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作者】 王家明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桐梓坝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究的一种心理状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小学数学,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分析,希望各位教育同仁能够进行潜心研究,取得更多实践性的经验。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办法
一、借助轻松课堂氛围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积极、宽松、开放的课堂中,学生倍感轻松、自由,提问也就无所顾忌了。如何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需要老师认真思考,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符的问题。首先,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语言和肯定的态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回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问题是“如此重要”。即便有些问题有些“肤浅”,或与教学关联度不高,教师也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组织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放下“戒备心”,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可以经常微笑,保持亲切的态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使用一些有趣的肢体语言等等。这些行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愿意与教师交流互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另一种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入生活实例、数学故事能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尝试加以解决。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帮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让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比如,在讲解“比例”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准备大小各异的杯子和水瓶,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最少的热水来泡制一杯茶。这种实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能够直观的找到答案,进而更好地掌握比例的概念和用法。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学故事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引入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个定理的来源和证明方法。通过这种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各种公式和定理时,也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此类问题。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自主性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和提问。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预习,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在小组讨论和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想法,也可以提出某个问题,供大家商讨。其次,教师要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完成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或图像,尝试从中发现规律或问题。学生可以推理、动手、思考,尝试找到解决方法。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以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和提问。譬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如何进行有效地观察、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等。比如说,在学习奇数和偶数时,让学生掌握数字之间的差值,然后引出“等差数列”相关知识,或者引出“等比数列”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深层次数学知识有初步了解。
四、借助反馈与评价提升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对于有创意的问题和回答,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能让他们更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创新思维或勇敢表达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对于不恰当的问题和回答,教师需要给予指导和建议。教师应当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述,了解他们的思路和想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和建议应当突出“启发”和“引导”两个特点,这将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主动解决这类问题。例如,有的小学生混淆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那么我们就要告诉学生,所谓周长必定是两个“长”和两个“宽”之各,因此公式中必然有“2”,面积公式则仅仅使用一个“长”和一个“宽”相乘就行了。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加以计算。
结束语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引导”二字。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小学生身上的数学思维与创造力,并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能够提出问题,并善于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具备归纳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问题意识;培养办法
一、借助轻松课堂氛围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手段”。在积极、宽松、开放的课堂中,学生倍感轻松、自由,提问也就无所顾忌了。如何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需要老师认真思考,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与之相符的问题。首先,教师要采用鼓励性语言和肯定的态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积极回应,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问题是“如此重要”。即便有些问题有些“肤浅”,或与教学关联度不高,教师也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待,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组织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这些活动能让学生放下“戒备心”,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行为举止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可以经常微笑,保持亲切的态度,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或者使用一些有趣的肢体语言等等。这些行为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愿意与教师交流互动。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是另一种有效的方法,能让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入生活实例、数学故事能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尝试加以解决。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还能帮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让数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比如,在讲解“比例”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准备大小各异的杯子和水瓶,让学生思考如何用最少的热水来泡制一杯茶。这种实例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学生能够直观的找到答案,进而更好地掌握比例的概念和用法。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学故事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比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引入毕达哥拉斯发现勾股定理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个定理的来源和证明方法。通过这种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面对各种公式和定理时,也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此类问题。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自主性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和提问。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预习,在课堂上开展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内容。在小组讨论和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各自的想法,也可以提出某个问题,供大家商讨。其次,教师要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完成自主探究。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让学生观察一组数据或图像,尝试从中发现规律或问题。学生可以推理、动手、思考,尝试找到解决方法。另外,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以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和提问。譬如,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技巧,如何进行有效地观察、如何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如何进行科学的实验等。比如说,在学习奇数和偶数时,让学生掌握数字之间的差值,然后引出“等差数列”相关知识,或者引出“等比数列”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深层次数学知识有初步了解。
四、借助反馈与评价提升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思考是有价值的。对于有创意的问题和回答,教师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能让他们更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创新思维或勇敢表达给予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对于不恰当的问题和回答,教师需要给予指导和建议。教师应当耐心倾听学生的表述,了解他们的思路和想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需要注意的是,指导和建议应当突出“启发”和“引导”两个特点,这将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乐于主动解决这类问题。例如,有的小学生混淆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那么我们就要告诉学生,所谓周长必定是两个“长”和两个“宽”之各,因此公式中必然有“2”,面积公式则仅仅使用一个“长”和一个“宽”相乘就行了。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加以计算。
结束语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引导”二字。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小学生身上的数学思维与创造力,并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能够提出问题,并善于思考问题,同时还要具备归纳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