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作者】 黄文彬

【机构】 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望田镇一中

【摘要】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传统文化教育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语文教学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兴趣;示范作用
【正文】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精神体现。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从本质的意义上讲,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或者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而是一个被灭绝的民族。因此,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负有传播民族文化的不可推卸责任。更何况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具有那么多优秀的、健康的、为今天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精神财富。但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拜金主义、追求享受、浮华奢侈等等传统文化中的负面的东西被张扬开来,西方的各种腐朽没落的思想也在中国找到了市场。这些东西都严重的扰乱着人们的思想,尤其是对于正处在世界观形成、鉴别能力、抵抗能力还较为薄弱时期的关键时期的广大青少年来说,他们的灵魂成为被腐蚀、毒害的对象,使他们变的懒惰、自私、脆弱,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经济浪潮和多种新的文化媒介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被越来越多的浅文化、伪文化、快餐文化、粗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削弱。草根式的狂欢,历史剧的戏说,文化的低劣、泛娱乐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校园。“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效、重要的渠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点明了语文的重要,还确立了语文教育的目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经典名著,诵读优秀诗文,是培养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之根,把握中华文化命脉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适当指引学生在课外阅读其他的经典著作。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承载传统文化的篇章,比如古体诗词、古代散文、小说等等。这些篇目采自各类古典名著,既体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辉煌的文化成就,也传递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比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艰苦奋斗精神,《岳阳楼记》中的爱国抱负与豁达胸襟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和重要依据。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他们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做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语文教师还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我们要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

  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在实践中教育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是传统文化教育重要的一步,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定期举行古诗文背诵比赛,师生拉歌比赛,举行以古诗文为内容的书法比赛和绘画比赛等,这样既增添了学习的兴趣,也加强了对古诗文的记忆,从而加强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在教学中,还要重视书本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向课堂外辐射引申。例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的时候,结合课本中“民风民俗”的单元教学,将“中秋诗话”的咏月诗专题扩展到“中国年节习俗”的诗话专题,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有关中国传统年节的资料,这样不仅使他们对中国传统的年节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还深深的感受到了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魅力。许多学生都说,过去祟尚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现在才发现觉得中国传统年节魅力无穷。

  三、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多学、多记、多练、多用。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交流中,妙用一些古诗文,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古诗文凝练典雅的风格一旦融入自己的语言,语言风格就会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学生觉得神奇而生羡慕之心,就会去模仿,在作文里、说话中也会引用诗句,增加文采。

  四、在教学中加强思想教育,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这是我们的根本,虽然随着历史的进程在不断丰富和变化,但其中一些做人的原则还是指导我们中国人思想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文中蕴含的思想内涵揭示出来,弘扬民族精神,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当他们走上社会,会想起学到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他们能想到老师曾经告诉他“苟利国家生与死,岂因祸福趋避之”;当遇到困难挫折时,能想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当他掌握权力时,能记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一个普通人会时时告诫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学生把高尚的情操当作自己永远的追求,在他成长的心灵中播下远大志向的种子,在他人生抉择的关头脑海中浮现出他曾经学到的这些语言,并以此指引自己的行动。

  当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的努力。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到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到责任,推动这一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工作更加走向深入。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N.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

  [2]张定远.初中古诗文阅读锦囊[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