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美在我们心中——浅谈“美育与语文教学”

【作者】 孙 丽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西山学校

【摘要】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元素丰富而深厚,良好的审美教育又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者相辅相成。语文教师要把美育和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感受文学作品的美;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教育学生吸取作品精华,提升审美的层次与品位;充分利用写作教学,让学生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
【关键词】美育;中学生;语文教学
【正文】 

  美是什么?美在哪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诠释。如花似玉的少女是美,鹤发童颜的老者何尝不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大家闺秀是美,“秀而不媚,寒而不清”的小家碧玉又何尝不美?清水涟漪是美,洪涛大浪又何尝不美?侠肝义胆、见义勇为是正义的美,默默无闻、润物无声又何尝不是奉献的美?世外桃源是美,和谐社会蒸蒸日上又何尝不是美呢?因此人们的审美观念不是简单的是或非、俊和丑,而是非常复杂的美学建构。美育是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美育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扩大知识,加深认识,从而学生促进智力的发展。适当的审美教育,既可以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好的积极作用。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很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不仅仅依靠简单的学科教育,而美育更不是增加几门艺术课程所能完成的。美育渗透在中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把美育和学科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是责无旁贷。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直接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作品中的美。例如,在学习初一第三单元的《春》、《济南的冬天》、《海滨仲夏夜》、《秋天》等文章时,可以引领学生感悟体验文字的描述,可以听录音,可以看PPT,可以比较赏析……教师尽可能地调动一切可行方式,能让学生有最直接有效的感觉、知觉,从而来发现四季的美景、欣赏自然的诗情画意,激发热爱美的情感。再例如在学习《陌上桑》一文时,采取让学生先吟诵后作画的形式,边想边画,边思边写,“目视、口诵、耳听、心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其从多方面感知作品,进而领略罗敷外貌的美、人品的美,更欣赏文学的美。就是利用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具体情境,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同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音机、多媒体等,给学生造成鲜明、生动的视听效果,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之中,学习兴趣浓厚了,自然而然会沉浸其中,必能引起学生自然美、人情美的共鸣!

  其次还应该注重审美情趣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②美的感受不只是一种形象的直觉,它同时更是一种思维的深化,我们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既有情绪的感染,又有理性的分析;既可走进作品中与人物一起体验悲欢离合,又能走出作品之外进行客观评价;即使情感再次升华,又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让学生倾听录音泛读,观看课本剧,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然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与此同时布置相应的“感实事、悟真情”的写作训练,联系自身对比自己的父母,从中感悟可怜天下父母心的那份博大。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与冲突中也有亲情,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感悟语文课本中的亲情故事,引起我们的感情共识,触动唤起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第三语文教学还应该充分利用作文教学,让学生去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自己的作文到底怎么样?什么叫做文质兼美?这都是学生作文后急于知道的问题。语文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通过作文批改和讲评,以美启真,以美育人,使学生明白,写作文不仅要讲究美的形式,更要讲真话,抒真情,表达正确健康的思想和审美情趣。有些同学拿到作文题目要么无话可说,要么空洞无物。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反映生活的作文,学生不会感到陌生,有了丰富的生活,他们可以将自己七彩斑斓的生活体验反映到作文中。”教师应该逐步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就会逐渐提高,作文就会得心应手。语文教师还应该少一点说教,多一些分享,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多一些交流和展示,让学生做到不仅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而且能够调动情感、活跃思维写出新意和特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美的文德文风和好的写作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语文教师正确引导、常抓不懈,坚持寓美育于作文教学中,最终使学生的作文达到内容与形式、作文与作人的美的统一。

  另外对于审美对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各方面的条件不同,学生的见地必定会参差不齐,“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就是很好的例证。对于“偏激”的认识,教师不该讽刺挖苦,要求同存异、循循善诱。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安排,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教育学生认识作品中的精华,去粗取精,自觉地欣赏作品中的自然美、真实美、高尚美。

  总之,语文教学活动中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美学元素,良好的审美教育又能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二者相辅相成。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不断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儒贝尔!让你我心中绽放“美丽”之花,共同谱写美育篇章!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②《语文教学要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作者:于明荣、杨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