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核心素养下普通高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培养策略

【作者】 黄兴悦

【机构】 云南省西畴一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国家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德育”“文化认同培养”“家国情怀”的文件,特别是2016年9月颁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第一次将“国家认同”列入中学教育,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家认同的概念是什么,有什么变化,在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国家认同,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家认同概念的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高中历史教学实际,浅析普通高中学生的国家认同教育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

  教育部2014年出台了《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大力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公民美德,发扬社会公德,增强国家认同。”之后又颁布了《关于教育系统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建议》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学生理解、认同和拥护国家政治制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可见国家对中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重视。
  国家认同的概念,从归属上看,指的是对共同历史和共同文化的归属感;从差异性来看,国家认同强调爱国主义;从内涵来看,国家认同包括了对国家政治主权、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理想信仰信念的认同。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使得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与历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国家认同落实到历史课程中,对应的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中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历史教育是增强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历史教育塑造国民的历史记忆,深度影响国民对‘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的认识,对建构国家认同至关重要”②,那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呢?
  一、注意历史课堂的深度引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标指出:“中学历史课程承载着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为未来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高中历史教育肩负起了培养更多的“立德树人”的任务,以往的历史教育中,中学历史只占了中考成绩了10分,改革后中考历史成绩为40分,这个分值可以说是很低的,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历史不重要,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更是很低。进如高中后,很多学生喜欢学历史,但是不会选择历史来学习。云南省高考的改革,高考将实行“3+1+2”的模式,其中的“1”指的是物理、历史二选一,这一改革无疑提高了历史学科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应该转变观念来学习,同时也要重视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国家认同”方面的重要性。在历史课堂中,国家认同教育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就是核心素养家国情怀的培养,有可能是四十分钟,也可能十几个小时,也有可能是一辈子。国家认同的培养,需要历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培养,也要重视“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例如,在《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这一课的讲解中,既要重史也要重情,简单来说就是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也要重视学生的感情深化,列举赵一曼,杨靖宇等仁人志士英勇不屈的先进事迹,要学生明白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来,增加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学会辩证了看待历史问题,知道日军的侵华暴行,铭记历史,勇往前行。在上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对过去历史的认同,以此深化情感。总之,在高中历史课程中,教师要不断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中的教学理论,同时加强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在上课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学生,不偏颇不极端,应该学生正确的看待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家国观。
  二、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促进文化自信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逐渐的凸显,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培养对过去历史的看法,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中华多元文化的认同,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看,文化认同是指个体通过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了解和学习,进而建立起文化自信。文化是一种软实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优秀文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不断地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一课,通过讲述这一时期灿烂的中国文学艺术、科技以及中西交往,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等,让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文化自信提升。
  三、转变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历史教学方式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不是单纯的讲授,也不是精美绝伦PPT的展示,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的进行思考,对教学方式进行革命,将课堂还给学生,可以以历史话剧、历史辩论赛、历史图画等方式参与其中。例如在讲“五四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编排历史话剧“巴黎和会”,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历史课堂带出教师,带到博物馆,党史室,图书馆等特色地方,让学生记住讲解。我们学校有特色的文化长廊,里面有一个部分就是中国近代史板块,让学生自己当讲解员,给其他学生讲解历史知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特殊的历史环境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认同。笔者在讲述选择性必修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时,结合特长班的学生特点,让美术生画了李鸿章、谭致镛、顾维钧的画像,并展示他们搜到相关历史故事,使他们明白,不同时候的中国在外交上经历了不同的遭遇,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国家强盛,在国际上才有话语权,在国家上才能真正维护我们的正当权利,不受欺负……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肩负着为国培养人,为党育人,为社会树人的重要使命,历史教育影响国家认同,高中历史老师要不断的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育和科研的能力,同时对教育特点问题,要保持高度额敏锐性,对教育教育热点要进行学习和研究,并运用于课堂,在课程中反思,完善并不断的研究出新的成果。国家认同教育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个历史老师的事情,它需要社会整体协调,在教育中加强研究、运用,同时因其不可检测性,需要研究出更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在这方面,还需要老师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陆秀青:《初中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华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4月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教育学刊》2016年10月
  [3]王梦雪:《中学历史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5月。
  [4]程若微:《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9年6月。
  [5]张汉林:《历史教育影响国家认同》,《光明日报》2017年4月。
  注释:
  [1]陆秀青:《初中生国家认同教育研究》,华南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18年4月
  [2]张汉林:《历史教育影响国家认同》,《光明日报》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