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 周 通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凤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通过精心设计并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此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分析

  一、应用问题教学法的作用
  (一)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最有效方式。在问题教学法的框架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特别关注问题的引入。通过巧妙的课程导入和问题设计,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发他们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将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引导问题之前,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包括学习习惯、学习特点和日常生活习惯。对学生了如指掌后,教师需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设计问题,以增强它们对学生的吸引力。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构建合理的教学情景,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进而增强学生对问题教学法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了解学习动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面对挫折时的承受能力。如果学生没有形成坚定的学习动机,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挫折,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初中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知还不够完善,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坚定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同时,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方式,并将两者进行有机结合。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设立合适的奖罚制度,同时还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认知教育,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问题的提出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传统的初中教学模式下,教师主导了整个教学活动,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应用问题教学法时,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问题教学法的应用需要配合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进而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在问题教学的框架下,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而学生则应成为学习的主体。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样至关重要。只有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才能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学习进步。
  (二)提出的问题要合理
  在应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数学问题的合理性。如果问题设计不够合理,将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同时也无法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观念与学习习惯,无法发挥问题教学法应有的作用,甚至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只有保证问题的合理性,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问题答案的设计同样重要。教师应保证学生在经过一定的自主思考或团队合作后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个自主思考或团队合作的过程也要合理,不宜过难也不可过于简单。只有这样的问题才可以称之为合理的问题,才可以在不打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在保证数学问题合理的前提下,教师还应尽量提高问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在提出问题时,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更容易感受到问题出现的情景,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
  三、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华东师大版为例)
  (一)教学目标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性质;能够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性质;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如何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相似三角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从而引出相似三(下转第22页)(上接第23页)角形的概念。
  2.学习新课
  (1)概念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性质,包括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2)判定讲解。教师介绍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包括定义法、平行法、角相等法等,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何应用判定方法进行证明。
  (3)应用讲解。教师通过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计算建筑物的高度、测量不可到达的物体高度等。
  3.课堂练习
  教师安排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加深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4.小组合作
  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5.总结评价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重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和创新。
  (六)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选择一个实际应用题,尝试使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七)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掌握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总结教学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结束语
  总之,问题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与概念简化为数学模型,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模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程内容,并提高对知识点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