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作者】 孟涵丹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荆河街道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随着教育改革,传统生硬枯燥的教学模式逐渐退出舞台,教师需要根据时代特征、学生特点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逻辑、理解辨析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对于抽象的数学课程接受程度有限。所以,教师将生活情境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把数学具体化、通俗化,生动化,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一、课程导入环节应用策略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处处,可见可触摸。只是作为小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如何将其导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是教师设计课程的出发点。这就需要用到生活情境法,这种方法可以拉进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或事物中快速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实物,请同学们辨认。学生都能认出这是“钱”。然后教师在结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解释,钱就是人民币,它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大家外出旅游、逛超市必须携带的物品,它可以用来购买好吃的零食、心爱的玩具。用准备的不同面值的钱,继续讲解可以根据钱币颜色或者大小区分人民币的面值。同时进行知识的扩展,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为单位换算或者应用题的解答打好基础。
二、教学讲解环节应用策略
数学难就难在讲解环节,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这是一个难题。教师在讲解环节中,可以创建生活情境,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对数学不再不抗拒,而是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买东西的场景引入。教师设定一个场景:小红跟着妈妈去市场买食材,买了猪肉、黄瓜、西红柿、鸡蛋、葱,分别花了33元、8.5元、4.3元、10元、1.5元,共计48.3元。然后让学生们对比33、10和8.5、4.3、、1.5的区别,讲解整数、小数、小数点的概念,知道“.”是小数点,小数点左右分别为整数和小数。
三、以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策略
数学是对生活中种种现象、规律的抽象概括,最后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应用到生活中的。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将生活总结提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小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接触的生活场景也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但是受限于逻辑思维、情感等因素,尚不能将其与数学相结合,进而解决问题,所以生活情境法引入到问题解决中来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例如,在讲解“数的加减乘除”时,单纯的数字让小学生有些措手不及,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拉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华的妈妈给了他4张10元的钱,需要他买四种物品,第一种8元,问他还剩几元;第二种12元,问他还需几元;第三种5元,问他可以买几个;第四种2元,问他可以买几个。在每个问题是,引导他讲加减乘除融入进去,从而是他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同时,也能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
四、以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与学生互动
数学语言专业而晦涩难懂,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放弃,这就需要教师化专业为通俗,化晦涩为趣味,与学生一起互动。在设计生活情境时,务必考虑语言是否能为学生所接受。比如,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沟通时,可以加入小动物或者小零食等元素,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时,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方位词有些陌生,但如果教师在标注四个方位时,分别在四个方位上画上狮子、老虎、小狗、兔子等动物,然后向学生提问,“狮子在哪个方位上?”“老虎在哪个方位上?”等等,学生会快速回答出来,并牢记掌握了四个方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抢着回答问题,这就是用他们的语言教他们取得的效果。
五、借助生活游戏方式开展生活情境教学
小学生年纪小、性情不稳定,注意力差,好奇心强,好动性强,恰好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中导入游戏,一方面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开放性平台,学生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彼此学习借鉴,实现快乐而搞笑的教学。例如,在学习1-100的数字时,教师可以借助“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在节奏中掌握数字;在讲解人民币换算单位时,可以开展“交易小市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人民币的换算;在讲解“分类”时,可以开展“回家”游戏,让学生对同一类的物品进行归类,从而学会分类的方法,掌握分类的意义;等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进生活情境法,对推进新课改有着重要意义。新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改进,是将更好的、更新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去,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生动阐释。生活情境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枯燥的课堂,为学生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习知识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课程导入环节应用策略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处处,可见可触摸。只是作为小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生活中的数学,如何将其导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来,是教师设计课程的出发点。这就需要用到生活情境法,这种方法可以拉进知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或事物中快速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讲解“人民币的认识”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实物,请同学们辨认。学生都能认出这是“钱”。然后教师在结合一年级孩子的特点解释,钱就是人民币,它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大家外出旅游、逛超市必须携带的物品,它可以用来购买好吃的零食、心爱的玩具。用准备的不同面值的钱,继续讲解可以根据钱币颜色或者大小区分人民币的面值。同时进行知识的扩展,引出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为单位换算或者应用题的解答打好基础。
二、教学讲解环节应用策略
数学难就难在讲解环节,如何将抽象的知识让学生牢固掌握,这是一个难题。教师在讲解环节中,可以创建生活情境,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主动与现实生活联系,对数学不再不抗拒,而是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讲解“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将生活中买东西的场景引入。教师设定一个场景:小红跟着妈妈去市场买食材,买了猪肉、黄瓜、西红柿、鸡蛋、葱,分别花了33元、8.5元、4.3元、10元、1.5元,共计48.3元。然后让学生们对比33、10和8.5、4.3、、1.5的区别,讲解整数、小数、小数点的概念,知道“.”是小数点,小数点左右分别为整数和小数。
三、以生活情境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策略
数学是对生活中种种现象、规律的抽象概括,最后形成的理论,反过来又应用到生活中的。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将生活总结提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小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接触的生活场景也在头脑中形成了印象,但是受限于逻辑思维、情感等因素,尚不能将其与数学相结合,进而解决问题,所以生活情境法引入到问题解决中来也是教学目标之一。例如,在讲解“数的加减乘除”时,单纯的数字让小学生有些措手不及,需要教师创设一个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拉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距离,便于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小华的妈妈给了他4张10元的钱,需要他买四种物品,第一种8元,问他还剩几元;第二种12元,问他还需几元;第三种5元,问他可以买几个;第四种2元,问他可以买几个。在每个问题是,引导他讲加减乘除融入进去,从而是他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同时,也能运用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
四、以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与学生互动
数学语言专业而晦涩难懂,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久而久之,会让学生对数学失去兴趣,甚至放弃,这就需要教师化专业为通俗,化晦涩为趣味,与学生一起互动。在设计生活情境时,务必考虑语言是否能为学生所接受。比如,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沟通时,可以加入小动物或者小零食等元素,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时,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方位词有些陌生,但如果教师在标注四个方位时,分别在四个方位上画上狮子、老虎、小狗、兔子等动物,然后向学生提问,“狮子在哪个方位上?”“老虎在哪个方位上?”等等,学生会快速回答出来,并牢记掌握了四个方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抢着回答问题,这就是用他们的语言教他们取得的效果。
五、借助生活游戏方式开展生活情境教学
小学生年纪小、性情不稳定,注意力差,好奇心强,好动性强,恰好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中导入游戏,一方面可以活跃学习气氛,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开放性平台,学生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天性,彼此学习借鉴,实现快乐而搞笑的教学。例如,在学习1-100的数字时,教师可以借助“击鼓传花”的游戏,让学生在节奏中掌握数字;在讲解人民币换算单位时,可以开展“交易小市场”,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人民币的换算;在讲解“分类”时,可以开展“回家”游戏,让学生对同一类的物品进行归类,从而学会分类的方法,掌握分类的意义;等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进生活情境法,对推进新课改有着重要意义。新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改进,是将更好的、更新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去,是对“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生动阐释。生活情境的运用,有利于打破枯燥的课堂,为学生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践行“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学习知识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运用知识,最终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