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应用题解题能力
【作者】 吕 操
【机构】 四川省资中县鱼溪镇金带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已经从单纯地讲解知识点,向提升综合素质和能力转换。借助应用题,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高段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方法,希望各位教育同仁斧正。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一、 重视应用题一般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由于学生更倾向于在熟悉的场景中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学习,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脑海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在“比例的应用”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家超市的店主,利用货物的重量与价格的比例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可以通过动画演示两个蛋糕相加得到一个完整的蛋糕,从而引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1.仔细阅读题目
对于应用题,学生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在初次阅读时,学生需要把握题目的整体含义,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在理解了题目的基本含义后,学生需要进行深入地审查,发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为解题打下基础。
2.找出关键词
在应用题中,往往有一些关键词对解题至关重要。例如,“多”和“少”这两个词在比较大小的问题中经常出现,“倍数”这个关键词则经常在关于倍数的应用题中出现。学生需要学会找出这些关键词,并理解其含义。
3.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
在理解了题目的基本含义后,学生需要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例如,如果题目是“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了3个,他还剩下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数学语言:“10-3=?”
4.画图帮助理解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画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审题方法。例如,在解决关于路程、速度和时间的问题时,画图可以帮助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3.审查答案是否符合常识
在得出答案后,学生需要审查这个答案是否符合常识。例如,“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得出的答案是“4米”,这就明显不符合常识(边长为2米),因为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是8米。
(三)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
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同时,教师也应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 加强学生运用辅助手段的意识
(一) 使用恰当的教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工具,如计算器、量角器、三角板等,来辅助解题。例如,在“测量”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度,使用三角板来画图,并让学生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二) 利用图形辅助解题
在应用题中,有些问题比较抽象,需要借助图形来辅助解题。例如,在“几何图形”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形来描述和解决问题。如一个长方形长为a,宽为b,求它的面积和周长。学生可以使用长方形图形来帮助理解长、宽、面积和周长的相互关系。
(三) 使用图表和表格
有些应用题需要使用图表和表格来辅助解题。例如,在“统计”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表格来记录数据,并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上述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和问题。
(四) 使用模型辅助解题
在“多面体”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来辅助解题,通过模型将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为形象具体的模型问题,有助于学生快速解答相关题目。
三、安排多种变式练习,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
(一)改变问题的表述方式
对于同一道应用题,可以尝试改变问题的表述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例如,“一个农场有100只鸡,其中公鸡有20只,那么母鸡有多少只?”可以改为“一个农场有100只鸡,其中母鸡有80只,公鸡有多少只?”通过这种变式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中的数学关系。
(二) 变换条件和结论
对于同一道应用题,可以尝试变换条件和结论,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可以改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它的长是6米,求它的宽是多少米?”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形的“长”与“宽”,以及它们和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 改变应用题的情境
对于同一道应用题,可以尝试改变应用题的情境,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一个班级有男生40人,女生60人,这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改为“一所学校有小学生690人,初中生430人,这个学校一共有多少人?”通过这种变式练习,学生们就能明白,不同情境下数字和某种事物的对应关系。
(四) 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顺序
对于同一道应用题,可以尝试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顺序,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可以改为“小明和小红一共有8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多少个苹果?”学生们就能搞清楚“3个”“5个”“8个”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
总之,提升高段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意识到,要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
一、 重视应用题一般解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由于学生更倾向于在熟悉的场景中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投入学习,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脑海中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在“比例的应用”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场景:让学生扮演一家超市的店主,利用货物的重量与价格的比例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数的加减法运算”中,可以通过动画演示两个蛋糕相加得到一个完整的蛋糕,从而引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
1.仔细阅读题目
对于应用题,学生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在初次阅读时,学生需要把握题目的整体含义,理解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在理解了题目的基本含义后,学生需要进行深入地审查,发现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为解题打下基础。
2.找出关键词
在应用题中,往往有一些关键词对解题至关重要。例如,“多”和“少”这两个词在比较大小的问题中经常出现,“倍数”这个关键词则经常在关于倍数的应用题中出现。学生需要学会找出这些关键词,并理解其含义。
3.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
在理解了题目的基本含义后,学生需要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例如,如果题目是“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了3个,他还剩下多少个苹果?”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数学语言:“10-3=?”
4.画图帮助理解
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画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审题方法。例如,在解决关于路程、速度和时间的问题时,画图可以帮助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3.审查答案是否符合常识
在得出答案后,学生需要审查这个答案是否符合常识。例如,“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4平方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对于这个问题,如果得出的答案是“4米”,这就明显不符合常识(边长为2米),因为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是8米。
(三)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
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帮助他们找出错误的原因,引导他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同时,教师也应该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二、 加强学生运用辅助手段的意识
(一) 使用恰当的教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工具,如计算器、量角器、三角板等,来辅助解题。例如,在“测量”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度,使用三角板来画图,并让学生理解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二) 利用图形辅助解题
在应用题中,有些问题比较抽象,需要借助图形来辅助解题。例如,在“几何图形”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图形来描述和解决问题。如一个长方形长为a,宽为b,求它的面积和周长。学生可以使用长方形图形来帮助理解长、宽、面积和周长的相互关系。
(三) 使用图表和表格
有些应用题需要使用图表和表格来辅助解题。例如,在“统计”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表格来记录数据,并使用图表来表示数据之间的关系。上述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和问题。
(四) 使用模型辅助解题
在“多面体”这一主题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等立体图形来辅助解题,通过模型将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为形象具体的模型问题,有助于学生快速解答相关题目。
三、安排多种变式练习,提高应用题解题能力
(一)改变问题的表述方式
对于同一道应用题,可以尝试改变问题的表述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思考。例如,“一个农场有100只鸡,其中公鸡有20只,那么母鸡有多少只?”可以改为“一个农场有100只鸡,其中母鸡有80只,公鸡有多少只?”通过这种变式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中的数学关系。
(二) 变换条件和结论
对于同一道应用题,可以尝试变换条件和结论,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平方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可以改为“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米,它的长是6米,求它的宽是多少米?”从而更好地理解图形的“长”与“宽”,以及它们和周长、面积之间的关系。
(三) 改变应用题的情境
对于同一道应用题,可以尝试改变应用题的情境,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一个班级有男生40人,女生60人,这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改为“一所学校有小学生690人,初中生430人,这个学校一共有多少人?”通过这种变式练习,学生们就能明白,不同情境下数字和某种事物的对应关系。
(四) 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顺序
对于同一道应用题,可以尝试改变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顺序,让学生练习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例如,“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可以改为“小明和小红一共有8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多少个苹果?”学生们就能搞清楚“3个”“5个”“8个”之间的关系。
结束语
总之,提升高段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应该意识到,要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