 神,没有毅力去攻克难题,因此成绩往往就很差。有的孩子因自己成绩差,觉得无脸见人,但不是以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 的成绩,而是投机取巧,甚至在考场作弊。 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被称作“差生”,差生常受歧视,优点和长处不被发现和重视,学生便有了“破罐破摔”的心理,易对教师形成抵触情绪,不服管教,也就是老师常讲的“问题学生”。由于成绩不好或做 错了事,常受指责、批评,形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产生厌学心理。 学生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 不去积极寻找原因向好处努力, 而是自认倒霉,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虽然高中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但社会的环境无不渗透在他们的生活中, 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 样的现代生活,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整个社会追求物质的欲望日益膨胀,而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高中生生活在 现实社会中深受其影响。现在很多高中生盲目追求名牌,为了虚荣和攀比甚至不惜代价。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无法分清虚幻与现实。 在这个大世界中, 有不少高中生迷茫、无所适从,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遭受挫折就产生了严 重的心理障碍。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的力量是很不够的。要解决心理健康课教师素质不高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 有关研究表明,一部分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 抑郁、焦虑是当前中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 近几年从心理咨询个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着密切关联,甚至有些教师的侮辱性语言暴力,将学生推向自杀的边缘。 因此,要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
(二)关注单亲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应关注近年来形成的单亲、留守学生群体,班主任或心理辅导老师可采取一对一的近距离心理交流形式进行疏导,让这些学生转换看问题的视角,潜移默化地学会接纳现实、理解父母、自尊自爱、快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离开父母的痛苦可以变成磨炼毅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机会。 要引导教师和周围学生对待这些同学要改同情与怜悯为理解与支持、 改另眼看待为一视同仁; 在言行上既不要过分地体现照顾也不要冷言相待, 不做无意中强化他们有别于其他学生的意识的举动。
(三)积极开展同龄互助心理咨询活动 ,同龄团体心理咨询是先对有影响力的个体进行有目的的培训,通过他们与自己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人把握信息、观念,以实现某种教育目标。 诸多先行研究和经验证明,同龄咨询是在同龄之间互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帮助同伴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成长的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好办法, 是解决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
(四)引领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少年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 强烈的好奇心,使部分学生上网成瘾,最终导致人格扭曲、学业失败。“网络成瘾”成了社会的一个不易治愈的顽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本, 一方面要通过平时观察和心理普查,筛选出有性格内向、不善沟通、缺乏自控力、等敏感人格的学生, 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适合他们的团体咨询活动和个别咨询活动,以便做到对有成瘾危险的学生的早期发现,及时沟通,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另一方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 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引导学生把网络当成学习进步的良师益友和便利工具,教育学生健康上网。 让他们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五)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对子女的错误采取严厉惩罚、无情打击,往往不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并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在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气氛下的孩子, 活泼、外向、受朋友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 相反,父母对子女的虐待、专制、忽视、放纵、溺爱和过分苛求,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因此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总之,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科学的措施,家庭、学校、社会应紧密配合,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力求培养符合新世纪发展所需的人才,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定。
一、当代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一)过分强调自我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独生子女也增多,造成整个家庭中心就围绕着“小皇帝”“小公主”转,父母为小孩包办一 切。 最后造成学生自我优越感、自我为中心,它的突出表现就是自私。 这样的心态势必走向畸形。 孩子们养尊处优,很少人 批评他们,心理极其脆弱,在挫折面前容易走极端。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趋势就是明证。 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 大多性格孤僻、 冷漠 ,遇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或者只考虑自己,相互之间缺乏友好的互助精神。 而且虚荣心强,同学之间在吃、穿等方 面的攀比,自我优越感极强,缺乏与人交流和缺乏合作意识。因此,在人际交往的关系中,总是不受同学欢迎,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厌学心理严重
学习是一件辛苦的事情, 但现在的学生有些从小就被宠惯了,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吃不了苦,没有吃苦耐劳的精 神,没有毅力去攻克难题,因此成绩往往就很差。有的孩子因自己成绩差,觉得无脸见人,但不是以努力学习来提高自己 的成绩,而是投机取巧,甚至在考场作弊。 有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被称作“差生”,差生常受歧视,优点和长处不被发现和重视,学生便有了“破罐破摔”的心理,易对教师形成抵触情绪,不服管教,也就是老师常讲的“问题学生”。由于成绩不好或做 错了事,常受指责、批评,形成过重的心理压力,产生厌学心理。 学生自己遇到不如意的事, 不去积极寻找原因向好处努力, 而是自认倒霉,情绪低落,意志消沉。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虽然高中生还没有进入社会,但社会的环境无不渗透在他们的生活中, 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 样的现代生活,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整个社会追求物质的欲望日益膨胀,而忽视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需要。高中生生活在 现实社会中深受其影响。现在很多高中生盲目追求名牌,为了虚荣和攀比甚至不惜代价。有些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无法分清虚幻与现实。 在这个大世界中, 有不少高中生迷茫、无所适从,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遭受挫折就产生了严 重的心理障碍。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一)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技能的培训。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人。要实现这一目标,仅靠少数心理健康课教师的力量是很不够的。要解决心理健康课教师素质不高和数量不足的问题,必须对全体教师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培训, 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素质。 有关研究表明,一部分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 抑郁、焦虑是当前中学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 近几年从心理咨询个案了解到,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与家长和教师教育方式的不当有着密切关联,甚至有些教师的侮辱性语言暴力,将学生推向自杀的边缘。 因此,要制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达标的量化标准。
(二)关注单亲和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应关注近年来形成的单亲、留守学生群体,班主任或心理辅导老师可采取一对一的近距离心理交流形式进行疏导,让这些学生转换看问题的视角,潜移默化地学会接纳现实、理解父母、自尊自爱、快乐成长;让他们感受到离开父母的痛苦可以变成磨炼毅力、提高独立生活能力的良好机会。 要引导教师和周围学生对待这些同学要改同情与怜悯为理解与支持、 改另眼看待为一视同仁; 在言行上既不要过分地体现照顾也不要冷言相待, 不做无意中强化他们有别于其他学生的意识的举动。
(三)积极开展同龄互助心理咨询活动 ,同龄团体心理咨询是先对有影响力的个体进行有目的的培训,通过他们与自己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人把握信息、观念,以实现某种教育目标。 诸多先行研究和经验证明,同龄咨询是在同龄之间互动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帮助同伴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进自我成长的助人与自助相结合的好办法, 是解决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的最有效方法。
(四)引领学生建立健康的网络文化 在当今信息时代,青少年已成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 强烈的好奇心,使部分学生上网成瘾,最终导致人格扭曲、学业失败。“网络成瘾”成了社会的一个不易治愈的顽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学生成长为本, 一方面要通过平时观察和心理普查,筛选出有性格内向、不善沟通、缺乏自控力、等敏感人格的学生, 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适合他们的团体咨询活动和个别咨询活动,以便做到对有成瘾危险的学生的早期发现,及时沟通,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 另一方面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 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引导学生把网络当成学习进步的良师益友和便利工具,教育学生健康上网。 让他们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成为网络的奴隶。
(五)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 父母对子女的错误采取严厉惩罚、无情打击,往往不但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反而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并可能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在民主、宽松、温暖的家庭气氛下的孩子, 活泼、外向、受朋友尊重,也懂得尊重别人。 相反,父母对子女的虐待、专制、忽视、放纵、溺爱和过分苛求,都会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因此创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总之,高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科学的措施,家庭、学校、社会应紧密配合,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力求培养符合新世纪发展所需的人才,使社会更加和谐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