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小学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
【作者】 童 婕
【机构】 贵州省赤水市石堡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本文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作了粗浅探讨。提出了三点建议:创设生活情景;挖掘生活例子;增强生活意识。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学习了米、千米的认识,却不会估计日常生活中建筑物的高度,人的身高;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却不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对于来自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却理不清头绪。
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还没有完备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导入中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活泼又暗含新知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在充满激情中开始求知的旅程。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小节目等。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集市上卖鸡蛋的场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0.5元一个,有时0.6元一个,有时2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在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温度最低是0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二、让例题联系生活,提高理解能力
我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实际讲课时,我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4个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0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例题一显示,学生很快做好了应用题。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例题(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12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3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三、让练习融入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新教材、新课程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生活内容,积极拓展教材的生活空间,使小学数学教学更贴近和融入生活,内容更具有活力,使每一个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优先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娴:《小学数学生活化》,浙江教育网,2004年5月4日
[2]王香莲、刘法建:《开放数学课堂效果好》,《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4日,第4版
[3]朱嘉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广州日报》,2004年5月6日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学生学习了米、千米的认识,却不会估计日常生活中建筑物的高度,人的身高;学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却不会解决有关面积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时,对于来自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却理不清头绪。
那么,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还没有完备的前提条件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效果呢?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在导入中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在上课之初,学生就能在活泼又暗含新知的活动中开始新课,他们就会在充满激情中开始求知的旅程。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小节目等。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集市上卖鸡蛋的场景来导入:鸡蛋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0.5元一个,有时0.6元一个,有时2元钱买三个……你知道这时的鸡蛋是多少钱一个吗?在引出“负数”这一新知的时候,我以观看当天的天气预报引入:在学生收看了天气预报后,提出“温度最低是0度吗?”通过学生的回答,自然地引出了“负数”,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当中,并且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二、让例题联系生活,提高理解能力
我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例题是“三年级有四个班级,每个班派16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实际讲课时,我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4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4个学生,请小朋友们算一算如果每个班级人数一样,全校有20个班级,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个例题一显示,学生很快做好了应用题。又如:在教学“分数大小的比较”例题(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时,我把例题变成一道联系班级实际的问题:大家都知道第一组有12个同学,请大家把他们排成一排,然后平均分成3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把他们平均分成2份,每份人数占第一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哪份人数多?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问题。由于学生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三、让练习融入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探究生活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写“数学日记”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新思想、新发现,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找到成功的感受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中让学生编写“我和数学”的故事,写“数学日记”,可以培养对数学的感受能力,深化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如让学生写在家里,爸爸妈妈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上商店买东西,又用了哪些数学知识……通过记“数学日记”,既让学生探究了生活中的数学,明白了数学知识不仅有用,而且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教师通过阅读学生的“数学日记”,也可以了解学生有没有较强的“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2.开展数学实践活动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新教材将“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进行数学实践,是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去验证、去应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从而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目的。活动的主题可以依据教材进行,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或学生自己提出的,但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如:调查“学生一周用几只铅笔,一共需多少钱”;“家里每星期买菜要付出多少钱”;“对最近数学测验同学的得分情况进行调查”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不仅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其它综合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应根据新教材、新课程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中的生活内容,积极拓展教材的生活空间,使小学数学教学更贴近和融入生活,内容更具有活力,使每一个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得到优先发展,推动素质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娴:《小学数学生活化》,浙江教育网,2004年5月4日
[2]王香莲、刘法建:《开放数学课堂效果好》,《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4日,第4版
[3]朱嘉文:《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广州日报》,2004年5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