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作者】 谢春进

【机构】 四川省攀枝花市花城外国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从小抓起,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对数学课堂教学作积极的探索,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 创新教育;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意识地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新新方法和解决新问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单元概况,确定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基础教育阶段,主要需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通过实验操作与观察,对概念、数据等进行分析预测,综合培养逻辑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传统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是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而来,内容宽泛、要求不够全面。新时期教育背景下,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就要实现教学目标制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学校课程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进度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体现灵活性和合理性,明确教学目标则是首要要求。
  二、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创造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拿出一根萝卜,用刀切一刀,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动手摸一摸切出的面。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这叫做“面”。然后我将切出的萝卜平面朝下,再垂直切一刀,取出其中的一块,出示给学生看。这块萝卜有几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什么呢?(棱)我继续切,把萝卜一面平摆在桌面上,再垂直切一刀,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有几个面,有几条棱。接下来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小棒、橡皮泥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在实际的观察、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这12条棱可以分成三组,每一组的长度都相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它们长度怎样,使学生明确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从中体会出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是由它的长宽高来决定的。再这一环节中,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应该让学生把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根据不同的摆放情况,分别让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让学生实际操作
  小学数学教学虽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但它有广泛的生活应用,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同样担负艰巨的任务,不仅是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同时对培养学生实际生活能力,有利于对知识掌握巩固是不可分的。教学中,拓宽教材知识的适应性、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感受知识奥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除了要求学生知道图形的面积计算之外,还有着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人在教学这个内容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引导学生观察地形是属于哪种图形,怎样去测量,怎样计算面积,对复杂形体是怎样分割成几种图形。学生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不同,采用分割的办法形形色色,思维活跃起来,此时教师抓住机遇,诱导学生对复杂形体的图形优化分割的思维动机和兴趣,极力体现创新意识。
  四、探究数学规律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规律往往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的,并通过科学实验加以验证。如果我们的学生能经历同样的实践活动,或许也能发现并提出大胆猜测和假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加以验证。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又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后,可让学生用橡皮泥或萝卜动手制作,然后我提问:“要是将一个正方体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留给学生动手实践,寻求答案,学生截法各有不同,结果也自然各不一样,有剩10个角的也有剩9个角的,还有剩8个角的,还有剩7个角的。再让学生从所有不同的截法中发现规律:截面不过顶点,剩10个角;截面经过1个顶点剩9个角,截面经过2个顶点剩8个角,截面经过3个顶点剩7个角。经常进行一些操作训练,就会增强学生手脑协调性,产生奇思妙想。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在题目设计制作材料、活动方面有意留一点“空白”。多为学生提供创新“资源”,让学生因地制宜地去进行探究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引导独立探索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性的人才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同学和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倡小组研究式学习,但是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仅仅是靠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再创新也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打开思路,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可以尽可能的放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多给学生提一些为什么。在人的内心里,都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能去发现有趣的、有用的、甚至是神奇的事情。而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他们更希望自己是这个探索者。而这个独立探索的过程,会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从而就会有更多的想法,这对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有帮助的。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一般都是由前人发现问题——猜想——验证得到的真理。在数学的学习中,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是不会真正学会数学的深奥知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一味地给学生答案和定义、公理,让学生死记硬背。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真理的得来或是通过实例验证是否正确,增强学生对问题的探索心理。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果,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对每堂课精心设计,努力进行课堂结构的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创新”。这样孩子的创新灵感才能不断延续。
  参考文献:
  [1]兰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J].教育教学,2021.(22).
  [2]凌阳.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探析[J].小学教学研究,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