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初探

【作者】 李晓丹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小桥大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劳动教育”和“学科融合”都成为教育改革的研究新方向。2019年,“五育并举”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关键词,《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提出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必须开足课程,而且在校外课外保证足够的劳动实践时间……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安排劳动实践。促进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劳动实践中的过程与收获,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学科融合

  一、国内外劳动教育现状概述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技能。由于有了生产劳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形成劳动观念和技能并非一日之功。因此,世界各国都会开展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在国内,“劳动教育”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概念中来。近年来,“劳动教育”和“学科融合”都成为教育改革的研究新方向。2019年,“五育并举”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关键词,《意见》更是提出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教育部还专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五点要求。可见,劳动教育在国内基础教育课程中越来越受重视与关注。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继承发展前人思想的基础下提出观点:造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0世纪,我国提出提高国民素质是关键。21世纪,国家提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化德智体美育和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热爱劳动一直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已开始意识到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意识下降的原因在于缺少劳动教育,我国小学劳动教育存在诸多的问题。
  二、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论证
  “劳动教育”是指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人民的教育活动,因此“劳动教育”关键在教育。在小学可以开展许多“诙主题”的专题课、综合实践课程等,但没有一项教育是单独的教育,必然会涉及许多学科之间的关联。《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必须开足课程,而且在校外课外保证足够的劳动实践时间……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在课外安排劳动实践。由此看来,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是可行的,找准融合点,使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互为资源。也在学科融合课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多方面的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积累相关生活经验的同时,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及其它学科的学习积累大量学习的素材,学生获益良多。
  (一)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实效性
  促进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充分利用劳动教育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劳动实践中的过程与收获,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和创新的学习环境。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实施,是我们铸造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参与实践,发现问题、实验操作、搜索、表达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渗透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劳动教育,能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情操,劳动教育内容在不同学科中创新式地开展,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实践劳动。比起形而上地开展一些劳动活动,在融合课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更浓,更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融合的实践
  为了更好地研究“劳动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学校教师组织了课题研究小组,专门利用学校的试验农田开展学农劳动活动,并将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尝试与小学语文学科相融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走进生活中的语文想必是枯燥乏味的。开展这些融合课程,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使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劳动教育内容怎样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有机融合?找到劳动教育内容与小学语文学科内容的融合点,找准切入点,才能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教学。找准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劳趣、学趣,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借助学校资源——大片实验农田,我们开始组织学生开展学农的劳动教育活动,并尝试将语文学科内容与之相融合。学农活动第一阶段是要准备肥沃的土地,于是,我们从除草翻土开始进行。正当晌午,太阳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学生个个在农田里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学生负责拔草,有的学生负责翻土,有的学生负责收拾,都在班干部的组织带领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城市里的学生哪里干过这样的农活?没多久就有学生开始懈怠工作,甚至玩了起来。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此情此景中回忆学过的关于农民的古诗。在朗朗背书声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被激发,偷懒的学生悄悄回到自己的岗位,正忙的学生更有干劲了。活动第一阶段结束时,教师布置学生用画和写日记的方式记录第一阶段农忙的收获,因为有了劳动实践,其中又有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所以很多学生都能图文并茂地记录除草翻土阶段的活动过程,甚至有学生能够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反思收获。素材源于生活,学生如果经常难以动笔写作,除非智力因素外,也许是因为他们每天学校、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太欠缺多方面的生活经验了。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课文中歌颂劳动者的诗歌文章,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多好,学生不亲身实践又怎么能感同身受呢?
  活动的第二阶段是播种,草长莺飞二月天,学生在自由组合分组、查阅收集资料的前提下,讨论决定种植生姜。虽然种植生姜和种植土豆一样简单,但也需要注意种植的条件和步骤。有的小组非常有科研精神,查阅了大量资料,也准备好了种植的农具;有的小组讲究“经验主义”,光靠想象来行动。结果有的小组成功培育出姜芽,有小组的生姜蔫了甚至发霉了。这时,教师带领学生对所遇的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在经过科学改良、施肥之后,不成功的小组也后来居上,培育出了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