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校园文化建设 一项不可忽视的育人工程

【作者】 王德树

【机构】 重庆市渝北区大盛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学校正处于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创办规范化学校、努力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方兴未艾的时期。校园文化作为学校环境氛围和办学风格的反映,与学校改革发展相生相伴。建设农村学校校园文化,最重要的是挖掘、利用好人财物的资源,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氛围,培育良好的校园精神,发挥校园文化应有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 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工程

  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一流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学校提升育人质量不容缺失的一项重要工程。当前,在农村乡镇学校,大量生源因城镇化进程而流失,偌大的校园,硬件设备一流,却面临拆并的尴尬境地。要改变这一现状,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不至于远远落后城市学校,除了用好正面教育、积极引导之外,还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加强自然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作用
  (一)科学规划校园,加强环境建设。
  现阶段,农村学校因生源问题,仍处于调整学校布局、撤并学校的工作时期,新建或扩建校舍应着重考虑校园合理布局,力求做到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以免造成相互影响。校园附设的建筑物比如校门、升旗台、花坛等,要从审美学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做到美观耐看。对于学校的校舍及一切的建筑物,应重视维护,到一定时期予以维修更新,以保持常新常丽。
  (二)重视校容校貌治理,确保校园美化、绿化、净化。
  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情况和周边环境,做好绿化美化工作。校园内要适当设置集中绿地、花坛、景点,条件具备的学校要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形成庭园美化效果。学校主要道路要平整洁净,提倡铺水泥或者六角块水泥预制件。对新建学校、学校扩建和改造校园工程,要高起点规划,在功能设置、建筑装修上要上档次,在环境“三化”建设上要有新意、有特色,要经得起跨世纪的考验。学校要建立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做好花草树木的爱惜看护,做好校园清洁工作。
  (三)合理配置设施,建设好教育阵地。
  学校要设置标准的旗杆、旗台,建设适应学校规模的宣传橱窗,加强学校德育室、校史室、少先队队部室、阅览室及各功能室的建设。学校的校门、屏风、花墙、台阶、雕塑等辅助建筑要体现出学校特色,从形式到色彩都力求发挥愉悦学生身心和文化影响的功能。同时,学校要在适当位置设立体现学校特色的校风、校训、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等永久性标语,以及内容健康、富有教育意义的标语牌。
  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优化校园教育环境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根本任务展开,一切着眼于“人的发展”。要强化师生的政治思想、品德行为教育,营造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帮助师生解决政治思想、道德文化上的偏差,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政治思想、品德行为。
  (二)加强学风、教风建设。
  《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学校除了要在适当位置设置体现学风、教风、校风标牌以外,还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学习活动,使师生真正明确其基本内涵,并通过强化管理,使之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在学校范围内,要大力倡导刻苦读书、严谨治学、勤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宣扬本校的优良传统,促进勤奋好学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塑造学校教书育人、教师为人师表、学生文明守纪的良好形象。
  (三)健全管理制度。
  校园制度文化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统一,是师生员工活动的准则,是教育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重要保证。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制定教师、学生管理常规,建立健全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等规章制度。重视民主管理,要建立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设置校长信箱,畅通师生倾诉渠道。重视学校管理工作的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规范师生校园行为,人人争做校园文明使者。
  三、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树立和形成学校校园精神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活动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的主旨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校要定期组织读书实践教育活动,举办文艺沙龙、文学社、书评、影评活动,组织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体育节,举办宿舍文化、文明班级、先进教研组、示范办公室等评选活动,提高师生审美水平,净化校园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指导,防止非理性文化倾向的负面影响。活动的组织要注意计划性、系列化,结合形势发展和学校中心工作周密安排。要注意突出活动主题,内容健康有益,活动规模因地、因时制宜,保证活动质量和教育效果。要坚持开学、放假、毕业举行典礼,定期组织表彰、授奖、宣誓仪式并形成传统,积极创建和谐的人文环境、优雅的教学环境。
  (二)树立校园精神,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学校师生共创和认同的文化价值的表现,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树立全员共识的价值观念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经过长期的努力,才可能“组织起队伍、形成为风气、沉积为传统”,然后体现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因此,树立校园文化精神,着手要实、立意要高,切忌抽象、模糊的价值导向。要注意发现、培养师生中的先进分子和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示范带动作用,做到“培养一个、带动一片”。学校领导要从自我做起,严于律己,作风严谨,团结务实,重视培养师生的责任感、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积极创设良好的舆论环境、健康的心理环境,培养学校的争先意识、教师的敬业意识、学生的文明意识。
  总之,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力求少花钱多办事,突出管理,注重实效,反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超前消费、不切实际的作法。
  参考文献:
  [1]《校园文化建设—一项不可忽视的育人工程》(西安市雁塔区实验中学 王旭明).2018。
  [2]《浅谈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海盐县于城中学 汪立得)2020.
  [3]《构建特色环境,发掘特殊功能》(海门师范附小 顾定斐)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