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语文文言文梯度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 林圣剑

【机构】 福建省福清东张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由于文言文晦涩难懂,与学生所处时代相去较远,很多初中生一提到文言文就感到头疼,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如何有效地开展文言文教学呢?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梯度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只有先厘清初中学段语文文言文教学目标的梯度变化,才能在日常教学中设计出有梯度变化的课堂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梯度教学;实施策略

  在新时期,语文教师要提高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随着年级的上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材的编写逐步加深,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量和试卷中文言文考查的分值都在加大。因此,对初中语文文言文进行梯度教学已经成为现阶段有效的教学策略。梯度教学的实质就是把难点进行分解,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就如同给了学生一把向上攀登的梯子,借助这把梯子,学生就很容易地掌握知识,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一、适切制定梯度性的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应着眼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既包含人文性目标,也包含工具性目标,以上两个目标应该在教学中相辅相成,有的放矢。小到各单元,大到各年级,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得遵循科学规律。
  (1)单元教学目标的梯度变化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七年级的文言文是与现代文混合编排,八年级与九年级的文言文是集中编排。选文编排讲究由易到难的梯度变化。在设计文言文单元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依据教材的编排特点,有条理地依照由简到难、由一般到特殊的的逻辑规律,设计有梯度的单元教学目标,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文言文单元教学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有条不紊地制定有梯度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实现单元学习目标。
  (2)单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梯度变化
  单篇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设置也要体现梯度变化。既要有语言文字应用的目标,也要有人文情怀的目标;既要关注课内,也要涉及课外。如《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目标设计:①积累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这是本篇文章课内要完成的教学目标。②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这是课堂外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这两个目标的设置就体现了梯度变化: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掌握基础知识到感悟文中的人文情怀。有梯度的教学目标,能让学生既习得字词,又获得情感的满足。
  二、科学设计梯度性的教学环节
  文言文博大精深,言简意赅,文中的选词造句与目前的语言表达习惯截然不同。因此,在如今的课堂学习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文言文的文体特点,设计合理的有梯度的教学环节,协助学生从入门到精通地了解文言文的精髓。
  (1)注重预习,倡导自主
  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掌握课文大意是当今文言文教学的基本要求。预习,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舞台。所以,文言文预习至关重要。学生如何预习呢?这就需要教师布置有针对性、有梯度的预习任务。如知人论世,就布置学生查找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如内容梳理,就可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教师还应布置学生适量的阅读任务,以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
  (2)以读为本,培养语感
  古文有魅力,经典“咏”流传。“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言文教学应以读为本,既能增加文言字词的积累量,又能增强深化理解和探究课文的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的诵读也需讲究梯度,每一遍的读,教师都要提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诵读,去感悟,由浅入深,分层推进去揣摩文本、思考疑难,学生才能知其含义、得其要旨,进而领略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三、精心设计梯度性的教学问题
  教学时,教师往往是通过提问去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答案,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梯度性的教学问题,为学生突破重难点搭建一架“梯子”,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
  (1)以“主问题”为切入点,“一言堂”变“百家鸣”
  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对课文脉络、情节进行梳理,有梯度地螺旋式进行教学,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激活课堂氛围。比如八年级上册的自读课文《周亚夫军细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周亚夫“真将军”体现在哪些句段中?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自学后展示自学成果。有的学生找到动作描写:“被”“锐”“彀”“持”几个动词,读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从侧面突出周亚夫治军严明、带兵有方;有的学生找到语言描写:“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读出周亚夫的恪尽职守,等等。教师还可适时启发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揣摩人物心理,鼓励学生用课本剧的方式,“表达”“真”将军的形象。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步激活,学生进入课堂主动参与者的角色,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因此,这个“主问题”的设置既扣住教学目标,又使得教学流程更简洁更顺畅。学生在自主探讨“主问题”的过程中,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思维能力,更改变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2)以“问题链”来牵引,由浅层走向深度
  教学中,对于文中的重难点,教师要善于设置由易到难的梯度的“问题链”,启发学生理解文本,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处发展。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教学中,理解本文作者微妙复杂的情感,是一个难点。如果教师一下子抛出这个问题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就会望而却步,失去学习的信心。那么,教师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链”:苏轼为什么不睡觉,却“欣然起行”呢?文中哪句话为我们描绘了那晚美妙的月色?这两个问题都是文本浅层的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出答案。教师紧接着问:作者是怎样描绘月色的,写出了月色什么特点?这是理解概括水平的问题,学生稍作思考讨论也能回答。教师继续追问:作者看到这美好的月色,心情应该是怎样的?还有哪些句子能读出作者的心情?课文末句的抒情议论可以读出苏轼的哪几种心境?教师适时抓住句中的“闲人”“耳”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教师再补充苏轼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这位宋代大文豪心中的万千情绪了。最后还可拓展问题:苏轼对待挫折的人生态度对我们有何启示?教学中这样的“问题链”设计,从浅层到深度逐层“升级”,逐步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促使学生的思维往深度发展。
  文言文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遵循科学的指导思想,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梯度教学环节,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促进学科思维能力的形成,实现提升初中语文学科素养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萍.初中文言文跨学科教学策略研究[J].新读写,2022(S1):45-47.
  [2]姜金女.关于群文阅读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天津教育,2022(2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