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历史专题教学策略

【作者】 郑淑荣

【机构】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落实,初中阶段的教师应对自身教学理念进行不断创新改革,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大概念”教学理论提供给许多教师教学思路,在“大概念”教学理念下,教师在教学中既能体现历史学科的本质,反映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还能够整理一个单元或者一个阶段的历史知识,并且给予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研究单元历史问题的具体思路。
  【关键词】 大概念;初中历史;专题教学;策略探析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教师在授课时要合理使用大概念来打造历史学习的框架,通过大概念创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历史课程时,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提倡自主研究学习内容等教学方法,打造出历史的学习框架丰富教学形式。此外,教师应注重通过“大概念”将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将重点知识和零碎知识提炼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将历史知识全面吸收掌握。
  一、聚焦教材单元主题关联,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教师将“大概念”教学理念运用到历史教学中,可以以单元为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每节课中概括提炼出一个单元的“大概念”,让学生对每单元细节内容自行概括总结。教师将每个单元知识串联起来后,能够避免碎片化知识的出现,因此教师在单元大概念的教学理念下,要凝练出各个课时的精华内容,按照层级划入单元“大概念”的知识体系中,还可以指导学生制作每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以此表现出每个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本单元内容划分成两个层级,一个层级为在列强侵略的危机时刻中,中国各个阶级做出的改变与探索,另一个层级为列强不断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剧。教师可以将这两个层级概括成为“在希望中破碎”,这个主题为本单元大主题,教师在明确了本单元主题大概念后,以大主题为根本横向引申出两个小主题,即上文所述的两个层级,学生通过单元主题框架能够清晰地了解本单元所学内容,通过对教材内容钻研探索,能够将单元框架不断进行完善,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再以大概念进行主要内容讲解,学生能熟练掌握本单元学习知识点,梳理出各个小主题的知识联系。
  二、找出单元核心问题,加强学生对单元知识理解
  “大概念”教学首要问题就是寻找“单元核心问题”。单元核心问题是基于“大概念”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本节课内容而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从每单元每小节标题入手寻找概括性的词语,来了解单元核心问题。
  以上文《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例,本单元“大概念”可以提炼为“救亡图存”。基于这个概念寻找到本单元核心问题:“近代中国面临了怎样的危机?各个阶级、阶层为了化解危机展开了什么行动?分别都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又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课时,教师将本单元内容概括为四个小主题,分别为:“秦王朝统一中国、大汉建立、丝绸之路以及起义与抗争”。这四个主题对应着以下核心问题:“秦王朝是如何统一并稳固政权的?西汉是如何建立的?汉武帝为了稳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方法?丝绸之路是怎样开辟的?秦朝末年农民为何起义?以及汉武帝为何北击匈奴?”通过展示可以看出核心问题是围绕“大概念”提出的,问题中包含着各个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推进单元知识体系的形成,贯穿于“大概念”教学,学生通过寻找核心问题对于本单元“大概念”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历史学习思路
  “大概念”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法,以学生综合性学习思维为主导,然而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惯性思维”,可能会影响到在“大概念”教学中的思维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在梳理单元框架时,要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以及技能后再通过“大概念”教学对知识进行学习。这一点需要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传授学习知识方法。
  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预习。通过制作预习清单让学生注重该预习哪些知识内容,然后在预习清单中布置一些类似于完形填空的课后作业,检验学生预习的成果。学生在填空时,要对没做出来或记忆不准确的知识点做出标记,在第二天的课程中加强听讲,提升学习效率。学生在完成“大概念”教学后,可以制作学习思维导图来回忆本节课学习难点,巩固学习成果。学生经过几次“大概念”教学后,会对教学方法产生不一样的体会,并且知识概括能力有着显著进步,从而真正意义上成为了课堂中的主体。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通过“大概念”教学法不仅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效率,增强对历史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而且对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养成和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生在长期“大概念”教学中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提升对于学习的兴趣。
  四、以时间为轴创设“大概念”教学,梳理所学历史知识
  学生在“大概念”教学下学习时,要透过历史知识点了解历史背后发展的规律,可以选取一个长时间段的历史周期研究其历史规律,将长时间段的历史概括为一个“大概念”,从中探寻这一时间段历史的共同特征。
  比如,在复习七年级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可以将整本教材的内容提炼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大概念包括了从先秦到清朝的长时段历史,贯穿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周期,具有跨越长时间的特点。教师可以仍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为顶层概念,这一时间段发生的影响朝代变迁的重大影响为次级概念,如:“中央集权的强化、经济重心南移、中华文化发展”等。再下一级的概念为造成此种影响的史实,如与次级概念“经济重心南移”相联系的事件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初步开发;中唐时期到五代十国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最后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彻底完成南移。又如,教师将中国从古至今的科技发明整理成“大概念”教学。本节课大概念确定为“科技创新”,这一概念涵盖了中国古代科技曾在世界中遥遥领先,但是在明清时期,因科举制的僵化、闭关锁国等原因造成了科技落后。教师再通过“创新”二字引出新中国成立后给科技带来了二次创新,从而帮助学生梳理中国历史上科技发展的情况。历史学科的“大概念”具有概括性和跨越时段长的特征,教师通过对某一时间段发生的历史为基础,帮助学生概括出符合其特征的认识和结论,这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以及创新教学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将“大概念”运用于教学中能够满足培育学生历史的核心素养需要,教师应合理设计“大概念”的教学方法,将长时段、大单元、大历史与“大概念”教学法结合,挖掘历史教学的细节,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叶鸿芳.“大概念”统领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分析[J].新教师,2023(12):67-69.
  [2]张小霞.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历史主题式教学策略[J].名师在线,2022(11):20-22.
  [3]赵星辰.“双新”背景下初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探究[J].学苑教育,2023(10):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