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
【作者】 郭丁绮
【机构】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第二十八幼儿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幼小衔接”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词”,很多幼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关注这个热门话题。为此,我们要从幼儿的成长特点入手,充分考虑到幼儿的适应能力问题,通过能力培养引导他们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环境之中。良好的幼小衔接工作能让“家长安心”“幼儿开心”“小学教师放心”。本文就此进行简要阐述,以期为大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
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重要阶段,需要幼儿园、家长和小学三方的共同努力,一起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1、社会适应性年级差异特点及原因分析
1.1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性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和家园合作等方面。从教育目标来看,幼儿园注重幼儿身心发展,注重游戏和活动,而小学的教育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从学习环境来看,幼儿园注重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而小学则更加注重教室的整洁、规范和秩序。从教学内容上看,幼儿园的教学多以主题形式呈现,注重综合性,小学则是以学科形式呈现,注重系统性。从师生关系来看,幼儿老师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生活照顾,而小学的师生关系相对较为松散,老师更注重学生的学科学习和表现。
1.2幼儿自身的发展性因素
幼儿在幼儿园阶段,身体动作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掌握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动作,以及一些精细动作,如搭积木、涂鸦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认知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开始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提问更多,学习能力更强。同时,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逐渐适应与同伴相处,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经验,也愿意帮助别人。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情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喜欢的事物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兴趣。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1调整孩子们的作息时间
首先,为孩子们制定规律性的作息计划。一般来说,幼儿每天需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建议让孩子们在晚上9点左右上床睡觉,早上6点左右起床,中午安排1小时午休时间,这样可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除去睡眠外,还要合理安排幼儿吃饭、上学、放学、课余休息时间。此外,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按时吃饭,不得暴饮暴食,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品。
2.2营造良好的幼小衔接氛围
幼儿教师应与幼儿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等。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幼儿教师应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协商,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幼儿园可以开展一些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如:参观小学、与小学生交流、幼小衔接家长会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减少他们对小学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2.3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幼儿教师与家长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判断和决策。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如何处理问题和困难,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引导孩子们养成按时作息、不熬夜、不贪睡的好习惯。我们要鼓励孩子们自我管理,让他们学会自己安排时间、规划任务、管理情绪等。可以通过制定日程表、任务清单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另外,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参加一些社区或者学校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协商,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3、幼小衔接常见方法分析
3.1注重游戏活动搭建,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步入小学后,孩子们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变,小学生要面对学习的任务和各种社团相关的工作。考虑到这种情况,幼儿教师要从孩子个人喜好入手,选择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比如:从图片(树木或卡通人物等)中寻找(隐藏的数字);合作运输乒乓球(用球拍拖着球折返跑)接力赛,比拼一下哪个组运输总数最多;数字大转盘游戏(分组后,由各组员旋转转盘,由专人记录指针对应的数字,并对相关数字分类,比如:相同的数字有几个,十位数有几个等等)。
3.2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规则意识
相比小学生,幼儿的日常活动更加“自由散漫”。幼儿缺乏规则意识,这也是他们无法快速融入小学生活的重要原因。幼儿教师要把握好日常生活这一教育时机,提升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日常入手,关注他们的行为规则,让他们按照各种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区域自选活动,同时设定相应的规则,将规则意识渗透到教育体系当中,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价值。比如:学习时严禁进入寝室或公共游戏区域;最后,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比如:通过讲故事告诉大家必须遵守某种规则,否则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教师要和家长联手,告诉孩子哪些行为值得表扬,哪些行为又是严格禁止的,这些都能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的变化,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产生疲劳感,甚至恐惧情绪。如果做到未雨绸缪,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增加相应的训练内容,那么有效的幼小衔接就能起到“无缝连接”的作用。同时,这种有益的尝试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幼儿教育,这样就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关键词】 幼小衔接;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培养方法
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和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重要阶段,需要幼儿园、家长和小学三方的共同努力,一起做好衔接工作,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1、社会适应性年级差异特点及原因分析
1.1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性
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和家园合作等方面。从教育目标来看,幼儿园注重幼儿身心发展,注重游戏和活动,而小学的教育目标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从学习环境来看,幼儿园注重营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而小学则更加注重教室的整洁、规范和秩序。从教学内容上看,幼儿园的教学多以主题形式呈现,注重综合性,小学则是以学科形式呈现,注重系统性。从师生关系来看,幼儿老师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生活照顾,而小学的师生关系相对较为松散,老师更注重学生的学科学习和表现。
1.2幼儿自身的发展性因素
幼儿在幼儿园阶段,身体动作会得到迅速发展,逐渐掌握走、跑、跳、攀爬等基本动作,以及一些精细动作,如搭积木、涂鸦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认知能力会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开始对周围事物产生好奇心,提问更多,学习能力更强。同时,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幼儿逐渐适应与同伴相处,开始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子,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和经验,也愿意帮助别人。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情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他们开始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喜欢的事物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兴趣。
2、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1调整孩子们的作息时间
首先,为孩子们制定规律性的作息计划。一般来说,幼儿每天需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建议让孩子们在晚上9点左右上床睡觉,早上6点左右起床,中午安排1小时午休时间,这样可以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除去睡眠外,还要合理安排幼儿吃饭、上学、放学、课余休息时间。此外,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按时吃饭,不得暴饮暴食,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垃圾食品。
2.2营造良好的幼小衔接氛围
幼儿教师应与幼儿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和需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和活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如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等。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幼儿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方式。幼儿教师应鼓励幼儿与同伴交往,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可以通过集体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让幼儿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协商,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幼儿园可以开展一些幼小衔接主题活动,如:参观小学、与小学生交流、幼小衔接家长会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减少他们对小学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让他们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学习生活。
2.3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幼儿教师与家长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判断和决策。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如何处理问题和困难,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要引导孩子们养成按时作息、不熬夜、不贪睡的好习惯。我们要鼓励孩子们自我管理,让他们学会自己安排时间、规划任务、管理情绪等。可以通过制定日程表、任务清单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另外,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参加一些社区或者学校的集体活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协商,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3、幼小衔接常见方法分析
3.1注重游戏活动搭建,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
步入小学后,孩子们的“身份”也发生了巨变,小学生要面对学习的任务和各种社团相关的工作。考虑到这种情况,幼儿教师要从孩子个人喜好入手,选择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比如:从图片(树木或卡通人物等)中寻找(隐藏的数字);合作运输乒乓球(用球拍拖着球折返跑)接力赛,比拼一下哪个组运输总数最多;数字大转盘游戏(分组后,由各组员旋转转盘,由专人记录指针对应的数字,并对相关数字分类,比如:相同的数字有几个,十位数有几个等等)。
3.2从日常生活入手,培养规则意识
相比小学生,幼儿的日常活动更加“自由散漫”。幼儿缺乏规则意识,这也是他们无法快速融入小学生活的重要原因。幼儿教师要把握好日常生活这一教育时机,提升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能力。一方面,我们可以从日常入手,关注他们的行为规则,让他们按照各种行为规范要求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区域自选活动,同时设定相应的规则,将规则意识渗透到教育体系当中,让他们感受到规则的价值。比如:学习时严禁进入寝室或公共游戏区域;最后,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规则意识,比如:通过讲故事告诉大家必须遵守某种规则,否则要承担相应的后果。教师要和家长联手,告诉孩子哪些行为值得表扬,哪些行为又是严格禁止的,这些都能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的变化,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产生疲劳感,甚至恐惧情绪。如果做到未雨绸缪,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增加相应的训练内容,那么有效的幼小衔接就能起到“无缝连接”的作用。同时,这种有益的尝试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不一样的幼儿教育,这样就能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