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中学物理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作者】 赵维成
【机构】 青海省化隆县石大仓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在高级中学开展课题研究,是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这项活动还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题研究主要着眼于这些能力与意识的培养,而不在于某项具体知识的学习。教师应该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但要避免给出具体的步骤和方法。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不同见。
教学大纲规定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应在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团结协作等方面加强训练。——摘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
中学物理是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在其较丰富的物理知识中还渗透着丰富的社会科学和科学研究方法。在中学物理的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就高中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一些做法来阐述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按照学生在学习中独立性的程度不同,可以把学习的形式分为传习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传习性学习指以接受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课堂讨论及自主程度较高的实验和实习,而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具体讲,研究性学习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以主动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是以“问题”为载体,研究性学习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选题,也可以在教师指定的课题范围内自由选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几个人自由组合;为完成课题,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学习内容、搜集资料并加以实验论证。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展开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研究性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完成,学习的资料也不局限于教材,学生可以通过多方式、多渠道获得知识,学生变课堂定势思维为创造性的开放式思维,这种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
二、中学物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需要注重以下几项具体目标: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二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中,通过研究性学习,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四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析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五是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炼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六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高中生心理发展正处于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其心理特点表现为:精力充沛、热情高涨;想象力较丰富,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求知欲强,具有质疑思想;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迫切希望能有证明自己价值的途径;自我意识觉醒,主动性、自尊心增强,渴望与人交往;有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由于高中生身体正开始走向成熟,而心智发展明显滞后,所以容易表现出消极的一面:如滥用精力与蛮干,急于求成、缺乏耐心,过分凭借想象力或凭空想象,不善于将精力集中,容易气馁。
2.中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职业的不确定性,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初步具备分析能力,兴趣容易转移,希望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
3..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未得到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独立思维能力、操作能力、与人协作及组织管理能力为得到锻炼;学生知识面窄,与实践脱节,除教材、实验室外的丰富资源(下转第7页)(上接第8页)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4.中学物理的特点
新世纪高校选拔人才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重视学生初步具备一定创造能力、资料查阅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这些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说仅依赖于传统学习方式是不行的。而高中生的心理、生理已初步具备探索性学习的条件。在中学物理学习中如果使学生逐渐学会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探索、创新,使他们采用物理学家式的科学思维和逻辑体系,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学生的创造性地以体现和发挥,在教学中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高校输送大数量高素质的人才才会成为现实。
所以随着21世纪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们需要学生具有更主动的学习精神和更强的自学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如何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精神,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比较全面地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接轨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高中版)》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