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做好小学语文的德育渗透

【作者】 蒲 珍

【机构】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幸福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无论是身体还是思维都处于成长阶段,如果教师能正确地利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将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与人知识,教师应充分地进行挖掘,在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养成。下面将对小学语文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进行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德育渗透;德育融合

  小学课堂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平台,也是进行德育的主阵地。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材中有很多包含爱国主义、奉献精神以及行为习惯优良、思想品质高尚的德育素材课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因素,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平台,制定德育渗透点;以文本为依托,寻找德育融合点;抓住课堂契机,有效渗透德育,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在语文素养提升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
  一、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操作,是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实施和运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德育渗透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而且还要在备课和作业中去设计。作为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和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写话习作课一样,也要遵循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又要将教育寓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受到教育。最终检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效果,不仅要看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感的建立,而且还要看道德意识和道德感支配的道德行为。换句话说,德育渗透的最终归宿,是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二、以文本为依托,寻找德育融合点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文字来讲述故事、阐明道理、宣扬思想、表达观点的。作者的思维方式、情感宣泄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展现,都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因此,无论是学科知识的学习,还是德育的渗透,都离不开文本的依托。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深入研究文本,挖掘文字背后所蕴藏的作者真正意图,这就要求从教者、作者及作品的背景入手,了解文章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作者要借其来表达什么;其次,还要用心琢磨语言文字,参透作者是怎样借助这些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如果教师参透了这些,那么这篇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也就明晰了:它就是作者通过文本所要表达的。比如在《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这句话,既是在赞美德国人民“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生活境界,同时又是在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理念。抓住这句话深入体会,能更便捷地体会到课文所表达的哲理。“天下唯理可服人”,理智的力量是强大的力量,能使人昄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更有自觉性和意志力。阅读教学中,结合对课文形象的感知、情感的体验、哲理的感悟,能使德育的渗透更有成效。
  三、在作文教学中,抓住契机,有效渗透德育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六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四、观察辨形,在识写教学中渗透德育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环节。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美学原则,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联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如在教学“林”这个字时,教师故意把“林”字左边的一点写长,学生与书上的“林”字比较,看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哪种写法好看。学生很快便发现书上“林”字左下的“木”末笔改捺为点,并表示书上的写法好看。教师接着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为何‘林’左面的‘木’末笔要改捺为点?”稍停片刻,有个学生回答:“因为这样写能使字美观。”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并及时加以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有“互相谦让”的好传统。“木”左下面末笔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木”舒展开,这样整个字就挺拔有生气了;如果不做变化,各占一半,互不相让,挤在一起则会影响字形的美观。字如此,做是这样。同学们之间交往时应从全局出发,注意团结友爱,互相谦让。最后请学生回忆还有在字形上互相谦让的例子。学生思维活跃起来,举出很多类似的字。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不仅清晰地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础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也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提升,为未来的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全长菊.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探究[J].大观周刊,2020.11(6):75-76.
  [2]孟庆梅.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2019,45(426):27-28.
  [3]常丽艳.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探究[J].创新教育,2020,12(4)186
  [4]李翠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