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作者】 张 敏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长安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培养写作能力和在写作中开拓智力三大任务。作文是学生字词句运用和情感外露的具体体现,要写出好文章,有效地训练学生作文,需要从何做起?以下是我根据教学实际总结出的几点经验:
一、注重情感的培养
作文教学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依赖情感的激发。对于学生的写作,首先应该强调写作离不开生活,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利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生活的缩影,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因此,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这种感悟来源于生活。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过:生活就像是温泉,文章则如同溪流,泉源丰富,那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无息。正确的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从而理解生活,有所思,有所感。这样写出的文章就真实真挚,让作者自己情感得以宣泄,让读者有所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我常常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的细小情节作为写作的材料,同时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用正确健康的思想去观察并记录备用。
二、培养写作能力的途径
叶圣陶老先生提示我们: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性,不能空讲知识。叶老说得很明确,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切忌教师“以讲代导”(即教师讲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等,却忘记学生这一写作的主体)、或是“以导代写”(即教师在前面导得非常细致,讲得非常周到,总结得非常全面,结果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作文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指导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模仿性练习。模仿不是一味的抄袭,而是能把优秀的写作模式学习下来,好词佳句运用在自己的内容里。语文课上的文章是范文,一些优秀作文书中的作文也可当作范文,除了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仿句”练习之外,在课下可设置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学习,这种模仿性练习若能坚持下去有其特有的效用,能促使学生明白如何构思,组句,用字,形成写作的初级模式。
(二)对比性练习。“有比较才有鉴别”,学习习作,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从而使学生辩别优劣和长短,这样在写作中才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在教学中一般把这样的作文进行比较:
1.题目相同的佳作与劣作相比较;
2.题目不同的作文在审题立意、构思、语言方面相比较;
3.文本中的例文与学生习作相比较;
4.学生过去的作文与现在的作文相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标的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评论性练习。评论性练习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的好方法。评论的对象可以用优秀的范文,也可以用学生的习作。通过评论练习可以达到四种目的:(1)改错;(2)欣赏;(3)评析;(4)提高。
(四)创造性练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求立题要新颖,内容要有新意,语句要新奇得当,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作文指导中我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练习的方法主要有:
1.续写。在教学《蓝树叶》这课后,我安排学生续写之后发生的事情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后续发生的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迁移。在学完朱自清的《匆匆》后,我布置了一个任务:仿写《时光》。然后带领学生去感受流逝的时光、感叹时光的匆匆、感悟对时光的珍惜等,在此基础上构思布局,写作水平则有所突破。
3.独创。每一次创作都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观念,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树立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会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写作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教师细心地牵引,耐心地引导。在课堂教学与练习方法上为学生打开一扇门,推开门将是如春般的繁花似锦!
一、注重情感的培养
作文教学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依赖情感的激发。对于学生的写作,首先应该强调写作离不开生活,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利用语言文字来反映生活的缩影,来表达喜怒哀乐的情感活动。因此,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这种感悟来源于生活。叶圣陶老先生这样说过:生活就像是温泉,文章则如同溪流,泉源丰富,那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无息。正确的引导学生通过深入生活、感受生活,从而理解生活,有所思,有所感。这样写出的文章就真实真挚,让作者自己情感得以宣泄,让读者有所感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以我常常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的细小情节作为写作的材料,同时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用正确健康的思想去观察并记录备用。
二、培养写作能力的途径
叶圣陶老先生提示我们: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性,不能空讲知识。叶老说得很明确,所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切忌教师“以讲代导”(即教师讲写作知识、写作技巧、修辞手法等,却忘记学生这一写作的主体)、或是“以导代写”(即教师在前面导得非常细致,讲得非常周到,总结得非常全面,结果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作文中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作文指导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模仿性练习。模仿不是一味的抄袭,而是能把优秀的写作模式学习下来,好词佳句运用在自己的内容里。语文课上的文章是范文,一些优秀作文书中的作文也可当作范文,除了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仿句”练习之外,在课下可设置学习小组组织学生学习,这种模仿性练习若能坚持下去有其特有的效用,能促使学生明白如何构思,组句,用字,形成写作的初级模式。
(二)对比性练习。“有比较才有鉴别”,学习习作,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作文才是好作文,从而使学生辩别优劣和长短,这样在写作中才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在教学中一般把这样的作文进行比较:
1.题目相同的佳作与劣作相比较;
2.题目不同的作文在审题立意、构思、语言方面相比较;
3.文本中的例文与学生习作相比较;
4.学生过去的作文与现在的作文相比较。
通过比较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一步引导学生有方向,有目标的习作,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评论性练习。评论性练习是培养学生鉴赏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客观理智地看待问题的好方法。评论的对象可以用优秀的范文,也可以用学生的习作。通过评论练习可以达到四种目的:(1)改错;(2)欣赏;(3)评析;(4)提高。
(四)创造性练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求立题要新颖,内容要有新意,语句要新奇得当,这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作文指导中我很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练习的方法主要有:
1.续写。在教学《蓝树叶》这课后,我安排学生续写之后发生的事情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醒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后续发生的故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迁移。在学完朱自清的《匆匆》后,我布置了一个任务:仿写《时光》。然后带领学生去感受流逝的时光、感叹时光的匆匆、感悟对时光的珍惜等,在此基础上构思布局,写作水平则有所突破。
3.独创。每一次创作都要引导学生打破传统观念,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树立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会启动学生的创新思维。
写作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教师细心地牵引,耐心地引导。在课堂教学与练习方法上为学生打开一扇门,推开门将是如春般的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