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探究

【作者】 崔凤琼

【机构】 重庆市万州区红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我国是文化大国,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是主要教育工作。进行素质化教育更加倡导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工作是素质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正确看待生活和社会,能够端正个人的价值观念,拥有高尚的品德和人格修养,才可在今后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取得进步,成长为能够为祖国的强大做出充分贡献的人才。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德育工作中,也是相关教育者的重要探究命题。
  【关键词】 小学德育;传统文化;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中心,其中包含丰富的价值内涵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着积极正面的作用的。在新时代发展变化的前提下,学校理应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德育工作中,也对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担当时代大任、具有民族责任心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有重要意义。
  1、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1传统文化的内容、精神与德育契合
  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无论是思想观念、语言习惯,还是文化传统、情感认同,都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就文化遗产而言,其中蕴含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具有重要传承意义的物质文化遗产;就规范文化而言,其中包含了中华传统美德与传统节日习俗等;就认知文化而言,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精神、古代思想文化精髓、优秀传统价值观、汉字汉语、书画艺术和古代文学等。由此可以看出,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与借鉴的内容,且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之下,学生的学习眼界能够得到一定的开阔,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些思想道德浅层的学习。如在学习类似于古诗词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之时,有很多古诗词渗透着古人精忠报国、热爱家乡以及关爱人民的思想道德情感,而从古人的视角,他们能够具备这些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他们所处的年代存在一定关系。如何体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就要跳脱出自私自利的思想,学会一切为人民、为国家思考,且以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做出贡献为目标,不断优化与提升自我的学习道德品质,这是德育教学的体现。
  1.2培养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有效地对小学阶段的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世界各国的经贸交往日益密切的今天,民族意识将日益增强。在未来的教育工作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爱国主义的意义,让他们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对祖国的整体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在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自己的长期发展做一个理性的计划,把自己的发展和祖国的发展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2.1从学生情感方面,注重德育之中的仪式教育
  当小学生有了一定的规范意识之后,仍需重视个人思想情感的构建,且懂得丰富自我的思想文化情感,才能成为一个德智体健全的人。如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小学生思想情感素养的形成,实现对有效知识的内化,促使学生提高认同感,加强对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因为在当前的社会时代里,每位学生都是国家发展与建设的新鲜血液与力量,如若学生缺乏良好的国家自豪感、归属感以及使命感,将对国家的发展与建设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小学德育教学中,依然需要重视学生情感方面的引导,且重视仪式性的教育,采用真实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国家自豪感、归属感以及契约精神。同时,也要重视仪式教育之中的礼仪规范教学,使得学生从小养成知书达理的行为品质,这对其日后的学习与生活,也会带去有意义的影响作用。
  2.2注重实践体验,提高学生道德实践能力
  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实践体验,可以使学生的德育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和相关视频进行爱国教育,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环保教育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通过这些具体的行为或活动,使小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及对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的认可。以上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更加全方位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出真知,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科学运用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的德育素养。
  2.3将中华优秀文化引入多门课程,以充实课堂的形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样的表达方式,并可与多种课程相融合,这就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每一门课程之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文化。比如,在体育课上,为了使学生坚持到底,就可以通过解释“草船借箭”这一成语来达到拓展学习的目的。并与“夸父逐日”活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进行训练。让小学生在听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深化他们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并针对这个故事表达出他们的看法,在真正的意义上强化他们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
  2.4基于传统文化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是小学德育教育的必备内容,小学德育教师需要教育学生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份子,不仅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服从集体,还要自觉约束个人行为,积极为集体争光,不为集体荣誉抹黑。在德育教学中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还能令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性格,避免学生心理出现问题。小学德育教师应该循序渐进为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首先,教师利用传统文化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德育活动。教师设计小组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令学生在为小组争光的过程中融入集体,在小组获得荣誉的时刻感受到个人与集体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从而对集体主体有基本的认识。例如,教师应用传统工艺文化,组织学生开展制作版画的活动。为了降低活动难度,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大的橡皮代替模板,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图案、抠图和配置颜料,最后选出图案最精致、配色最好看的小组作品。学生在此过程受到集体主义教育的熏陶,形成在集体中团结互助的意识。其次,学校利用传统活动组织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德育活动。例如,学校利用中秋节、国庆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班级合唱比赛,要求各班级以节日精神为主题选定歌曲并组织合唱活动,在各班级合唱比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本班级的归属感,令学生形成热爱集体、关心集体、融入集体的意识,从而帮助教师更轻松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
  结语
  总之,对于小学德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本文首先明确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德育不仅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还能丰富德育内容,凸显德育重点,提高德育质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可以于个人道路上不断前进,改善个人的行为修养和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王冬美.小学语文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浅析[J].学苑教育,2021(29):35-36.
  [2]黄铭娴.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实践研究[J].华人时刊(校长),2021(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