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作者】 孙士冬
【机构】 重庆市万州区高峰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我国教育行业和我国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是主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凭借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本土文化精神,对弘扬民族文化和传承非遗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小学美术教师通过对民间美术资源的研究与分析,发挥其教育价值与作用,进而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 小学美术;民间美术;运用
通过民间美术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补充教材内容的缺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当地文化、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让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师应积极地探索民间美术教学价值发挥的有效途径,将民间美术资源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促进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营造以民间美术为主的课堂氛围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既是必要的教学前提,又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在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展现出来,自身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充分激发,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美术作为主观意识较强的学科,在营造课堂氛围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对此,教师可以民间美术为基本元素,为学生创设更加具有传承性、更具特色的课堂环境,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艺术氛围。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其以最佳的状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积极弘扬民间美术,实现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艺术传承与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激发学生潜能。在思想意识方面,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真正认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民间美术进行融合,营造以传承民间艺术文化为目的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民间美术的弘扬与传承助力。
2、民间艺术造型表现课的创意教学实施
要做到因人而异,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但是他们的心理动态各有不同,美术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愉悦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可接受的情况下主动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比如通过剪纸等实践操作课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使其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对艺术产生兴趣,从而热爱艺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总揽全局、中间衔接、传承文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印象。让学生能够在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创作出有个性的、生动的美术作品,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挖掘作品内在情感,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选的美术资源和美术作品的质量会对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的提升产生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水平入手,严格筛选与小学生审美水平相符合的美术作品,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成长提供优势助力。民间美术资源具有形式丰富多样,情感内涵相对外显的特征,部分民间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源远流长,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适当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多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在接触民间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对学生美学素养的提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首先,教师从自身情况出发,了解所处当地的民间美术,通过调查走访方式,为学生选择适宜的民间美术教学素材。其次,围绕小学生性格特征选择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材作用与优势,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最后,将教材中蕴含的民间美术资源内容与民间艺术融合起来,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其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
4、在美术创作指导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
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美术的创作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美术创作技能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理论讲解、操作示范以及让学生临摹作品的方式进行,而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求美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核心,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需求,在美术创作技能指导中能够深度挖掘民间美术资源,通过引入民间美术资源,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在提升学生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让学生对美术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基于学生自主创作、自主学习完成对学生美术创作技能的指导。在美术创作指导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够让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感知和了解,能够实现对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美术教师要注重紧紧围绕教学主题,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民间美术资源的筛选和引入,为全面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5、优化教学评价环节,助力综合素质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评价具有激励的作用,有效的评价能够引发人的反思,进而获得自我完善。因此,在(下转第71页)(上接第72页)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价教学效果的发挥,通过有效的评价引发学生的反思,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形成学习的成就感,促使小学生在民间美术学习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实现美术学习效果的升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优化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内容,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之中,通过自评与互评等方式获得学习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发展。如在《可爱的动物》一课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绘制动物的技巧是否恰当、颜色调和是否协调、能否通过绘画展示出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等,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在绘画中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学生对动物与人类之间生存关系的了解程度。在教学评价中除了技术性的评价之外,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予以评价,比如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学生之间的互助行为等,以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评价他人或自我评价的机会。
结语
小学阶段中,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的同时,形成一种追求美的意识形态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美,运用美来丰富生活中的细节。教师结合民间美术,为学生拓宽视野,使其理解画家的时代背景与艺术创造灵感,点拨学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术活动中提升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情感感知意识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明辨是非与美丑的健全心智,因此,二者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梅.传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特色课程中的运用和研究[J].考试周刊,2021(56):155-156.
[2]高竹翠.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2021(34):106.
[3]李佳吉,王玉寻.传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特色课程中的运用和研究[J].考试周刊,2021(56):1234-1235.
【关键词】 小学美术;民间美术;运用
通过民间美术的引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补充教材内容的缺失,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当地文化、本土文化的了解程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让小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因此,教师应积极地探索民间美术教学价值发挥的有效途径,将民间美术资源运用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促进美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1、营造以民间美术为主的课堂氛围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既是必要的教学前提,又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只有在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展现出来,自身的潜能才能够得到充分激发,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而美术作为主观意识较强的学科,在营造课堂氛围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对此,教师可以民间美术为基本元素,为学生创设更加具有传承性、更具特色的课堂环境,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艺术氛围。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除了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其以最佳的状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积极弘扬民间美术,实现对优秀民间文化的传承,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为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艺术传承与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激发学生潜能。在思想意识方面,教师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教育理念,真正认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民间美术进行融合,营造以传承民间艺术文化为目的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民间美术的弘扬与传承助力。
2、民间艺术造型表现课的创意教学实施
要做到因人而异,对待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小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发展完善的关键时期,但是他们的心理动态各有不同,美术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生活习惯,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措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愉悦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可接受的情况下主动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比如通过剪纸等实践操作课来引导学生亲自动手,使其在实际动手过程中对艺术产生兴趣,从而热爱艺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起到总揽全局、中间衔接、传承文化的作用,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相关印象。让学生能够在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创作出有个性的、生动的美术作品,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挖掘作品内在情感,培养艺术审美能力
美术鉴赏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选的美术资源和美术作品的质量会对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的提升产生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需要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水平入手,严格筛选与小学生审美水平相符合的美术作品,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成长提供优势助力。民间美术资源具有形式丰富多样,情感内涵相对外显的特征,部分民间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源远流长,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适当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多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在接触民间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对学生美学素养的提升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首先,教师从自身情况出发,了解所处当地的民间美术,通过调查走访方式,为学生选择适宜的民间美术教学素材。其次,围绕小学生性格特征选择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材作用与优势,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最后,将教材中蕴含的民间美术资源内容与民间艺术融合起来,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其对民间文化艺术的热爱。
4、在美术创作指导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
美术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美术的创作技能是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美术创作技能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教师理论讲解、操作示范以及让学生临摹作品的方式进行,而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求美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为核心,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培养,因此,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需求,在美术创作技能指导中能够深度挖掘民间美术资源,通过引入民间美术资源,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欲望,同时也激发学生的美术创作灵感,在提升学生艺术文化内涵的同时,让学生对美术创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基于学生自主创作、自主学习完成对学生美术创作技能的指导。在美术创作指导中引入民间美术资源能够让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感知和了解,能够实现对高效美术课堂的构建。美术教师要注重紧紧围绕教学主题,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进行民间美术资源的筛选和引入,为全面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5、优化教学评价环节,助力综合素质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评价具有激励的作用,有效的评价能够引发人的反思,进而获得自我完善。因此,在(下转第71页)(上接第72页)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价教学效果的发挥,通过有效的评价引发学生的反思,让学生从评价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形成学习的成就感,促使小学生在民间美术学习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水平,实现美术学习效果的升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评价中优化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评价内容,采取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多元主体评价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评价环节之中,通过自评与互评等方式获得学习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的发展。如在《可爱的动物》一课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绘制动物的技巧是否恰当、颜色调和是否协调、能否通过绘画展示出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等,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是否在绘画中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以及学生对动物与人类之间生存关系的了解程度。在教学评价中除了技术性的评价之外,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予以评价,比如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学生之间的互助行为等,以全面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评价他人或自我评价的机会。
结语
小学阶段中,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的同时,形成一种追求美的意识形态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美,运用美来丰富生活中的细节。教师结合民间美术,为学生拓宽视野,使其理解画家的时代背景与艺术创造灵感,点拨学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术活动中提升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融入民间美术,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情感感知意识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明辨是非与美丑的健全心智,因此,二者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丽梅.传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特色课程中的运用和研究[J].考试周刊,2021(56):155-156.
[2]高竹翠.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2021(34):106.
[3]李佳吉,王玉寻.传统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特色课程中的运用和研究[J].考试周刊,2021(56):1234-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