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探讨

【作者】 王永政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职工子弟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俗话常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更为重要。教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课的新课导入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深感到科学的导入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导入;方法

  设计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和探索能力及接受程度起重要重用,特别是针对那些枯燥无味的初中数学课堂。因此,有经验的初中数学教师都非常重视新课导入的设计,把它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设疑导入法
  教师可给学生布设疑境、悬念,引起学生的疑惑,产生矛盾的心理和求知欲,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讲“圆的概念”时,我上课就问:“车轮是什么形状?”学生很快就回答:“圆形!”“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其他形状?比方说,做成正三角形、正方形等。”学生笑了,有的回答:“不能,因为它们无法滚动!”有的回答:“不行,车子前进时会忽高忽低。”还有的回答:“这样车轮不平衡,容易摔倒。”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所学课题——“圆”。这种悬念的设置,结合新课的内容,联系实际生活的目的是使学生所学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深对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产生求知欲。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与接下来将要讲解的知识恰当结合起来,让学生巩固旧知识顺理成章去获取新知识。在教学部编教材七年上册时,我让学生先找给出的一个多项式中有哪些是同类项,再提问让学生思考如何合并同类项让多项式简化。这样让学生在回顾知识中发现了新知识,这种导入法就能轻易地掌握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要恰当、深入地与前面的知识对接,而不是生硬的灌输。
  三、文学导入法
  利用文章、故事、漫画等文学知识导入。例如我曾利用学生学过的《杨桃》一文来研究简单物体的三视图。还有故事导入是教师运用与新知识相关,有故事情节的资源,呈现其生动形象的情节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故事的感知、体验,产生对新知识探求的迫切心情和欲望,进入对新知识学习的一种方法。上课开始,一则美丽的传说,一个动人的故事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师便把握有利时机,随故事的讲诉,引领学生的思维步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发明了象棋,他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象棋。为了对聪明大臣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粒。”让同学想想,怎样表示数?是国王真傻还是大臣傻?同学们立刻七嘴八舌的交流、积极思考。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导入所学知识。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很容易掌握乘方的含义。
  四、类比导入法 
  在讲相似三角形性质时,可以从全等三角形性质为例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推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五、多媒体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法是利用多媒体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由数学知识系统本身的发展决定的。其关键是在于教师,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设计问题也要似在温故,而后再知新。例如,在讲“矩形”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强大的作图、动画、变色等功能。首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理”引发学生思考,为“矩形定理”的证明奠定理论基础。学生围绕着“平行四边形的定理”进行图形的转换思考。从而直观地推出新知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通过设计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导入新课
  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很多时候让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没什么用处。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学生的兴趣点或目前比较热门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培养其对数学的热爱。比如:(帮助家长算算帐)十月是本地桔子成熟的季节,结合市场行情设计一个有关桔子价钱的问题情景,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和现实的密切联系,挖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能把握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而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造成悬念是实现这种“内心状态”的手段之一。通过这种手段,能把学生吸引到待定的情境中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情绪高涨,兴味浓厚。数学悬念情境本身对于学生逻辑,创造思维能力就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即使错误解答,学生也会从中受到教益。
  总之,教无定法。在实际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入的类型和方法很多。导入的方法要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异,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勇于探索,自主交流。因此,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的导入技巧,让学生把无聊的数学课堂变成主动去探究获取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