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双减”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的探究

【作者】 黄春祥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和风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更加倡导学生五育协同发展,要求在提升学生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劳动教育。这样,在“双减”背景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更要注重“减负增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本文理论联系实际,结合鲜明的案例,就“双减”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融合进行了分析和探究,力求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减负增效,推动教育改革创新。

关键词:双减;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融合

现阶段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要求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双减”政策的推行鼓励加强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发展。当前实践证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融合劳动教育的最佳途径。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培养其全面发展的素养,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对此,小学教师要能立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课程,拓展和活跃自身的教学思维,结合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经验,切实挖掘好综合实践活动当中的劳动教育资源。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课程属性、课程资源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并且共同指向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具有扎实的融合实施基础[2]。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之下,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基础。

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融合劳动教育也符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行知论”,更加有利于帮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看似机械枯燥,但当其和综合实践活动相互融合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一边学习劳动知识,一边进行劳动实践的方式,切实做到“教学做合一”。同时劳动教育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亲身经历是比理论知识教学能够带来更加深刻的体验,所以只有引导学生走进实践,切实的体验劳动,感受劳动带来的力量,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尊重劳动,发自内心的感到“劳动最光荣”,因此进行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此外,劳动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劳动教育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也能够成为劳动教育的延伸,达到相辅相成的教学作用。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性问题

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教学活动当中,劳动教育的教学模式生硬和教学内容枯燥,是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现实性问题。一方面劳动教育课程往往不受重视,课堂教学趋于形式化,不重视对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生成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知识内容往往生硬死板,学生缺乏实践机会,难以将劳动教育当中所学到的知识落于实践,这也导致劳动教育通常脱离生活实际,反而与素质教育的理念相左,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一,教学模式生硬主要是由于小学阶段的教师普遍对于劳动教育课程表现较为消极,认为其不既不属于考试科目,也不纳入到综合考察中,因此便选择简单的教学模式,也就是生硬的知识传输。

第二,教育知识枯燥主要是由于小学教师对于劳动教育的认知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往往容易出现将教学课程当中的知识内容生搬硬套的情况,甚至会让学生死记硬背劳动知识,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不注重让学生进行实践,导致劳动教育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策略

(一)促进劳动实验基地搭建,提供良好实践平台

要想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的融合,首先要搭建好相应的劳动教育实践场所,保证学生能够有地方进行劳动实践,也为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劳动教育提供相应的硬性设施和活动区域,更有利于打好劳动教育的基础。并且搭建相应的劳动实验基地,也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关注到自身的劳动知识和能力发展。

1.  每个班主任教师都可以设立相应的班级耕作角,并引领班级学生共同制定劳动值日机制和劳动保洁制度,将劳动观念灌输给学生,引导每一个学生通过劳动为班级贡献力量。同时,在实践过程当中,教师还要考虑到每个学生在劳动能力、身体素质、生活习惯、成长经历等多方面所展现出的差异化特征,设立相应的互帮互助协作制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切实体会到劳动教育的价值。

2.教师可以设立相应的“班级值日信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劳动过程以及对于他人劳动的观察,积极思考自己在值日过程当中可能会存在的问题或者劳动值日安排上所存在的问题,并将其写在纸条上投入信箱当中。

在校园内,学校也要助力劳动实践区域的建设,可以投入相应资金并且开拓相应的场地,设立除了校园基础设施之外的专门劳动教育区,让学生开展实践劳动的场所更加丰富和广阔。1.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好需要进行绿化区域,开展相应的花卉和蔬菜种植等多种劳动内容,让学生通过劳动来美化校园,并且指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来体会劳动的艰辛,从而产生相应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意识。在具体操作过程当中,学校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划分相应的劳动实践小队,让每个班级的学生分管不同的劳动区域,共同完成种植任务。2.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应的劳动实践评比或者竞赛活动,例如开拓相应的卫生劳动实践区域,并以班级为单位分配相应的卫生区域,综合评比卫生劳动实践区域内的卫生情况,颁发相应的“绿色班级”荣誉称号,引导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班级劳动过程当中,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对于学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教育资源,和校外的机构或者人员达成相应的合作,建立更加广阔的实验基地,打造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内容。例如,学校可以建设相应的花卉、水果、蔬菜、树木等不同的种植实验基地,还可以结合当地特色,设置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劳动项目。然后组织“劳动研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由学校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实验基地,引导学生对于实验基地的各类项目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接着传授学生相应的劳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切实动手进行劳动。

(二)创设具体实践情境,营造良好劳动教育氛围

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有很多的劳动教育资源,能够对学生开展多方面的劳动教育。小学教师应当把握好综合实践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资源,以此来创设教育情境,营造更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和主动的参与到劳动实践过程当中,更加深刻的感受实践中的劳动教育,改善以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以及劳动教学过程当中,以知识传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爱惜粮食”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进行实物展示,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和实际触摸玉米、红薯、黄豆、土豆、稻谷等,来认识粮食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通过猜谜语,来了解几种主要的粮食以及其丰富的用途。例如,“水里生来水里长,小时绿来老时黄,去掉外壳黄金甲,煮成白饭香喷喷(水稻)”、“奇怪奇怪真奇怪,头顶长出胡子来,拔掉胡子剥开看,露出牙齿一排排(玉米)”等等,让学生在有趣的猜谜语中了解粮食。

(三)将劳动和生活联系起来,合理安排劳动作业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任何知识最良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生活当中发挥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探索和发现,这样学生会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认知更加深刻,更容易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教师还需要联系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这样才能够进一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4]

1.设立家务劳动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积极的去参与家务劳动,在家庭生活当中体会到劳动带给自己和亲人的快乐。同时,还要指导好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当中渗透相应的劳动教育观念。例如,在五一劳动节的放假期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和布置“争做家务小能手”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成为家庭的“小主人”,进行整理衣柜、打扫房间、清理杂物、清洗衣物等劳动工作,通过劳动让家里环境变得更加整洁干净,使学生在劳动中增强动手能力,并体会到日常生活当中父母劳动的艰辛,增强家庭责任意识。

2.教师可以以学校所在区域为单位,开展“创建文明城市”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从不同的渠道整理相关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到自身所处生活区域内的环境问题、不文明现象、自然景色、生活景象等等,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劳动去改善问题。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不仅能够发现生活当中的美,也能够认识到美丽的景色是需要通过劳动来细心呵护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责任感。对此,教师还可以布置相应的劳动作业,例如“清理小广告”、“擦拭垃圾桶”、“捡拾路边的垃圾”等公益活动,让学生通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改善生活环境,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感受到劳动的价值。

(四)搭建劳动成果展示平台,重视开展多元评价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能够从综合实践活动当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下一次参与劳动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对此,可以通过搭建相应的劳动成果展示平台,利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当中产生快乐感受,并且在收获的氛围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1.  可以搭建相应的种植实验基地,并在丰收的时候开展“种植成品展示会”,或者组织学生进行以物换物形式的“种植成果交流会”,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充分的展示。并且在各类劳动成果展示活动当中,还要组织学生能够积极展示自己的劳动过程,例如“各类作物的生长记录图表”、“各类作物的种植工作报告”、“种植劳动实验过程图片”等等,以便进行相应的过程性评价,使即便没有获得良好收成的学生依然能够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作用。

2.在校园中可以让高年级的学生在进行过相应的实践活动之后,根据其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的获得,选拔出相应的劳动人才,组织其成立相应的“劳动互助小组”,带领高年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经验,让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展现。

综上所述,随着“双减”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理念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在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当中,学校要更加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化,做好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采用更加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劳动教育深入人心。同时,在未来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课程当中,小学教师也要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并完善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够实现整个劳动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良性发展,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师大出版社

[2]王思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劳动教育的整合[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4):123-124.

[3]陈永胜.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劳动教育有效整合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1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