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分析

【作者】 张 盼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小桥大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数学教学当中,核心素养中有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空间观念。实际上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学生首 先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物体以及图形、大小与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我们可以得知,小学数学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打下扎实的空间观念基础,一般表现在学生要在脑海中建立出深刻的线、角,相对简单的平面以及立体图形,不仅如此,还要构建出长度等单位概念。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空间观念培养非常关键。空间观念是学生必须形成的一种基础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对小学生的教育加强重视,尤其要加强对小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的培养。可以说这是当下所有教师都必须重视的教育问题。图形与几何领域集中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中的各个部分,涉及了多方面内容,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这些方面的具体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注重不同学段“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差异
  图形与几何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内容中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运动、图形的测量以及图形与位置,四个部分中分别包含着若干核心素养,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明确同一核心素养在不同年级阶段、不同知识内容中所呈现出的关联性,也要凸显其在相应部分中的特殊性。以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为例,第一学段中“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和几何体;感受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现象;认识和了解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技能。主要体现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思考,强调的是运用数以及其它度量单位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在估算的过程中初步形成数感;能够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合理地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初步形成空间观念。第二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强调的是“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平面图形和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在体验简单的图形运动过程中,可以自己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些简单图形运动后的图形,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等。数学思考素养则强调数感和空间观念的初步形成,体会和感受符号与几何直观的作用。从两个学段的图形与几何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一些差异,大多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以及教学内容的逐渐增多。那么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从不同学段的知识难易程度入手,基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来设计教学,避免出现要求过高、过低以及失配等问题。
  二、注重同一核心素养设计的阶梯性
  不同学段的差异性决定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应在不同学段中呈现阶梯性特征,也就是前一个学段应与后一个学段之间相互连结,且呈程度性递进。例如,在“图形的认识”中体现出“直观想象”这一核心素养,在第一学段的教学中主要以一些常见的二维图形和三维几何体为载体,培养该核心素养的途径也是一些基础的观察和操作。那么在第二学段中,培养该核心素养的载体就变为了线段、射线和直线,周角、平角、钝角、直角和锐角,以及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扇形和一些立体图形。教学目标也从在基本操作中进行了解和辨认变为了了解其中更加复杂的内部特征以及各图形之间的关系。从实例中可以看出,尽管两个学段都体现着对学生直观想象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内容载体、途径策略、目标与实际教学等方面均存在差别。基于此出发,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就更应该注重两个学段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比如面对复杂的几何图形,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从一些他们学过的图形中进行比较、延伸,内化出新的几何图形。当知识内容中包含着比较复杂的内部特征时,也同样需要利用学生学过的一些图形基本特征,来使学生的脑中形成一种学习此类知识的模式。这样在之后认识和学习更加复杂的图形时就能够灵活地加以迁移和运用,真正地使核心素养变成转化学生认知和改造知识的一种技能。
  三、寻找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设计要素的点
  真正想要设计出一份能够体现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关键就在于寻找到核心素养转化为实际教学设计要素的点。这样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真正融入到教学设计当中,进而呈现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首先要分析核心素养在具体教学内容中的地位,这样才能够确定核心素养在每节课中需要占用到的内容和时间比重,以此来对整节课进行合理安排。例如,在“轴对称”相关教学中,该知识点主要涉及到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推理、直观想象和数学文化,那么教师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就应将主要教学内容放在对轴对称图形空间关系、特点的讲解上,余下的时间来介绍轴对称图形所表达的美学特点,数学推理素养则可以在这些内容中进行穿插渗透。其次,教师要明确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当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涉及到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教师为了渗透和培养“数学应用”这一核心素养,可以在教学过程当中设计一些生活情境,便于知识教学的顺利导入。通过让学生了解到一些数学测量方法、工具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来实现学生对于“数学应用”素养的认识。
  综上所述,根据上文论述可以得知,小学生的年龄较小,他们的阅历不够丰富,各方面的能力也相对有限。因此要想让他们构建空间观念,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教师需要保持高度耐心,细心引导学生踏入空间世界,从而帮他们树立空间概念;需要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知识的概念,让他们拥有正确的逻辑思维,建立正确坚实的空间观念;需要明确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地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这会给学生将来甚至终身的学习带来很大的益处。教师应以核心素养为指导,切实考虑学生所需,以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高为最终目标,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