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参与体验性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识读乐谱”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雷 蕾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五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以审美为核心,关注学生、关爱生命、注重实践等极具时代气息的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呼唤着以人为本的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成为其中的必要条件。参与体验性教学法以学生的经验与活动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身心投入为前提,以学生的自主体验为核心,让学生获取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学习方式正好符合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
【关键词】 识读乐谱;参与体验;运用
新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它包含音符、音名、休止符、常用记号、节奏,音高、音准等。由此可见,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它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识读乐谱”的意义
识读乐谱,通俗的说就是识唱歌曲旋律,它是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由于“识读乐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就成为了中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识谱能力的培养起着音乐大厦中基石的作用,而认识乐谱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各要素及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丰富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使学生建立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但是,在识谱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内容枯燥、方法单一而让教师放弃或减少了识谱内容,也就造成了学生到四五年级甚至六七年级还不能识读简单乐谱,大大影响了歌曲演唱的质量,严重阻碍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识谱不等于识字
1997年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来中国进行考察,对中国音乐老师进行了三点批评。第一,音乐老师对音乐教育的关注点单一,只关注识谱问题,没有关注音乐,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目前遇见的最常见的问题;第二,教学内容单一,一堂课所讲授的歌曲太少(或听或唱);第三,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学生听。这是发生在课改之前的事情,课改之后有了很大转变,教学内容增加了、关注点不再单一、学习方式也有所转变(合作、探究)。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师把其他教育理论照搬到音乐教学当中,例如语文,对识谱的“识”,认为识谱是和识字相等同的,这是音乐教学不允许出现的错误。一般人认为,识字是可以理解文章的感情,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文章中明确的概念和内容,而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是不适用的。例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总谱是不能“阅读”的,如果不听音乐的话,很难在总谱上找到有用的信息。对于大众来说,一般不具备阅读总谱的能力,阅读总谱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读谱基础、转调乐器、和声、内心听觉等能力。这些能力是大音乐家才具备的,一般人很难做到。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没有声音音乐就不存在了。识字是确定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思想,而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只看乐谱是不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音乐老师不能把识谱当成识字来看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我们加以区分。
二、识谱不是学习音乐的金钥匙
不要认为教会学生识谱的本领,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并成为他们以后终身学习音乐的重要内容,认为学会识谱就会懂得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教育的难点是识谱问题,但人类获得音乐的途径并不是通过识谱进行的。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他们终身的学习是不依赖于识谱教学的。每个人都会唱歌曲、欣赏音乐,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大量的音乐旋律,但这些音乐旋律并不是通过识谱来记忆的,而是通过听、模仿、欣赏、强化、体验等方式进行音乐旋律的记忆。识谱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我们可以通过简谱的方式进行教学,简谱会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五线谱是非常复杂的读谱方式,即使在西方国家这也是一门很难掌握读的读谱方法。因此,识谱对学习音乐来说只是一种手段,而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才是音乐教育的重点。音乐要素俗称音乐语言,音乐语言是表达音乐情感的语言,是与所谓的“识字”相对应的,乐谱记录的是音高、节奏,谱子只是记录音乐的一种符号,像一些韵律、风格是记录不出来的,这些需要演奏者通过弹奏表达出来。
三、音乐的语言就是音乐要素
音乐真正的核心能力就是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表达能力。音乐的表达是通过和声、音色、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进行的,这才是音乐教学的关键。音乐的情感并不是通过读谱就能体会到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读谱产生这种感觉。课程改革之后,把音乐要素提到这么高的位置上是有一定原因的。之前,音乐审美与识谱教学是相脱节的,但课改之后做到了两者同一进行教学。
(二)“识读乐谱”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要求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因此,《2011版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就针对每一学段学生特点在识读乐谱教学中做出了具体要求:
七至九年级
1、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
2、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三)参与体验性教学法
参与体验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模式,也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一种形式的变化转化成实际效应的方法,普遍应用于课程设计、教材选择、确立教法,提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这一教学模式它可以包含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还有我们常使用的模唱教学、视唱教学、练习教学、趣味游戏、情境陶冶、讨论互动等。很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水准,沟通教学与实践,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化学业内容都是至关重要和非常行之有效的。
(四)参与体验性教学法在初中识读乐谱教学中的价值
参与体验实际上就是让师生共同去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教学的投入不是金钱、物质,而是情感。只有这种情感的投入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开始师生教与学的沟通。然而,一旦真正投入了情感(准确地),那就会得到丰厚的收获,得到产出,而产出的是心领神会。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参与体验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把这种情感的投入和产出过程应用于“识读乐谱”的教学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首先,是情感唤起的过程。在识谱的第一阶段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唤起学生了解曲谱的欲望和更深层次理解曲谱的注意力。如在演唱之前提出乐曲是哪个地区或民族的?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它的调式是什么样的?唤起学生在意识上的主动性,集中精力投入到演唱之中,达到注意思考,唱准唱细的目的。简而言之是唤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其次,是情感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集中精力有目的的学习,对你提出的问题逐一化解。但教师不能就此而罢手,随之而来的应是进一步深化到音乐表现实际的过程,要求学生从旋律的特点、节奏的形态、感情的变化、音程的律动等方面更深刻地把“识读乐谱”升华到“感知音乐”的高度,从而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几次反复的视唱中去,不断地体验音乐、了解音乐、认识音乐,达到真正理解与唱好、唱准、唱出情感、唱出表情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参与——体验——再参与——再体验的过程。然而,情感的投入与产出并没有完结,更重要的还要有情感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记忆作品,至少能记忆它的节奏形态、旋律风格,利用指挥唱、分部唱、重唱等手段充分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溢于言表,同时,引出某些有特点的动机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如:编一组节奏,发展一段旋律,使所学能所用,把学生的天赋充分地挖掘出来,使每个人的情感都外化开,引导出学生的表现欲望。总之,情感的投入与产出的过程也就是教学中不断带领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只有有效地调动起情感,才能真正发挥音乐的作用,达到识读乐谱的最终目的。
总之,参与体验是识读乐谱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深刻地理解这一模式的内容和有效地应用这一模式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把握音乐风格的能力,从而达到开设该课程的真正目的。
(五)参与体验性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识读乐谱”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是参与的果实,在参与中得到体验,体验后再进一步或更深层次的去参与,这就是我们教学循序渐进的全过程。体验表现在识读乐谱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律动”。只学不动的识谱是死学,只动不学的也不是教学。律动也可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听。听也是律动,是心与头脑的律动,是发现与探究的过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听是至关重要的。如:当《瑶族舞曲》的旋律传到耳中时,“律”机能被美的音乐打开,把你带到无限的遐想之中,美丽的山山水水,美丽的村庄和服饰,美丽的民族风情,每个人的心里已创造出了一个美,一个新的体验。接着是 “动”,随着音乐起舞不仅仅是人类所能,而且是自然界生物的自觉,只用耳去听并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只有亲自溶入到音乐之中,用律动去体验音乐才能更深刻地感知音乐。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一些小的律动活动,运用一些小的动作和可能的方式随音乐而动,能更快速的掌握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如:模仿一件乐器,为音乐读拍子,击节奏,哼唱等等都会在参与之中有新的体验,会发现更动人的地方,会掌握乐曲的各方面特点,达到学懂、学会、学好。
不论是什么教学,一定要从“聆听”开始,不要一开始就张嘴“唱”,让学生学会聆听一定要优先与“歌唱”。具体的实施步骤是:聆听——歌唱——获知——书写——读谱——创造。但“听”并非简单的听音乐,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但后面的步骤不是不能重复,可以重复的“聆听”-“歌唱”-“获知”-“再听”-“在唱”-“再获知”等。
具体实施的方法:
1. 采用柯尔文手势,结合钢琴或电子琴,培养学生的音高感。“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19世纪70年代由约翰·柯尔文(ohnCurwen,1816-1880)首创的。这种方法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在身体前方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中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手势借助了身体的语言、视觉的优势让学生在唱每个音名时形成对大脑的刺激,从而锻炼出一种内心的听觉,让学生对音高的概念做出本能的反应。在初中阶段的初期音乐教学中,选择短小、音域跨度不大、节奏较简单的歌曲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巩固学生的音高感觉。
2、节奏朗读与创造。即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体验和感受乐谱的节奏、音高等。
具体步骤:
(1)用动作让学生感受节奏,分解完成“titi ta”和“tiritiri ta”
(2)加入场景动作,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唱乐谱。
3、旋律创编
旋律创编是指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乐谱的知识进行自主创编的一种教学方式。旋律创编不是以把学生培养成作曲家作为教学目的,而是让学生把已学习过的识谱基本知识运用于创作实践当中。这种创编无论学生处在识谱学习的哪个阶段都可尝试,哪怕只掌握了几个音符,一两个简单的节奏型都可进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创编不要求过长、过复杂,要求短小、简单,可以从一两个小节开始。
4、多种技能联合运用。
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
操作步骤为:即听-唱-听-获知-(练习)-创造-再获知。
如果是具体的识谱教学,可以把“练习”换成“书写”“读谱”,当然,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5、创设情景活动,让识读乐谱进一步升华,加深学生印象。
在音乐教学中,“听”是音乐欣赏的关键;“唱”是音乐欣赏的基础;“想”是音乐欣赏的目的;“说”是音乐欣赏的深入;然而,传统欣赏课的基础教学模式是①介绍作者生平;②介绍作品时代背景;③介绍主题;④介绍作品结构;⑤完整欣赏全曲。一切尽在教师操纵之中,学生被动地“吃”着别人的东西,音乐欣赏课成了重复文本的复读机,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自由空间。因此,有些学生称之为“睡觉课”。由于音乐自身的特点,它具有“多解性”与“不确定性”,每个学生听完后,其感受和理解程度不会相同;若先让学生听,之后启发引导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会发现,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让你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把教师的说改变为师生平等的讨论,学生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在“乐宫”中遨游,再也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那将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如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后,我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蔚蓝碧绿的多瑙河水在流淌着,河两岸风光秀丽迷人”;有的说:如晨曦拔开河上的薄雾,生机盎然”;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青年男女在波光磷磷的河水上翩翩起舞……”,大家各抒己见,都很接近作品的主题含义,达到了创造教育的效果;再如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时,让学生模仿“狮王”行走,学一学它的吼声,学生扮演角色,根据音乐所描述的形象,演一场“狮王”捕捉小动物的音乐游戏,让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表演得十分出色,同学们都争着抢着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本节内容。著名教育家戴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我把参与体验教学模式作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学不能局限于要求学生外表,形式上守“规矩”,而应让学生真正走到音乐当中去动起来,尽情体验音乐的美和力量,抒发自身感受,改变坐着原位不动的形式,这样可以调整思维,让学生更富于想象,更有创造力。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都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如奥尔夫教学法从节奏入手,人人参与,要求的是知觉无能无力知觉和言语知觉的共同参与;柯达伊教学法要求每个人都进入自己的歌唱声部,强调听觉和言语知觉共同参与;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要求人人都动起来,突出的也是视觉和运动感觉的共同参与。要想提高音乐教学中识读乐谱的质量,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实践证明,在音乐乐谱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自编自演(如演唱、演奏、舞蹈、音乐剧、旋律创作、节奏、问答等),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信心和自学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尽可能的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欣赏与创作活动之中,使他们真正获得审美的愉悦,培养他们热爱艺术,提高其审美能力。
在摸索实施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实验中,反复运用“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能使师生的教与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化“静”为“动”,消除师生之间距离感,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主动参与,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与体验”不同于“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事实告知我们,这种参与体验性教学是一种主动教学,是一种精神松驰的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学习,它看起来“乱”和“慢”,实际上只要精神设计,教学效果是好的,教学影响是深的。参与体验性教学模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这种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感情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情感、心理、学习态度、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这种打破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从中获得许多新鲜感受,很受学生们欢迎。“参与――体验”教学模式,可应用于唱歌、乐理、器乐、欣赏、创作等教学中。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问题形象化、趣味化,以利于学生接受。它是我们当前音乐教学中的理想教学模式。
总之,我们应把探求音乐美、享受音乐美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识谱则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附带解决的问题之一。或者说,识谱是探求音乐美、享受音乐美时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这件工具是在使用中经过磨砺而日趋锋利、得心应手的。教师要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参与体验性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识谱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坚持合理适度、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更好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汤晓凤 《建构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论音乐体验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施》 2006.4.1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付晓辉《论中小学音乐学习方式》50402
[4]张卓玉《体验与探究——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光明日报 2003.3.23
[5]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关键词】 识读乐谱;参与体验;运用
新版《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它包含音符、音名、休止符、常用记号、节奏,音高、音准等。由此可见,识谱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它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
(一)初中音乐教学中“识读乐谱”的意义
识读乐谱,通俗的说就是识唱歌曲旋律,它是音乐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由于“识读乐谱”是表现音乐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它就成为了中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年级识谱能力的培养起着音乐大厦中基石的作用,而认识乐谱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音乐,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各要素及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丰富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使学生建立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但是,在识谱教学中,往往会因为内容枯燥、方法单一而让教师放弃或减少了识谱内容,也就造成了学生到四五年级甚至六七年级还不能识读简单乐谱,大大影响了歌曲演唱的质量,严重阻碍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识谱不等于识字
1997年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来中国进行考察,对中国音乐老师进行了三点批评。第一,音乐老师对音乐教育的关注点单一,只关注识谱问题,没有关注音乐,这是中国音乐教育目前遇见的最常见的问题;第二,教学内容单一,一堂课所讲授的歌曲太少(或听或唱);第三,教学方法单一,老师讲学生听。这是发生在课改之前的事情,课改之后有了很大转变,教学内容增加了、关注点不再单一、学习方式也有所转变(合作、探究)。但还是有一部分老师把其他教育理论照搬到音乐教学当中,例如语文,对识谱的“识”,认为识谱是和识字相等同的,这是音乐教学不允许出现的错误。一般人认为,识字是可以理解文章的感情,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文章中明确的概念和内容,而对于音乐教学来说就是不适用的。例如:贝多芬的交响曲总谱是不能“阅读”的,如果不听音乐的话,很难在总谱上找到有用的信息。对于大众来说,一般不具备阅读总谱的能力,阅读总谱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读谱基础、转调乐器、和声、内心听觉等能力。这些能力是大音乐家才具备的,一般人很难做到。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没有声音音乐就不存在了。识字是确定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字看到作者的思想,而音乐具有非语义性,只看乐谱是不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音乐老师不能把识谱当成识字来看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我们加以区分。
二、识谱不是学习音乐的金钥匙
不要认为教会学生识谱的本领,就是教会学生学习音乐的方法,并成为他们以后终身学习音乐的重要内容,认为学会识谱就会懂得音乐创作、音乐欣赏。音乐教育的难点是识谱问题,但人类获得音乐的途径并不是通过识谱进行的。对于大多数公民来说,他们终身的学习是不依赖于识谱教学的。每个人都会唱歌曲、欣赏音乐,在听的过程中记录大量的音乐旋律,但这些音乐旋律并不是通过识谱来记忆的,而是通过听、模仿、欣赏、强化、体验等方式进行音乐旋律的记忆。识谱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困难,我们可以通过简谱的方式进行教学,简谱会很容易让人接受,而五线谱是非常复杂的读谱方式,即使在西方国家这也是一门很难掌握读的读谱方法。因此,识谱对学习音乐来说只是一种手段,而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才是音乐教育的重点。音乐要素俗称音乐语言,音乐语言是表达音乐情感的语言,是与所谓的“识字”相对应的,乐谱记录的是音高、节奏,谱子只是记录音乐的一种符号,像一些韵律、风格是记录不出来的,这些需要演奏者通过弹奏表达出来。
三、音乐的语言就是音乐要素
音乐真正的核心能力就是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表达能力。音乐的表达是通过和声、音色、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进行的,这才是音乐教学的关键。音乐的情感并不是通过读谱就能体会到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通过读谱产生这种感觉。课程改革之后,把音乐要素提到这么高的位置上是有一定原因的。之前,音乐审美与识谱教学是相脱节的,但课改之后做到了两者同一进行教学。
(二)“识读乐谱”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要求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参与音乐欣赏、音乐创作等实践活动。因此,《2011版初中音乐课程标准》就针对每一学段学生特点在识读乐谱教学中做出了具体要求:
七至九年级
1、能够跟随琴声或录音视唱乐谱。
2、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谱。
(三)参与体验性教学法
参与体验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模式,也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一种形式的变化转化成实际效应的方法,普遍应用于课程设计、教材选择、确立教法,提示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这一教学模式它可以包含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柯达伊音乐教学体系以及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体系,还有我们常使用的模唱教学、视唱教学、练习教学、趣味游戏、情境陶冶、讨论互动等。很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水准,沟通教学与实践,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不断深化学业内容都是至关重要和非常行之有效的。
(四)参与体验性教学法在初中识读乐谱教学中的价值
参与体验实际上就是让师生共同去全身心地投入。音乐教学的投入不是金钱、物质,而是情感。只有这种情感的投入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开始师生教与学的沟通。然而,一旦真正投入了情感(准确地),那就会得到丰厚的收获,得到产出,而产出的是心领神会。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参与体验教学法的实施过程。把这种情感的投入和产出过程应用于“识读乐谱”的教学之中,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首先,是情感唤起的过程。在识谱的第一阶段针对学生的实际能力,唤起学生了解曲谱的欲望和更深层次理解曲谱的注意力。如在演唱之前提出乐曲是哪个地区或民族的?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有什么特点?它的调式是什么样的?唤起学生在意识上的主动性,集中精力投入到演唱之中,达到注意思考,唱准唱细的目的。简而言之是唤起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其次,是情感深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集中精力有目的的学习,对你提出的问题逐一化解。但教师不能就此而罢手,随之而来的应是进一步深化到音乐表现实际的过程,要求学生从旋律的特点、节奏的形态、感情的变化、音程的律动等方面更深刻地把“识读乐谱”升华到“感知音乐”的高度,从而自然地把学生带入几次反复的视唱中去,不断地体验音乐、了解音乐、认识音乐,达到真正理解与唱好、唱准、唱出情感、唱出表情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参与——体验——再参与——再体验的过程。然而,情感的投入与产出并没有完结,更重要的还要有情感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品,记忆作品,至少能记忆它的节奏形态、旋律风格,利用指挥唱、分部唱、重唱等手段充分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溢于言表,同时,引出某些有特点的动机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如:编一组节奏,发展一段旋律,使所学能所用,把学生的天赋充分地挖掘出来,使每个人的情感都外化开,引导出学生的表现欲望。总之,情感的投入与产出的过程也就是教学中不断带领学生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只有有效地调动起情感,才能真正发挥音乐的作用,达到识读乐谱的最终目的。
总之,参与体验是识读乐谱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模式,深刻地理解这一模式的内容和有效地应用这一模式有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音乐、理解音乐、把握音乐风格的能力,从而达到开设该课程的真正目的。
(五)参与体验性教学法在初中音乐“识读乐谱”教学中的运用
体验是参与的果实,在参与中得到体验,体验后再进一步或更深层次的去参与,这就是我们教学循序渐进的全过程。体验表现在识读乐谱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律动”。只学不动的识谱是死学,只动不学的也不是教学。律动也可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听。听也是律动,是心与头脑的律动,是发现与探究的过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所以听是至关重要的。如:当《瑶族舞曲》的旋律传到耳中时,“律”机能被美的音乐打开,把你带到无限的遐想之中,美丽的山山水水,美丽的村庄和服饰,美丽的民族风情,每个人的心里已创造出了一个美,一个新的体验。接着是 “动”,随着音乐起舞不仅仅是人类所能,而且是自然界生物的自觉,只用耳去听并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境界,只有亲自溶入到音乐之中,用律动去体验音乐才能更深刻地感知音乐。因此,我们不妨设计一些小的律动活动,运用一些小的动作和可能的方式随音乐而动,能更快速的掌握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如:模仿一件乐器,为音乐读拍子,击节奏,哼唱等等都会在参与之中有新的体验,会发现更动人的地方,会掌握乐曲的各方面特点,达到学懂、学会、学好。
不论是什么教学,一定要从“聆听”开始,不要一开始就张嘴“唱”,让学生学会聆听一定要优先与“歌唱”。具体的实施步骤是:聆听——歌唱——获知——书写——读谱——创造。但“听”并非简单的听音乐,可以有很多的方式,但后面的步骤不是不能重复,可以重复的“聆听”-“歌唱”-“获知”-“再听”-“在唱”-“再获知”等。
具体实施的方法:
1. 采用柯尔文手势,结合钢琴或电子琴,培养学生的音高感。“柯尔文手势”是柯达伊音乐教学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19世纪70年代由约翰·柯尔文(ohnCurwen,1816-1880)首创的。这种方法借助七种不同手势在身体前方的高低位置来代表七个不同的唱名,在空间中把所唱音的高低关系体现出来。手势借助了身体的语言、视觉的优势让学生在唱每个音名时形成对大脑的刺激,从而锻炼出一种内心的听觉,让学生对音高的概念做出本能的反应。在初中阶段的初期音乐教学中,选择短小、音域跨度不大、节奏较简单的歌曲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而巩固学生的音高感觉。
2、节奏朗读与创造。即让学生通过参与游戏,体验和感受乐谱的节奏、音高等。
具体步骤:
(1)用动作让学生感受节奏,分解完成“titi ta”和“tiritiri ta”
(2)加入场景动作,让学生在玩乐中学唱乐谱。
3、旋律创编
旋律创编是指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乐谱的知识进行自主创编的一种教学方式。旋律创编不是以把学生培养成作曲家作为教学目的,而是让学生把已学习过的识谱基本知识运用于创作实践当中。这种创编无论学生处在识谱学习的哪个阶段都可尝试,哪怕只掌握了几个音符,一两个简单的节奏型都可进行。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创编不要求过长、过复杂,要求短小、简单,可以从一两个小节开始。
4、多种技能联合运用。
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要以音乐为载体,在学生感性积累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可以通过学生熟悉的歌曲或乐曲识读乐谱,也可以借助乐器演奏来学习。
操作步骤为:即听-唱-听-获知-(练习)-创造-再获知。
如果是具体的识谱教学,可以把“练习”换成“书写”“读谱”,当然,这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
5、创设情景活动,让识读乐谱进一步升华,加深学生印象。
在音乐教学中,“听”是音乐欣赏的关键;“唱”是音乐欣赏的基础;“想”是音乐欣赏的目的;“说”是音乐欣赏的深入;然而,传统欣赏课的基础教学模式是①介绍作者生平;②介绍作品时代背景;③介绍主题;④介绍作品结构;⑤完整欣赏全曲。一切尽在教师操纵之中,学生被动地“吃”着别人的东西,音乐欣赏课成了重复文本的复读机,没有给学生留下一点自由空间。因此,有些学生称之为“睡觉课”。由于音乐自身的特点,它具有“多解性”与“不确定性”,每个学生听完后,其感受和理解程度不会相同;若先让学生听,之后启发引导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会发现,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让你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把教师的说改变为师生平等的讨论,学生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在“乐宫”中遨游,再也不会是死板的“一言堂”,那将是一个百鸟争鸣生机盎然的春天!如欣赏《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后,我问学生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一片蔚蓝碧绿的多瑙河水在流淌着,河两岸风光秀丽迷人”;有的说:如晨曦拔开河上的薄雾,生机盎然”;还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青年男女在波光磷磷的河水上翩翩起舞……”,大家各抒己见,都很接近作品的主题含义,达到了创造教育的效果;再如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时,让学生模仿“狮王”行走,学一学它的吼声,学生扮演角色,根据音乐所描述的形象,演一场“狮王”捕捉小动物的音乐游戏,让学生都来积极参与,表演得十分出色,同学们都争着抢着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中感知音乐,理解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本节内容。著名教育家戴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所以,我把参与体验教学模式作为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音乐教学不能局限于要求学生外表,形式上守“规矩”,而应让学生真正走到音乐当中去动起来,尽情体验音乐的美和力量,抒发自身感受,改变坐着原位不动的形式,这样可以调整思维,让学生更富于想象,更有创造力。国外著名的音乐教学法都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如奥尔夫教学法从节奏入手,人人参与,要求的是知觉无能无力知觉和言语知觉的共同参与;柯达伊教学法要求每个人都进入自己的歌唱声部,强调听觉和言语知觉共同参与;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要求人人都动起来,突出的也是视觉和运动感觉的共同参与。要想提高音乐教学中识读乐谱的质量,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的主体。实践证明,在音乐乐谱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自编自演(如演唱、演奏、舞蹈、音乐剧、旋律创作、节奏、问答等),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信心和自学能力,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尽可能的启发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欣赏与创作活动之中,使他们真正获得审美的愉悦,培养他们热爱艺术,提高其审美能力。
在摸索实施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实验中,反复运用“参与体验”的教学模式,能使师生的教与学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化“静”为“动”,消除师生之间距离感,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主动参与,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与体验”不同于“满堂灌”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事实告知我们,这种参与体验性教学是一种主动教学,是一种精神松驰的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学习,它看起来“乱”和“慢”,实际上只要精神设计,教学效果是好的,教学影响是深的。参与体验性教学模式,重在学生的参与体验,即学生通过教师精心组织、安排的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活动,这种音乐实践活动就是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联系在一起的桥梁。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感情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动耳又动眼,动脑又动手,既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又重视非智力因素(情感、心理、学习态度、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这种打破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个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从中获得许多新鲜感受,很受学生们欢迎。“参与――体验”教学模式,可应用于唱歌、乐理、器乐、欣赏、创作等教学中。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把枯燥的问题形象化、趣味化,以利于学生接受。它是我们当前音乐教学中的理想教学模式。
总之,我们应把探求音乐美、享受音乐美当作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识谱则是通过音乐实践活动附带解决的问题之一。或者说,识谱是探求音乐美、享受音乐美时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这件工具是在使用中经过磨砺而日趋锋利、得心应手的。教师要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参与体验性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识谱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坚持合理适度、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为更好地学习音乐、表现音乐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汤晓凤 《建构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堂——论音乐体验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和实施》 2006.4.10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付晓辉《论中小学音乐学习方式》50402
[4]张卓玉《体验与探究——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光明日报 2003.3.23
[5]金亚文《初中音乐新课程教学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