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评价策略

【作者】 李刚慧

【机构】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第四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要:整本书阅读测评的价值在于引导与激励学生的阅读与探索,测评不仅要充分尊重整本书阅读的规律与实际,还要充分考虑学生阅读的志趣与学习的需求。根据学生的意志与情思在阅读中的参与程度,我们可将整本书阅读分为四个层次,用问句表达就是:读了吗?读懂了吗?读对了吗?读出新意了吗?这四个境界,其实也可视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四个阶段。整本书阅读的测评应该与阅读教学的内在逻辑线路保持一致。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评价方式;语文教学

一、考查读书:体现整本书阅读考查的根本目的

考查读书与整本书阅读的特点之一:真实密切相关,真实阅读是整本书阅读考查最后应回归的本质。因此,在我们的命题中,既要考查学生对整本书的情节内容、人物关系是否形成整体印象,还要对书中的某些重要信息进行细节考查,防止学生在阅读上的“走马观花”。前者我们可采用分析章节内容、纵观人物命运、分析人物形象等方式进行考查,主要是以主观题呈现,给予学生基于阅读的拓展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而后者往往可以通过客观题进行识记信息的考查,以判断学生阅读的细致程度。

考查读书要求在命题形式上主客观相结合,考查内容有粗有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考查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掌握情况。

二、考查读懂:奠定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基础

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立场与价值观来理解这个世界的,阅读也是如此。但是整本书阅读不同于无目的的课外阅读,既然有教学目的要求,相应地就要有一套绝对权威的评价标准,而这类标准是普遍的、大众接受的,有说服力的。整本书阅读从本身来讲是很难界定的,因此需要相关权威学者抛开学术偏见,基于青少年价值取向和政治、历史立场等大致达成共识。

读懂大致可以分以下几个维度:读懂人物、读懂文本、读懂主题思想,三者缺一不可,这也是检验整本书阅读效果的依据。

首先是读懂人物,一本经典作品往往有庞大的人物关系网和复杂的人物形象。读懂人物首先要求能够熟悉掌握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大致了解人物关系图,其次对于一些主要人物性格的两面性也是需要结合情节作梳理的。例如对《红楼梦》的考查,学生首先应对贾府中各人物的关系进行梳理,其次对于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等女性人物身上展现多重人物性格,需根据不同章节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其次是读懂文本,读懂文本是指通过阅读能够较为准确地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文本是对个人的个性化阅读的起一定的限制作用,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学生需要读懂文本,是指学生要结合作者所叙述的背景进行阅读,例如《红楼梦》是清代作家作品,作为当代学生自然是不能以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对文本的解读需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考查。

最后是读懂主题思想,主题思想作为整本书的提炼和升华,不仅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还考查学生基于整本书的概括归纳能力。主题思想作为贯穿全文,与内容密切相连的部分,又受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考查中要审慎衡量正确的标准,留有足够的拓展空间供学生发挥。

三、考查读对:引导整本书阅读评价的核心

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概念,不是以兴趣和情感为倾向的个人阅读,而是在于通过相对集中的阅读时间获取语文相关知识。因此,不仅要考查学生是否读完、是否读懂,还要考查学生是否读对了。“读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阅读体验,阅读应该尊重读者,给予读者合理的想象空间,但不能放任自流,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可以合理拓展。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对于学生来说,必然对于爱情是懵懂和纯粹的,会在贾宝玉与林黛玉、贾宝玉与薛宝钗两段爱情中做出选择,但三人的感情其实是掺杂了家族利益,但要说孰对孰错,没有一个定论,至少我们能确定大的方向是三人的爱情纠葛并没有明显正确的走向,而对于这段感情的思考,也是各抒己见。

考查“读对”可以使读者通过与他人交流阅读体验后,重新审视自身的观点,从而返回文本,再次品味,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透过文本去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验证,不断调整自身的观点,这种推倒重来的过程虽然费时,但收获颇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说:读了,是整本书阅读的前提;读懂了,是整本书阅读的基础;而读对了,才是整本书阅读的核心。读对了,才意味着这本书真正成为我们知识结构与精神世界中的一个成员。这个阶段的测评,应该超越“自圆其说”的逻辑自证与自洽,应站在人类知识的高度,追求经得起质疑与检验的真知与真理。

四、考查方式力求读出新意:激发整本书阅读活力

一部伟大的经典所能提供的精神与文化空间,大到足够每个读者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镜像。经典名著的阅读是无止境的,创造性的发现也是没有止境的。对小学生而言,读出新意,是一件可期待而不可强求的事。脱离认知实际的要求,可能养成浮夸和虚假的学风。同时,新意也是相对而言的,贵在培养学生的超越与创造精神。总而言之,读书是整本书阅读的前提,无此,则整本书阅读就成了一个伪命题;思辨是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核心,无此,则整本书阅读的课程意义将无以存在。从阅读到学习,整本书阅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科学的、合乎实际的测评将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语

整本书阅读是语文新课改的阶段性成果,而考查整本书阅读的效果必定要落脚到卷面考查上,因此,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应获得持续关注。整本书阅读的考查不仅要达成课标对其的要求和目标,还应持续不断地创新考查形式,让学生跳脱出学生的身份,而回归一个读者对文本应有的热情。同时,在整本书阅读考查中还要注重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将小学名著导读所学精读、跳读、圈点勾画等阅读方法有效融入初中的整本书阅读。小学积累的是不可动摇的坚实地基,而初中的阅读能力能否提升或提升多少,必定取决于地基的牢靠。因此,对于教师和命题人来说,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和考查应该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目的必须反映在实际考查当中,而如何灵活有效地组织,依旧是值得商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沈志媚.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载体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2026

[2] 田玉娟.小学整本书阅读评价:现状、挑战及转变策略[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04

[3] 戎敏.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新思维[J].语文建设,20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