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策略

【作者】 谭茜月

【机构】 湖北省房县实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现代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从目标、内容、质量等方面,相较于小学都呈现出阶梯式的上升变化。这些变化对初中生学习道德与法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学科素养及政治认同,是所有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关键问题。因此,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从教学实际着手,将核心素养培养纳入到教学工作中,以构建高效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方式,改善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此,文章中基于核心素养培育,对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一、导入趣味,利用直观情境激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爱因斯坦和杨振宁等伟大的人物,为我们阐释了兴趣的价值和作用,这足以见得兴趣对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学习领域同样如此,如果学生能够对未知事物保持探索和学习的兴趣,那么他们自然能够达成既定的目标,取得超越预期的学习成果。基于这一论点,教师可以将激活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通过创设直观化的情境,在课堂中导入趣味,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共同作用下,激发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活跃度。在创设直观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智能教室等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历史典故、新闻片段、趣味故事等资源,通过直观化的形式,增强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在感官的刺激和情境的引领下,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例如,在“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片段作为创设直观情境的素材,寻找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资源,让学生从具体的言语和行为中了解“社会规则”的概念和实际价值,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采取理论实践融合教学模式
  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涵盖的公民基本权利、人际关系交往以及个人品德建设相关知识内容都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存在紧密联系,是初中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落实的。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切入点,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同时这也是弥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践教学空缺的主要途径。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结合自身和所带班级学生情况合理规划课堂教学时间安排,均衡实践和理论教学时间分配,联系实际生活科学的设计实践性知识学习活动,促使初中生将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实践应用,逐步提升个人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处理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积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实践应用的经验,达到实践性学习加深学生知识掌握深度,密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目的。例如,在进行《我与集体共成长》教学中,这一课知识学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得以客观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集体生活中,为建设班集体贡献属于他们的精神力量。而教师则可以围绕以上的知识学习核心要素进行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设计“班干轮值”模式,要求每一周进行一次班干的自动轮值,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干参与到班集体建设活动中,为建设更好的班集体出谋划策。这样学生能在班干轮值中逐步培养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并在和其他班干交流合中强化个人的团队意识,学会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合作,推动本班基础建设工作的开展。而教师也透过实践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加深学生对于“我与集体共成长”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使其掌握具体实践的有效路径方法,实现实践教学活动建设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
  三、融合信息技术延伸拓展资源
  为满足初中生构建综合全面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体系要求,单单依靠课本教材提供的学习素材内容显然是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甚至还会局限学生个人知识视野,影响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涵养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可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开展的主题,合理筛选一些课外教学资源,诸如视频、文章以及音频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教学资源,作为学生知识学习的补充性学习资源引进应用,使学生透过这些课外学习素材,尝试从不同角度认识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核心要点,并通过多样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丰富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更加专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借此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效能,满足所有层次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体系构建诉求,最终达到带动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构建目的。例如,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中,教师可在教学导入环节进行视频播放,展示“小区的小王装修扰民,邻居在业主群公然开骂”“山区学生小美由于是女生,家中便不让其上学,留其在家中务农以供弟弟读书”等等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要求学生联系课本教材知识,客观分析以上情境分别侵犯了小王、小美的哪种公民权利?然后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人格尊严权、受教育权等相关法律条文,辅助学生分析以上情境中不同人物遭受侵犯的权利。这样学生就在课外教学资源以及特定情境分析下,加深理解了人格尊严权以及受教育权的基本知识概念,懂得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并从侧面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
  四、师生互动创新提升学生地位
  合理的师生互动能够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知识学习的主体意识,帮助教师回归教学引导者角色,是优化初中道德与法治传统教学中学生知识学习主体地位的重要途径。对此,教师可以灵活运课堂之上的师生互动,导出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关键要点,促使学生围绕知识自主学习、开展合作、探究思考相关的问题,并积极、主动提出自身的疑惑困扰,适当的时候可寻求教师的指导,走出个人思维认知的局限,以此发挥师生互动的最大提升效能。例如,在进行《延续文化血脉》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探究性问题:“同学们,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有什么重要意义?”然后要求学生联系课本教材并结合个人的见解论述他们的看法,这样学生受到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便会围绕“民族文化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课本教材的研读,寻找《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中相关的知识概念,深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传承五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明白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传承的“根”,是凝聚中华人民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学生们在找到他们想要的答案之后,便会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学生会说:“民族文化自信心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不惧时代发展困难,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也是我们青少年需要传承的。”有的学生会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发展文化自信心是充分肯定自身文化价值的必然选择,也是强化自身民族文化生命活力的力量源泉,关乎着一个民族的兴衰,所以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是每一个青少年的责任。”这样教师就能够在师生互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成为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主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高效课堂。
  总之,高效课堂是新课改下诞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教师良性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高效课堂的要求,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观念上认可高效课堂的现实意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教育教学素养、文化知识素养,以及语言能力、组织设计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不懈,一丝不苟地做好备课、上课、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坚持教改等工作。实现高效课堂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时间的洗礼,经过课堂实践的锤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