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应用
【作者】 柏 荣 胡忠敏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第三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小学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本文将从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及特点、任务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并结合小学科学教学实例加以阐述。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小学科学;教学实施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及特点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通过设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和实践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目标明确。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具体的任务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要达到的标准,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二是学生主体。在任务驱动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主动探索、尝试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实践性强。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通过完成任务来检验学习效果,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四是合作与探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设计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任务。任务应明确、具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这一主题时,可以设计任务为“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一周内的生长情况”。
(二)分组与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分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探究与实践。在任务明确后,学生应开始进行实践活动。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来收集数据和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的任务中,学生需要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任务完成后,学生需要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他们可以通过制作报告、PPT演示、海报展示等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探究成果。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评价,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表达能力。
(五)评价与反馈。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既要看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以便他们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三、小学科学教学实例分析
以“探究水的三态变化”为例,来说明任务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设计任务。教师设计任务为“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二)分组与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组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小组成员需要相互合作,共同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三)探究与实践。学生开始进行实验操作。他们先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并记录水的液态到气态的变化过程;然后将水蒸气冷凝成水滴,观察并记录气态到液态的变化;最后将冰块放置在室温下融化,观察并记录固态到液态的变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他们可以通过制作实验报告、绘制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评价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五)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价应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分析的逻辑性等方面。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以便他们更好地改进实验方法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四、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实施注意
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设计的合理性。任务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具有可行性。同时任务目标应明确具体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任务驱动法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尝试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意识。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组合作是任务驱动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应关注小组内的互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在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时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五、结论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合理设计任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合作学习以及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2013年。
[2]李福枝,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与生活,2019年。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小学科学;教学实施
一、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及特点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通过设定明确的任务目标,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和实践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内容分解为具体的任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法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目标明确。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具体的任务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要达到的标准,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二是学生主体。在任务驱动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主动探索、尝试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实践性强。任务驱动法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通过完成任务来检验学习效果,使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
四是合作与探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往往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一)设计任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任务。任务应明确、具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教授“植物的生长”这一主题时,可以设计任务为“观察并记录植物在一周内的生长情况”。
(二)分组与合作。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小组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分组合作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探究与实践。在任务明确后,学生应开始进行实践活动。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来收集数据和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的任务中,学生需要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任务完成后,学生需要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他们可以通过制作报告、PPT演示、海报展示等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探究成果。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评价,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表达能力。
(五)评价与反馈。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价应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既要看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也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以便他们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三、小学科学教学实例分析
以“探究水的三态变化”为例,来说明任务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设计任务。教师设计任务为“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二)分组与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为每组提供实验器材和材料。小组成员需要相互合作,共同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三)探究与实践。学生开始进行实验操作。他们先将水加热至沸腾,观察并记录水的液态到气态的变化过程;然后将水蒸气冷凝成水滴,观察并记录气态到液态的变化;最后将冰块放置在室温下融化,观察并记录固态到液态的变化。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观察、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他们可以通过制作实验报告、绘制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分析。在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和评价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五)评价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评价应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分析的逻辑性等方面。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建议以便他们更好地改进实验方法和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四、任务驱动法教学的实施注意
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设计的合理性。任务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既要具有挑战性又要具有可行性。同时任务目标应明确具体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任务驱动法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尝试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创新意识。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分组合作是任务驱动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合理安排小组成员确保每个小组都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应关注小组内的互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以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在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时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五、结论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合理设计任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合作学习以及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彤,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科学:教师,2013年。
[2]李福枝,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与生活,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