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施路径
【作者】 张 欣
【机构】 重庆市万州区分水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在新课标下,重新设定课程教学任务,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及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塑造需要,组织课程活动,构建较为合理的课程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合理引导,让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思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活性,这对学生成长有较大益处。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进行研究,主要目的是构建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实际生活,能够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践行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实现思想与道德成长的教学模式。本文简要阐述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内容,分析了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策略进行深入探究,以期能够为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儿童逐渐扩展的生活领域,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建构与实施最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进行教学生活化,将儿童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下,为儿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其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意义
1.1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生活化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方式,是指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现象、事例,引导学生联想过往经历,营造生活气息较为浓重的氛围,以便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课程中的关键内容。在生活化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1.2生活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1.2.1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要求和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课程,其涵盖法治、道德、心理健康、基本国情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且这些教学内容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而设计的,与小学阶段的育人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需要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然后在考虑学生的成长背景、个人性格、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前提下,从不同渠道获取与法治、道德、心理健康、基本国情等方面内容相关的新闻时事、生活事例,以及反映生活现象、生活经验的信息等,并将其引入教学,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就丰富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对“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国家,以及人类文明的关系”的认识更清晰、更全面。概言之,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会促使教师填补教材内容的短缺之处,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1.2.2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该课程中有很多内容过于理论化,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这样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意味着教师会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生动,又形象,且将静态的教学变成了动态的教学,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可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外,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且缺少生活阅历,而采用生活化教学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就意味着教师会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具有生活化特点的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动手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而其中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增强了小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有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1.2.3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并以培养学生掌握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进行授课。基于此,教师会以小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此,就能够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将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追求,整理与学生生活关联密切的元素,以便使学生真实地体验社会生活。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生活后,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会得到训练,从而获得发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会有新的认识,从而改变思维定式,获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讲,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内容依然过度依赖教材,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容易与生活出现脱节,知识内容偏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长远来看,这种情况不利于知识内化。第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语言讲授仍然是教师比较依赖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受此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产生一种枯燥感,甚至会诱发抵触情绪。从长远来看,在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第三,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从本质来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价值观念。对于这类内容,教师往往更加习惯通过讲解与灌输的方式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源于学生生活,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得儿童乐于探究,从小热爱自己的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强调课程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带领学生不局限于书本,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广阔的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崔杭燕.牵线生活发展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1,(12):20-21.
[2]黄秋曦.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探究[J].读与写,2020,(27):33+42.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关注儿童逐渐扩展的生活领域,关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并在生活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活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建构与实施最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进行教学生活化,将儿童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下,为儿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其良好品德和法治意识来源于生活并回归生活。
1、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施的意义
1.1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在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生活化作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一种方式,是指教师利用生活中的现象、事例,引导学生联想过往经历,营造生活气息较为浓重的氛围,以便于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课程中的关键内容。在生活化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利用自身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1.2生活化教学的积极作用
1.2.1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要求和规范,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门课程,其涵盖法治、道德、心理健康、基本国情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且这些教学内容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而设计的,与小学阶段的育人目标有密切的相关性。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需要对已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然后在考虑学生的成长背景、个人性格、社会阅历等因素的前提下,从不同渠道获取与法治、道德、心理健康、基本国情等方面内容相关的新闻时事、生活事例,以及反映生活现象、生活经验的信息等,并将其引入教学,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就丰富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层次性,使学生对“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国家,以及人类文明的关系”的认识更清晰、更全面。概言之,实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会促使教师填补教材内容的短缺之处,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的目的。
1.2.2能够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人文性、思想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该课程中有很多内容过于理论化,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以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这样必然会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就意味着教师会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生动,又形象,且将静态的教学变成了动态的教学,营造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从而可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另外,小学生的思维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且缺少生活阅历,而采用生活化教学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就意味着教师会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具有生活化特点的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在积极参与、实践动手操作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知识,而其中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增强了小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有效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1.2.3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并以培养学生掌握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的进行授课。基于此,教师会以小学生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此,就能够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再者,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将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追求,整理与学生生活关联密切的元素,以便使学生真实地体验社会生活。而在教师的引导下体验生活后,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会得到训练,从而获得发展。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会有新的认识,从而改变思维定式,获得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从总体上来讲,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能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学内容依然过度依赖教材,教学过程存在一定的封闭性。在这种情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容易与生活出现脱节,知识内容偏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长远来看,这种情况不利于知识内化。第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在当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语言讲授仍然是教师比较依赖的教学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开发。受此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逐渐产生一种枯燥感,甚至会诱发抵触情绪。从长远来看,在这种不良情绪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第三,学生主体地位缺失。从本质来讲,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德育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价值观念。对于这类内容,教师往往更加习惯通过讲解与灌输的方式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发挥自身的能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源于学生生活,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得儿童乐于探究,从小热爱自己的生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道德与法治课强调课程与儿童的生活相联系,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以及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带领学生不局限于书本,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广阔的社会,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崔杭燕.牵线生活发展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21,(12):20-21.
[2]黄秋曦.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课堂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探究[J].读与写,2020,(27):3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