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打造动态生成的语文阅读课堂

【作者】 张媛媛

【机构】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松鹤路小学教育集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所谓生成性阅读教学,就是指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辨证的观点来看,一方面,生成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生成是可知的,是有规律可循的。语文新课程的课堂动态生成应朝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要在读书、思考、想象、体验和练习等语文实践中形成;另一方面,又必须承认课堂生成是不可知的,因为课堂生成的细节我们教师无法预知。
  【关键词】 生成性;课前预设;生成性拓展;案例研讨

  因此,笔者提出“在预设内生成,于生成中发展”的思想,即在对发生的意外以教育机智做处理后,仍然按预设教学,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学策略如鱼得水。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成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坚持效益性原则,坚持本体性原则,即生成性阅读教学要在学生的前理解水平展开。那么,我们如何进行预设内生成性阅读教学呢?
  一、在预设中生成,于生成中拓展
  课堂情景是千变万化的,它包括学生们的错误、兴奋点的转移、体验的特殊等意外事件,教师应因时而变,因情而作,捕捉教育契机,优化教学策略,巧妙地使预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资源参与 生成的情景
  语文课程应当是开放和充满活力的,这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中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笔者将这这种方法称之为资源参与情景策略。
  记得我教《掌声》一文。当我们读到“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句话时,突然杭阳对他的同桌说:“小英,唉?小英就是李英!”。(李英是班里总考一位数)经他这样一叫,周围的学生也随即附和了起来,嬉笑声越来越大……
  这种不在我们预设内发生的情况,怎么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使人尴尬的情景,这情景具有一定的冲突性质,显露出学生个性的弱点、情感的失落和价值观的缺失。面对此种情景,直接说教往往效果不佳,但可以引进资源——名言、唐诗宋词元曲、音乐、美术、图片、影视等等,让资源参与到情景中,用名言说话,用诗歌陶冶性情,用音乐宣泄情绪,用图片震撼心灵,用影视升华情感……效果自然不一
  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萧伯纳的名言: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我请学生们好好地读读这句话,读后,他们的声音变小了。于是我再请学生们自己轻声读,又齐读了一遍,此时教室里变得静静的。看着他们,再次转身在黑板上写了朱仲南的名言:不要拿别人的不幸作为自己谈笑取乐的题目。写完后,我请蒋琦站起来读了一遍,其他学生也读了,学生们读着读着,将头低了下去,我想学生们已经懂了……我又拿出周英的美术作品让大家看,引来一片赞叹。这时,我建议大家为李英鼓掌……学生们读完上面两句名言后,似乎明白了什么,我知道,他们现在也许还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学生们的懂事是多么让人欣慰呀!
  在这里,笔者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在朗读名言的过程中,产生心理冲突,随后在回到文本中的解读中来,更好地理解预设的目标和重点——懂得“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懂关心爱护他人。因此,资源参与情景策略是生成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之一。
  (二)转换角色 生成的体验
  转换角色体验,即引起学生对文本中事物的关注和兴趣,并让学生进入文本中各种各样的角色状态,体验特定角色的内心世界,说出内心独特体验的策略。
  我们学《荷花》一文时,学生不理解“莲蓬”这个词,于是我请学生查字典,等学生初步理解莲蓬后,我又引导学生在书上插图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莲蓬,这时,我对学生们介绍到:“这种绿色的莲蓬已经成熟了,而那些嫩黄色的小莲蓬却还没有成熟。”说完,我故作不懂状,问道:“那么,在这样的花骨朵儿中有没有小莲蓬呢?”学生们说:“应该有呀。”我又笑着问:“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小的莲蓬,被花瓣‘抱’着,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教室里一下热闹起来了,学生们都嚷嚷着:“想出来,想出来……”
  学生已经进入小莲蓬这个角色,那如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呢?此时,让学生转换角色,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就是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兴趣很浓,展开想象,各抒已见,课堂气氛很活跃。
  “任何阅读都是阅读自己”。转换角色体验就是为学生们提供阅读自己的平台,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一呈现,再适当引导,促学生关注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荷花的美,从而实现了预设的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和培养爱美的情趣。因此,转换角色体验,也是生成性阅读教学的一种策略。
  (三)集体智慧 生成的源泉
  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意见有分歧时,可以引发孩子们展开激烈的争议,赋予文本的新的意义,这种激烈让集体智慧碰撞出了绚烂的火花。
  在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一课,学习已接近尾声了。当我读到:“于是,他把小木棍改成空心管,两端做成喇叭状,这就成了——(生)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这时,蒋翔却大声说:“老师,这不是第一个听诊器。”
  哎!这小家伙的提法是一个有价值的辩题,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辩论,既“充分爱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正是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可以立体地落实预设的目标——培养爱观察、肯动脑的良好习惯等。
  我先施了一个缓兵之计:“你认为蒋翔的想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多数学生拥护蒋翔的,少数同学坚持书上的,还有的认为两个都可以称作第一。争论声越来越大……我启发道:“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找理由吧。”在短暂沉默之后,学生纷纷发言。在课堂中要发挥争议的价值,引导争议时必须注意于以下两点:首先要注意激发敢于争议的精神。学生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所以先得激发学生敢于争议的精神。其次要注意营造善于争议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关键在于老师是否能保护独特体验的意识,而且善于把学生有价值的不同见解,适时引发为中心明确的争议,营造便于论辩的条件,以求通过争议,开展合作学习,促进课堂生成。
  二、营造“生成性阅读教学“的空间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时时想到“蹲下来”,面对课堂现场中超越预设、鲜活丰富的即时生成,把发展的空间还给学生,努力地为学生营造一个“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空间。
  (一) 察颜观色。
  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时总伴随着一些外在的表现:盯着书看了又看,低声读了又读——请勿打扰,还未有答案,正疑惑不解;书放在一边,眼睛看着其它地方——可能走神了,或者正在沉思;下位去,东听西问——与本组其他成员有不同意见,或主意未定,正多方验证;面露喜色,手举得高高——有独家发现,或有重要收获,要一吐为快;几个人读得有声有色,简直旁若无人——悟到了什么,正在体验!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教者可以根据这些外在表现,顺藤摸瓜,捕捉课堂上的各种生成。
  (二) 当好听众。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走下讲台,到学生中去,认真倾听各小组,各位学生的发言,要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闪光因子,要珍视学生的灵气与悟性,也许一句较一般的话,有时甚至一个词、一个字,当中可能蕴含着学生的独到的见解或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与预设目标吻合的要留意,不同于预设内容的地方也要留意;在争论激烈的地方留意,在专心读书的地方要留意;在好学生身边要留意,在后进生身边也要留意……总之,要努力做到“耳听八方”。
  (三) 平等对话。
  教师要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时空,运用对话这种精神助产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引发精彩的生成!
  三、跳出预设 追求生成
  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一个学生与老师、文本、同伴们的“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进程。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群活生生的孩子,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和灵性兴致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因此,我们必须要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跳出预设,追求生成。随时能够接住学生抛过来的“意外“,使师生双方真正沉浸在自主、合作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有效地推进学生情感,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生成性语文课堂教学中,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当然,灵活运用生成性教育,并把它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决非一日之功。它虽然产生于即兴,却植根于深厚的教学积淀。让我们努力创设生动的课堂阅读教学,在语文阅读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