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 廖秋琴

【机构】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是每个小学生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技能。如果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强,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能尽可能地知道小学生的诉求,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传统的教学则是认为,表达能力是语文课才要学习的内容,数学的课程不需要这些,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小学生数学表达的能力同等重要,也要求学生要对数学思考的清楚,表达地明白。
  【关键词】 小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年龄不大,正是处在培养表达能力的阶段,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现,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小就开始表达能力的培养,为以后更高的学习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俗话说“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发展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质疑,再引起知识的迁移,问题的解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质疑和惊奇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围绕知识关键设置疑难,促使学生对疑难.问题产生探讨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知识迁移,使疑难得以解决。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时,我贴出来三幅空图,学生感到奇怪:这三幅图能讲什么呢?兴趣随之而来,想听听老师如何讲解。我边设疑,学生边回答。”每幅图里有几个人?”“没有,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求三幅图里共有几个人,用什么方法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学生觉得这三幅图大有文章,他们继续保持浓厚的兴趣,当学生答出0+0+0和0X3两种算法时,我继续设疑: 0+0+0和0×3的结果是否相等?紧接着,通过0×5,0×9等的练习,让学生自编零乘任何数得0的题目,并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请想一想, 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式子有多少个?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么多个和0相乘得0的式子表示出来?问题的提出,再次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思考。果然学生通过思维与讨论,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这样一步一步设疑、激趣、再释疑,使学生对“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对问题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从而使知识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从正面引导,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也要把握住学生提出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多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数学术语的记忆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如果教师只是将概念、法则、定义等直接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去背,这些呆板的记忆,在一定的时间内会记忆模糊或产生遗忘,从而引起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中有失偏颇。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亲历知识的来龙去脉,去获取知识。因为学生主动构建的知识,不仅记忆深刻,而且运用起来会得心应手。
  三、多加强训练,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长期自觉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创造说的条件,需要学生说的教师绝不代替;多给学生留下交流的空间,需要学生探讨的教师绝不灌输;多给学生发表观点的机会,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包办。此外,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偶尔出现的数学语言的瑕疵,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运用几种常见的语言训练方法,对学生加强训练。
  四、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讨论,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丰富的知识经验是创造力的源泉。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问题解决都会涉及到大量该领域的专门知识,离开了这些知识基础,问题解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创造力也就成了无源之水。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内在创造潜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除法”一课时,通过精心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主动地发现其中的规律。先要求每个学生拿出9块糖放在盘子里,每盘放的个数一样多,有几种放法,可以放几盘?当学生操作完之后,从中选择五种: (1) 每盘放3块,9÷3=3 (盘); (2) 每盘放9块,9÷9=1 (盘); (3) 每盘放2块,9÷2=4 (盘)多1 (块); (4) 每盘放4块, 9÷4=2 (盘)多1 (块); (5)每盘放5块,9÷5=1 (盘)多4 (块)。接下来引导学生观察.上面五个除法式子,并提问:可分成几种情况,学生便很快地观察到: 一类正好分完,另一类分完后还有剩余的。于是老师再画龙点睛地指出,正好分完的除法的除法算式,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了,分了以后还剩余的算式,我们就把它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且告诉学生余下的数叫做“余数”在横式里余数的表示方法: 9÷4=2 (盘).....1 (个)。这种运用己有知识经验,通过思考、迁移而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也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
  五、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
  新课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让学生在学习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进行动手操作。而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它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语言,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六、在小结中锻炼数学语言。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结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清晰地回忆出本课的要点。小学生虽然表达能力有限,但只需正确引导,学生便能正确地概括。如在学习了分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课堂小结时,我问学生“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到了什么哪些知识啊?”学生在回忆整理之后,纷纷举手发言,而且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和一些后进生也很积极。有些学生话虽简洁,却抓住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经常进行有目的的课堂小结,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达到智能并进,全面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