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李卓欣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天一新城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学习是立足语文学科,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构建学科间融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结合的语文环境,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途径、方式,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实践活动。作为学习方式,它不是运用一种学习方式,而是诸种学习方式的综合运用形成的有机序列。其核心任务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 生态课堂;拓展学习;小学语文;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拓展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的确,语文拓展性阅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报纸、图书、刊物是传统的课外阅读渠道,决不能轻视它的作用;电影、电视、电脑是现代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应引导学生广采博收。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高峰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好雨时节”,最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背诵一些经典诗文佳作,名言警句。让学生先读先背,以后慢慢反刍,消化吸收。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拟定了相应的推荐读物,一直坚持着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晨诵,读儿歌、《日有所诵》、绘本,一起吟诵经典诗文,一起阅读杨红樱、曹文轩、郑渊洁的作品,在阅读中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深受学生欢迎。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开展语文拓展性阅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拓展性阅读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或者虽有兴趣,却不知道怎样开展活动,那么“自主”和“积极参与”都无从谈起,拓展性阅读学习也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启发诱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开展好拓展性阅读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应当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启发诱导,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三年级上册“环境保护”拓展性阅读学习,让学生收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你知道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吗?你能说出一些世界上和我国的环保纪念日吗?这样,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激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又比如三年级开展的“照片里的故事”,先让学生回家收集一张有故事的照片,其次让学生带照片到学校进行同伴交流,再进行全班分享,最后用真情实感去照片中的故事。将优秀作品发白表在校刊上,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搭建平台,举办活动,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我们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拓展性阅读学习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学习吟诵、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利用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组织学生作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拓展性阅读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拓展性阅读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大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
四、学科渗透,博采众长,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拓展性阅读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活动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其他学科渗透,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作文教学的实验作文、生活作文、游戏作文、“写使用说明书”等,阅读教学中的画一画、唱一唱、摆一摆、凑一凑、动一动等。一般地说,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情节型的,活动型的,因为综合了各种门类的知识技能与表现手法,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学习效果更好。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论文竞赛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再查找相关资料,与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联系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将科学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兴趣高昂,习作生动形象。
五、走出校园,延伸课外,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
《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利用各种自然、人文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
除了利用自然资源之外,语文拓展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还应与博物馆、乡土风俗等人文资源紧密联系结合,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游览、远足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非仅仅是个被动参与者。比如,结合学生本地的一些乡土资源,利用节假日,让学生收集其中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历史典故,民歌民谣,既能陶冶情操,体验生活,又能增长见识。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民族文化的教育。
总之,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学习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其体验学习的快乐,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亮丽的底色。
参考文献:
[1]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
【关键词】 生态课堂;拓展学习;小学语文;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拓展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的确,语文拓展性阅读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基础,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体验、实践、探索形成语文的综合素养。
一、广泛阅读,注重积累,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报纸、图书、刊物是传统的课外阅读渠道,决不能轻视它的作用;电影、电视、电脑是现代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应引导学生广采博收。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期,高峰阶段。我们要抓住这个“好雨时节”,最大量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背诵一些经典诗文佳作,名言警句。让学生先读先背,以后慢慢反刍,消化吸收。笔者结合学生实际,拟定了相应的推荐读物,一直坚持着每天和孩子们一起晨诵,读儿歌、《日有所诵》、绘本,一起吟诵经典诗文,一起阅读杨红樱、曹文轩、郑渊洁的作品,在阅读中拓展了视野,提升了语文素养,深受学生欢迎。
二、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开展语文拓展性阅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指出:“拓展性阅读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或者虽有兴趣,却不知道怎样开展活动,那么“自主”和“积极参与”都无从谈起,拓展性阅读学习也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启发诱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开展好拓展性阅读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应当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启发诱导,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三年级上册“环境保护”拓展性阅读学习,让学生收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你知道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吗?你能说出一些世界上和我国的环保纪念日吗?这样,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激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又比如三年级开展的“照片里的故事”,先让学生回家收集一张有故事的照片,其次让学生带照片到学校进行同伴交流,再进行全班分享,最后用真情实感去照片中的故事。将优秀作品发白表在校刊上,这样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三、搭建平台,举办活动,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就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解决学习者的生活。我们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拓展性阅读学习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办手抄报、学习吟诵、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我们利用节假日,鼓励学生与家长外出;组织学生作调查,写调查报告等,这些拓展性阅读学习都有利于使学生初步获得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依赖于语文这个工具。拓展性阅读学习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大教室,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课文,并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实际,发挥语文的交际功能、传播功能。借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就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
四、学科渗透,博采众长,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就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拓展性阅读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在活动中,要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其他学科渗透,整合不同学科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作文教学的实验作文、生活作文、游戏作文、“写使用说明书”等,阅读教学中的画一画、唱一唱、摆一摆、凑一凑、动一动等。一般地说,把课堂教学设计成情节型的,活动型的,因为综合了各种门类的知识技能与表现手法,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学习效果更好。在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小论文竞赛中,我引导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再查找相关资料,与学过的科学知识进行联系分析,得出科学结论,从而将科学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兴趣高昂,习作生动形象。
五、走出校园,延伸课外,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
《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拓展性阅读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强语文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当利用各种自然、人文资源,有效激发学生的综合学习兴趣。
除了利用自然资源之外,语文拓展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还应与博物馆、乡土风俗等人文资源紧密联系结合,可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游览、远足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而非仅仅是个被动参与者。比如,结合学生本地的一些乡土资源,利用节假日,让学生收集其中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历史典故,民歌民谣,既能陶冶情操,体验生活,又能增长见识。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民族文化的教育。
总之,生态课堂背景下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学习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使其体验学习的快乐,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亮丽的底色。
参考文献:
[1]张香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