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强化小学语文开课设计

【作者】 张万兵

【机构】 甘肃省高台县南华学区墩仁小学

【摘要】开课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们要精心选择开课方式,灵活运用开课方法,尽快把学生状态调整到学习中来。所以,与其说是小学语文开课方法,不如说是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的艺术。
【关键词】小学语文;开课设计;兴趣;学习状态;调整
【正文】 

  常言说得好:“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开端,一堂好课要有好的开始。”是的,艺术性的开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调动注意力,明确学习目的,产生学习动机,还能使学生情感迅速投入教学目标所需要的情境之中,进入到最佳的学习“愤悱”状态。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开课设计。

  一、以情激情,导入新课

  课堂是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深情的导语更能促进互动的广度和交流的深度,而且还能“煽情激趣”,激发更多学生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又特别是我们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本身就是情文并茂,让学生接触这样的课文,就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陶冶情操。如果再加上教师的“多情渲染”,用优美、充满激情的语言去叩开学生心扉,拨动学生心弦,自然就能使学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收到“言约而意深”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布鲁纳说:“最好刺激就是让学生对所学材料感兴趣。”开课时,我们要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导语,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北京》一课时,为了激发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我在开课时就播放了一段反映北京美丽风光的录像片,然后用愉悦的语调说;“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美丽的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北京旅行。”接着,我在优美舒缓的音乐配合下,范读了课文。此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新课学习。

  三、设疑布悬,导入新课

  一位教育哲人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是的,学贵有疑,无疑不思,达不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就要精心设计,设疑布悬,促使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探究。这个过程,是学生动手学习、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课时,先问学生:“关于狐狸和老虎的故事你们一定听过许多,那么你们了解他们吗。”学生说:“了解!狐狸狡猾,老虎凶猛。”接着又问:“他俩谁厉害?”(学生齐答:老虎)“可是呀,有这么一只老虎却被小小的狐狸蒙住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个个流露出困惑的目光,“学了课文就知道了。”学生听后顿时就提高了学习兴趣。

  在设疑布悬过程中,以“问”为“诱饵”,促使学生“疑”,再以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思”的发展。但是我们所设计的问题要紧扣教材内容的重点,能激发学生动脑思考,引起学生探新新知兴趣,唤起他们求知欲望。不能为了花哨而“离题万里”,虽激了趣,但偏了方向,我们知道“收心”比激趣更难,出现“泛语文”教学更是“下三烂”。所以设疑布悬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巧于引导。

  四、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教育设备进校园、进课堂已逐渐成为现实。“校校通”、“班班通”为语文教学拓展了更多的教学手段,优化了教学方法。它不仅可以把学生的认识对象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还能以图文并茂界面、悦耳动听的声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自主探求问题的内驱力,从而获得知识。例如教学《在飞机遇险的时候》时,教师就可以用飞机的隆隆声,周总理沉着、冷静的指挥声,脱下自己降落包的关切声,飞机上冰块的脱落声等来渲染气氛,增添身临其境的效果。“同学们,你们听到这些声音,你们想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飞机出事了。”“有人在机场说话。”等各种不同的答案。于是老师就势导入新课。

  五、以旧迎新,导入新课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新知是在旧知基础上生发开来的,没有旧知作基础,学习就没有缓坡路。教学新课,合理利用复习,就是在激活学生“最近发展区”,调整知识状态。开课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投入度。所以,我们要精心设计以旧迎新的复习题目,把学生已有知识激活,尽快在新旧知识间建立逻辑联系,让学生构建、消化新知。例如我们在教学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时,一开始先写一道填空题:“如(  )其

  ),如(  )其(  ),如(  )其(  )。”这三个填空题,我们估计学生能有把握填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两个成语,而填第三个词会碰到困难。于是我们有必要引发学生思考,寻求答案,就在学生出现“愤”与”悱”的状态时,教师顺手写出“如历其境“一词。然后就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如历其境的好文章——《记金华的两个岩洞》。”象这样,利用旧知识呼唤出学习新知愿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学好了新知识,既调整了状态,又激活了思维。

  开课的方法很多,我的篇幅不足让我一一赘述,但无论哪种方法,我们都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快把学生调整到学习中来,就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所说那样:“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我们要精心选择开课方式,灵活运用开课方法,在“转轴拨弦三两声”那样短的时间内,就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在这儿,我要劝诫那些忙于教学进度的老师们说一句话:“开课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参考文献:

  【1】王增昌,《特级教师教学艺术》[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2】刘显国,《开讲艺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8

  【3】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9

  【4】杨九俊,《语文教学艺术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