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探究小学古诗多元化教学的策略

【作者】 景华省

【机构】 河北省巨鹿县堤村校区小王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古诗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古诗教学是古典文学教学的起点,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如何贯彻落实课标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提高古诗教学的质量,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成为一线教师亟待探索、解决的问题。多元化教学策略是指综合多种元素,运用多种手段展开教学的一种方法。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小学古诗多元化教学的策略,在这里与同行分享。
  一、整合教学,以诗解诗
  将古诗按学段重新进行整合,将其构建成一个系统,制定出单独的古诗教学计划,为学生为搭建起一个优化的记忆平台,根据小学生概括能力以及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为主的特点,提出了以下两种整合古诗教学的方式:
  (一)同题材整合
  古诗数量众多,教师可按诗歌题材内容把古诗分类,如山水田园塞北江南、离情别意、爱国情怀、四季景色等等,同题材的整合有助于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扩大阅读量,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这样的整合可以以点带面,让学生有能力旁征博引。学生还可以在同题材作品中找诗歌在描写和表达上的差距,根据实际能力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诗歌的意蕴。在执教一年级上册李白的《古朗月行》时便可将一年级的下册的《静夜思》一起进行教学,这两首古诗同样都是描写月亮,且都是李白的作品,因此不仅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月亮的认识。
  (二)同作者整合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人很多,其中小学生最为熟知的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李白的古诗共有8首,杜甫的有6首,王维的有5首,还有白居易、李商隐、陆游、王安石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也平均都有四五首,教师可根据学段分化把同一作者的不同诗作一起展开学习,形成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等主题活动,在同诗人不同的诗作中挖掘相同的精神内涵,促使学生和诗人之间有对话体验,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可以上升一个层次。
  二、层级诵读,以读促悟
  小学古诗教学中要加强古诗的诵读,诵读具有层次性,是指通读与思读、品读的有机结合。
  (一)通读
  通读即初读,其要求是大声朗读,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顺,能读出诗的一半节奏与韵律。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时,眼、耳、口并用,所谓“出之于口,入之于心”,从而达到快速记忆的效果。
  (二)思读
  古人认为,诵读和精思密不可分相伴相随,唐代韩愈认为读书要“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古诗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只有对古诗的内容及意境正确的理解,才能读出其蕴涵的情感,因此在指导朗读前教师应留点时间让学生自主体味古诗的意境及其情感基调。
  (三)品读
  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传授基本的朗读技巧,如把握速度和停顿、读准语音和语调、明辨重读和韵律。古诗是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学习古诗重在感悟,因此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儿童的自主体验,而不能以教师的体验代替儿童的体验。
  三、丰富课堂,激发兴趣
  在小学低段古诗教学中,要充分运用音乐和图画及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如利用《古诗新唱100首》开展教学古诗,让古诗学习活起来,同时也利于低段学生的背诵。
  (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小学语文教材所学古诗的书页都有一幅和诗歌内容十分贴切的插图,这是进行诗歌教学的一大资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鉴赏方法,同样可以运用于我们教学中。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对古诗赋予形体化,更易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诗意。如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时,笔者就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看插图,然后自己来说一说对诗歌的理解,不久就有学生发现“儿童急走追黄蝶”这句诗中的“走”和图画中的“跑”不相符,根据学生的疑惑为其解答在古代“走”表示的意思就是“跑”,而“行”则是指“走”。通过插图学习,孩子们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意思,还能发现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距。
  (二)古今联系,融古入今
  古诗的年代背景离我们较远,且语言习惯和社会生活也有很大差别,学生对古诗描写的内容没有经验的积累,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就要设法拉近古诗与现代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诗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古诗,而并非让古诗只存在于课本和历史。在教学五年级上册《浙江潮》一课时我尝试把古文《观潮》和现代白话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学生的兴趣明显比只教古诗时浓厚,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时轻松了许多,教学效果较好。
  (三)化诗为文,读写结合
  古诗语言精练,耐人寻味,虽篇幅短小,但意蕴深刻,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价值不只在于品读,它还是极好的写作材料。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抽象概括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其想象的能力,可在古诗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古诗指导学生将古诗改写为小故事或者写景抒情的小散文。改写过程中必将融入一些学生自己的感受和思想,这就形成了个性化的解读,而且有古诗本身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做支撑,学生在这样的小练笔中写作水平也会有所提高。
  (四)活动拓展,加强检测
  小学语文教学中活动是十分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专门对综合学习活动做了要求,教材中每个单元也有对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材在一、二年级共编排了四首“对韵歌”,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将《笠翁对韵》作为补充材料进行教学,让孩子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中国文字的音韵美。有了这样的学习铺垫,教师可在中高年级时在班级开展“对对子”比赛,教师出题与学生出题相互结合,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运用能力,还起到了一定的检测作用。
  四、拓宽内容,落实数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阶段背诵的优秀诗文有160 首,教师在指导教材内的古诗学习时要有意识地以教材中的古诗为中心,牵引出其他相关的古诗供学生品味学习,这些古诗可参考课标给出的推荐篇目,基本方法与前文所述的整合古诗雷同,可引用同题材古诗,也可引用同作者古诗,形成“群诗”阅读学习,逐渐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以落实课标在古诗学习数量上的要求。如在执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笔者就引入了推荐诗文中的其他描写西湖的古诗一起进行教学。
  古诗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凝结,这是其他文体不能及的。古诗教学不该只是知识的传授与训练,而是采用多元化的手段进行教学,既要通过古诗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让古诗发挥其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使古诗融进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孩子可以在读诗、品诗的过程中感知千百年来民族的智慧与操守,让古诗浸润每个孩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