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下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
【作者】 卢拙耘
【机构】 陕西省礼泉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双减”政策落地后,初中学生作业负担减少,学习时间紧缩,语文教师平时要求的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就更面临问题。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读、会读就显得至关重要。只有更合理地利用时间,课堂上给予更为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后真正的沉浸式阅读,才能让学生对名著阅读有兴趣,并从书中获得知识、文化、灵魂的濡染,从而培养适应他们成长需要的各种能力。
【关键词】 双减;有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
目前,“双减”政策已落地生根,“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要求几乎是家喻户晓。全国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似乎都是久旱逢甘霖般的狂欢。可仔细研读《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后,我们更应该关注国家下大力度地进行教育改革的初衷。我们应“做强做优校内教育,健全学校教育质量服务体系,切实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我们在教育的同时,不能仅仅只看分数,还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注重素质教育,不要忘记了是“为党培育人”,为国家培育接班人。如何保证学生能够真正阅读,读完这些书?如何了解学生阅读体会,是否读懂这些书?如何借助对名著的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诸多问题,如弹珠般散开,引发了语文教师们的思考。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读、会读就显得至关重要。积累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引导学生树立名著阅读的观念
1941年,现代知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名著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2001年7月,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现如今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强调了读名著的重要性:“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课外名著阅读,从童话到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及政治、历史、文化类读物,《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有明确的建议。阅读经典,读这些推荐的名著,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常识,学习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会恰当表达;还可以走进文本,与文中形象进行灵魂对话,培养自己的个人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知晓“为什么应该读”,让他们认识到名著阅读的意义,并尽可能地激发他们想要阅读的渴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指导初中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
有了阅读的兴趣,还应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有声朗读、安静默读,都是读。精读、略读也是读。不同的书,应该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来读。“双减”之后,为保证学生足够的睡眠时间,以致他们的身体发育不受影响,学生的课后时间,包括阅读时间也很有限。因此,作为教师,更应做好对学生有效阅读的指导,讲方法、重实效。利用好部编语文教材,对不同学段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朗读、浏览、圈点勾画、精读赏析、跳读、摘录评价等能力。利用好课堂时间,做足学法指导。部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极好的阅读能力训练篇章,通过对“一篇”的精讲、训练,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要求,教师应精心备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优化课堂,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方式,都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式。长篇的如何读,短篇的如何读;写实的怎么读,写虚的怎么读;散文如何读,小说怎么读……老师都应有所示范,学生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有目的地进行有效阅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更好地得到激发。
三、给予初中学生足够的名著阅读时间
培根说:“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读书也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费时的过程。七年级学生的默读能力要求是每分钟400字以上,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初中生阅读有如下明确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折算下来,一个学年的阅读时间怎么也得上百个小时。读书的时间怎么来?课堂上只有四十分钟。所以,语文课必须保障至少“每周一读”,其余时间只能移于课外。初中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专心致志的读书能力的。尤其七年级的初中学生,他们精力充沛,刚从小学阶段上来,本来就不适应突然增多的学习时长,还要牺牲他的休息时间来阅读,这本就让他厌恶。倘若父母引导不及时,监督不到位,他自身自觉性又差,那么课外阅读就形同虚设。但如果把课外阅读做成常规作业,每天保证20—30分钟的作业时间,并辅以圈点勾画、批注赏析等作业形式,把名著阅读布置成分层次作业,而且是必做作业,那阅读时间就有了保障。如果能再从名著的意义入手,与家长形成阅读共识,帮助学生建设读书条件,阅读自然也就有了保障。
总之“双减”政策落地后,初中学生作业负担减少,学习时间明显紧缩,语文教师平时要求的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就更面临问题。只有更合理地利用时间,课堂上给予更为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后真正的沉浸式阅读,才能让学生对名著阅读有兴趣,并从书中获得知识、文化、灵魂的濡染,从而培养适应他们成长需要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4号,教育部办公厅。
[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2022〕2号,教育部。
【关键词】 双减;有效;初中语文;名著阅读
目前,“双减”政策已落地生根,“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要求几乎是家喻户晓。全国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学生,从一年级到九年级,似乎都是久旱逢甘霖般的狂欢。可仔细研读《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后,我们更应该关注国家下大力度地进行教育改革的初衷。我们应“做强做优校内教育,健全学校教育质量服务体系,切实做到教师应教尽教、学生学足学好”,我们在教育的同时,不能仅仅只看分数,还应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注重素质教育,不要忘记了是“为党培育人”,为国家培育接班人。如何保证学生能够真正阅读,读完这些书?如何了解学生阅读体会,是否读懂这些书?如何借助对名著的阅读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诸多问题,如弹珠般散开,引发了语文教师们的思考。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读、会读就显得至关重要。积累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在此和大家交流分享。
一、引导学生树立名著阅读的观念
1941年,现代知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名著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2001年7月,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现如今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强调了读名著的重要性:“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课外名著阅读,从童话到寓言、故事、诗歌散文作品、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及政治、历史、文化类读物,《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有明确的建议。阅读经典,读这些推荐的名著,不仅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常识,学习知识、了解历史、文化,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会恰当表达;还可以走进文本,与文中形象进行灵魂对话,培养自己的个人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知晓“为什么应该读”,让他们认识到名著阅读的意义,并尽可能地激发他们想要阅读的渴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指导初中学生掌握名著阅读的方法
有了阅读的兴趣,还应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有声朗读、安静默读,都是读。精读、略读也是读。不同的书,应该采取合适的阅读方法来读。“双减”之后,为保证学生足够的睡眠时间,以致他们的身体发育不受影响,学生的课后时间,包括阅读时间也很有限。因此,作为教师,更应做好对学生有效阅读的指导,讲方法、重实效。利用好部编语文教材,对不同学段学生进行阅读指导,逐步培养学生的朗读、浏览、圈点勾画、精读赏析、跳读、摘录评价等能力。利用好课堂时间,做足学法指导。部编语文教材每个单元的选文都是极好的阅读能力训练篇章,通过对“一篇”的精讲、训练,遵循《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要求,教师应精心备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优化课堂,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写作方式,都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式。长篇的如何读,短篇的如何读;写实的怎么读,写虚的怎么读;散文如何读,小说怎么读……老师都应有所示范,学生可以选择恰当的方式,有目的地进行有效阅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更好地得到激发。
三、给予初中学生足够的名著阅读时间
培根说:“时间是衡量事业的标准。”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时间,读书也是。阅读本身就是一个费时的过程。七年级学生的默读能力要求是每分钟400字以上,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对初中生阅读有如下明确的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折算下来,一个学年的阅读时间怎么也得上百个小时。读书的时间怎么来?课堂上只有四十分钟。所以,语文课必须保障至少“每周一读”,其余时间只能移于课外。初中生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专心致志的读书能力的。尤其七年级的初中学生,他们精力充沛,刚从小学阶段上来,本来就不适应突然增多的学习时长,还要牺牲他的休息时间来阅读,这本就让他厌恶。倘若父母引导不及时,监督不到位,他自身自觉性又差,那么课外阅读就形同虚设。但如果把课外阅读做成常规作业,每天保证20—30分钟的作业时间,并辅以圈点勾画、批注赏析等作业形式,把名著阅读布置成分层次作业,而且是必做作业,那阅读时间就有了保障。如果能再从名著的意义入手,与家长形成阅读共识,帮助学生建设读书条件,阅读自然也就有了保障。
总之“双减”政策落地后,初中学生作业负担减少,学习时间明显紧缩,语文教师平时要求的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就更面临问题。只有更合理地利用时间,课堂上给予更为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课后真正的沉浸式阅读,才能让学生对名著阅读有兴趣,并从书中获得知识、文化、灵魂的濡染,从而培养适应他们成长需要的各种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教基厅函〔2021〕34号,教育部办公厅。
[2]《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教材〔2022〕2号,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